徐田華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北京 102208)
我國茶葉出口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徐田華
(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北京 102208)
近年來我國茶葉產能快速提升,生產規模穩居世界第一,但是國際市場競爭力與第一大產茶國并不相稱。這既有我國茶葉本身的質量安全問題,又有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的問題;既有茶葉質量標準不合理問題,又有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的問題。對此,本文提出打造大的生產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創新產品品類供給,推動企業提升品牌;積極拓展新興市場,調整出口市場結構;健全質量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相協調;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強國際交流協調的對策建議。
茶葉;出口;技術壁壘;對策措施
近年來我國茶葉生產能力快速提升,截止2015年,全國茶園面積287.7萬hm2,產量228萬t。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中國茶葉產業“十三五”發展規劃》,我國茶園面積占世界茶園面積的60%,產量占世界茶葉總產量的40%,在產茶國中生產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一。2015年,據商務部外貿司統計報告,我國出口茶葉32.5萬t,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茶葉總出口量的五分之一,主要出口西北非、中亞、美國、日本等市場。
近十年來,我國茶葉出口量與出口額雖然總體呈上升趨勢,但是我國茶葉的國際市場競爭力與第一大產茶國并不相稱。
1.1 以出口原料茶為主,附加值較低
我國茶葉出口產品多屬原料性的初級產品,以大宗散裝茶葉、低檔茶葉、貼牌茶葉為主,大多數產品提供給購買力較低的消費群體,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2015年,中國茶葉出口金額13.8億美元,平均價格僅為4.25美元/kg,為國內干毛茶平均價格的40%;我國茶葉出口均價始終在中低位徘徊,成為國際茶商的廉價原料供應商。
1.2 以出口發展中國家為主,發達國家少
據商務部外貿司中國農產品出口統計報告,我國茶葉主要出口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其中對非洲茶葉的出口占我國茶葉出口總量的半壁江山,為17288.65 t,占53.2%;其次是亞洲8807.84 t,占27.10%;歐洲4241.74 t,占13.05%;北美洲1770.16 t,占5.45%。但是非洲的許多茶葉進口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雖然出口數量較大,但是金額并不多,出口茶葉質量與價格倒掛。圖1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茶葉出口量前五位分別為摩洛哥、烏茲別克斯坦、塞內加爾、美國和阿爾及利亞,但是出口額前五位的國家分別是摩洛哥、香港、美國、塞內加爾和越南。歐美等發達國家購買力強,但是我國對俄羅斯、英國、美國、德國、波蘭等茶葉進口大國的出口量不高,而且在其總進口量中占比也較小。

圖1 2015年我國茶葉對外出口情況Fig.1 Chinese tea exports in 2015
1.3 以出口綠茶為主,紅茶競爭力弱
國際綠茶出口市場上,中國處于絕對主導地位,市場占有率達70%左右,但是國際市場上茶葉消費習慣與中國茶葉消費習慣差異較大,世界茶葉的消費傳統是飲用紅茶,全球紅茶消費額占茶葉消費總額的60%,綠茶的口味和沖泡方式在國際市場上認知度較低。國際紅茶出口市場上,肯尼亞和斯里蘭卡分別主導了大、小包裝紅茶的出口,印度在這兩種紅茶出口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據中國海關統計,中國紅茶的市場份額只占6%左右。
2.1 農藥殘留難控制,質量安全存隱患
一是因為茶園農藥使用不合理、不規范。我國茶葉企業大多以收購鮮葉加工為主,沒有自有基地。各地以小農戶為主的茶園生產分散,在茶園病蟲害防控上,許多茶農法律、質量安全意識較弱,缺乏科學用藥知識,用藥品種、用藥數量不規范,有些茶農為了追求效果,甚至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且大多數茶農的土地面積都不大,茶園除了受自家農藥影響,往往還會受到周邊其他地塊噴藥、施肥的影響。此外,除草劑中相應的成分、茶園土壤本身的成分也都影響茶葉質量安全,農藥殘留難以控制。
二是因為市場監管很難實現對整個茶葉產業鏈的有效監控。一方面,農資監管困難。許多農村小農資店在農藥出入庫登記、銷售指導等方面不規范,部分農藥、化肥成分標識不清,有些農藥廠商為了提高藥效,在農藥中添加了未在說明書中標識的成分,導致茶葉產品中出現禁用農藥。另一方面,難以實現檢測全覆蓋。數量眾多的散戶茶農成為茶葉質量安全最難監管的環節之一; 現行的農藥殘留檢測周期長、費用高,缺乏茶葉農藥殘留快速檢測技術,無法對所有批次茶葉進行全覆蓋檢測。同時,各地監管執行標準不統一、跨地區執法難。由于缺乏有效監管,有信譽的大企業受制于不合理的標準檢測,而一些無證小企業反而暢通無阻,致使茶葉質量安全存在一定的隱患。
2.2 企業創新意識不強,缺乏國際知名品牌
我國茶葉種類豐富,六大茶類的色、香、味、形各有特色,但是對于我國獨有的一些茶葉品種宣傳不足、推廣不力,國際市場了解甚少,未能把特色產品轉化為競爭力。同時,我國出口茶葉企業創新意識較差,針對市場需求升級創新的產品較少,茶葉出口仍處于以價格競爭為主的低層次水平上。在出口品牌方面,我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尚無有影響力的品牌,許多在國內很有名的茶葉及品牌,在國外知之甚少,目前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國茶葉品牌只有駱駝、猴王、蝴蝶、海堤等寥寥幾個。
2.3 質量標準不合理,與國際接軌不足
我國茶葉質量標準制定涉及國家標準委、農業部、商務部、工信部、質檢總局、供銷社等多個部門,各部門按照自己的管理權限制定標準,難以實現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的全面覆蓋,茶葉初加工、深加工及物流運輸等部分環節的技術規程標準不健全。除了國家標準,還有行業的、地方的、企業的標準,這些標準雷同又不完全一致,導致不同地區茶葉生產技術規程要求不一。此外,我國農藥品種更新較快,而標準更新速度滯后,使得標準與生產實際脫節,從而在茶葉出口時經常會出現農藥超標現象。
由于我國茶葉質量標準體系多頭管理,不僅既有重復又有缺漏,而且檢測指標及標準設置不科學、不合理,許多檢測指標及標準設置與國際接軌不足。如對茶湯浸出率不高的稀土、鉛等微量元素的限量標準太高,由于土壤原因,我國茶葉大都存在稀土超過2 mg/kg標準的問題,但是CAC、日本、美國等都未規定食品中稀土元素含量要求。而對在茶葉生產中普遍使用、水溶性強且對人身體健康有較大危害的農藥吡蟲啉、啶蟲咪殘留限量標準太松,歐盟對這兩種農藥的標準是0.05 mg/kg,而我國分別為0.5 mg/kg和10 mg/kg,比歐盟分別寬松10倍和200倍,導致我國茶葉向歐盟出口超標前兩名已連續四年是吡蟲啉和啶蟲咪。
2.4 政府支持力度不夠,缺乏出口談判協調機制
政府在茶葉企業融資、標準制定、市場監管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夠,在茶葉出口談判協調中缺位。茶葉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在生產線改擴建、加工設備研發、市場開拓、品牌推廣等方面需要大量資金,但是融資比較困難,尤其是企業固定資產投資資金貸款困難,“調頭資金”利率高,而政府對大企業融資缺乏政策支持,而且對茶葉大企業的資金投入也較少。同時,由于多頭管理,茶產業缺乏強有力的主管部門,在茶葉標準制定和市場管理方面有所欠缺,致使有信譽的大企業受制于不合理的標準檢測,而無證小企業暢通無阻,市場上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發達國家門檻高,技術壁壘嚴苛。歐盟、日本等近年來實施了更加嚴格的茶葉農藥殘留標準,不僅標準數量迅速增加,最小檢限也更加嚴苛。面對越來越嚴重的技術壁壘,越來越嚴苛的出口標準,政府缺少專門的應對機構進行協調與談判。一項茶葉農殘限量法規的修改,對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2015年5月歐盟將茶葉中蒽醌的農殘限量標準從0.01 mg/kg提高到0.02 mg/kg,就使浙江轄區輸歐茶葉銷量出現同比3.5%的增長。 蒽醌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農殘,但是在茶葉中蒽醌成因不明、風險情況不明、檢測技術不成熟的前提下,2013年歐盟僅對中國的輸歐茶葉開展蒽醌檢測,并采取0.01 mg/kg的嚴苛標準進行判定。 雖然在質檢總局、商務部等各方努力下交涉工作取得了成效,但是政府并沒有建立專門應對此類事件的長效機制。除蒽醌以外,歐盟的許多檢測標準都非常苛刻。我國茶葉出口面臨嚴峻考驗,國家沒有相應的協調與談判機構與機制,也制約著我國茶葉出口的增加。
3.1 打造大的生產基地,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質量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打造大的生產基地,統一管理,科學合理使用農藥,是茶葉出口企業發展的基礎。出口茶葉企業應充分利用合作社、農戶,與之發展緊密型關系,建立利益共同體。如安徽省岳西縣茶葉局組建“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茶葉聯合體就是有益的嘗試,茶葉聯合體為龍頭企業提供優質穩定的貨源,使龍頭企業專注做品牌與市場銷售。此外,積極推進茶葉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以國家標準為基礎,建立茶葉市場準入制度,全面規范茶葉的包裝、標識、檢測、認定、認證等多個環節管理制度,利用電子信息技術,建立各環節相互聯系的可追溯系統。與此同時,加強茶葉市場的監督檢查及質量信息可追溯茶葉產品的宣傳力度,通過政府監管和市場認同促進茶產業做大做強。
3.2 創新產品品類供給,推動企業提升品牌
一是茶葉出口企業應根據市場需要擴大產品種類,提升產品檔次,創新產品供給的品種與類型。國際市場上,除紅茶以外,烏龍茶、普洱茶、白茶、黃茶、黑茶等茶類品種中國均具有明顯的出口優勢,應加大這些中國獨有的特種茶的市場開拓。此外,在國際茶葉貿易中,茶葉的消費已呈多元化發展趨勢,袋泡茶、速溶茶粉、即溶茶、茶多酚、茶飲料、茶保健品等也成為新的茶葉消費增長點,茶葉企業應深入發掘茶葉潛能,逐步完成由原料綠茶出口向多元化、多種類出口轉變。
二是整合現有資源,推動茶葉企業強強聯合,鼓勵大型企業突破產地概念,“去產地化”發展,開展茶葉企業全球化營銷;鼓勵企業作為品牌經營主體,把商業品牌從原料供應、茶葉加工中剝離出來,專門從事營銷管理;鼓勵部分知名公共品牌建立品牌共享機制,同時提高品牌使用準入門檻,建立品牌使用的自我監督機制。
3.3 積極拓展新興市場,調整出口市場結構
中國茶葉出口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亞洲,對歐盟、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出口相對較少。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這將帶動茶葉出口的增加。“一帶一路”等戰略的實施也給茶葉出口帶來了巨大的市場空間,中國茶葉走出去面臨難得的機遇。我國應在鞏固非洲傳統出口市場的同時,加大對歐盟、東盟、拉美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拓展。
據商務部外貿司中國農產品出口統計報告,2015年,中國茶葉對中東歐16國出口4364 t,同比增長44.9%;對拉美地區出口1472 t,同比增長31.5%;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出口8.2萬 t,同比增長15.2%;對東盟地區出口1.3萬t,同比增長41.4%。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推進,中國茶葉出口市場應該進一步拓寬。
3.4 健全質量標準體系,與國際標準相協調
目前中國在茶葉上登記的農藥有57種,但僅有31種農藥制定了農藥殘留標準,共28項標準(3個高效體合并為一個)。與歐盟、日本等比較不僅標準數量較少,而且許多標準不一致[1-2]。我國應加快對當前茶葉質量標準進行清理修訂,并有針對性的加大國際標準采用力度,解決茶葉質量標準之間重復交叉不協調、標準體系不完整、與國際不接軌的問題。同時,要加強茶葉質量的標準化理論與技術研究。以國際公認的科學的風險分析為依據,加大茶葉中有毒有害物質殘留等涉及質量安全方面的限量標準及配套的檢測分析方法的研究,保證質量標準能夠根據國際市場變化及時更新,確保出口茶葉質量安全,減少我國茶葉出口受綠色與技術壁壘的影響。
3.5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強國際交流協調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既要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設立茶葉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加大信貸扶持力度,落實財政貼息扶持政策,也要整合有關部門的項目資金,按照“項目不亂、用途不變、集中使用、各記其功”的辦法,捆綁使用支持茶葉產業,發揮整體效益最大化。
把茶葉及茶文化作為國家文化輸出戰略的載體之一,依托民間社團、孔子學院等組織,向全世界推廣。組織中國茶博會、世界茶葉大會等重大國際活動,增進世界對中國茶及茶文化的了解,以茶文化帶動茶葉貿易發展。同時,在外交中,就茶葉出口的標準問題,加強與主要出口國的談判與協調,減少我國茶葉出口的障礙,為我國茶產業開拓國外市場奠定基礎。
[1]姚清華,張居德.福建省茶葉主產區茶葉質量安全管理與隱患點比較分析[J]. 福建農業學報, 2014(4): 393-397.
[2]鄭尊濤.國內外茶葉農藥殘留標準法規現狀及對比分析[J].飲料工業, 2014(9): 5-7.
China’s Tea Exports fac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XU Tian-hua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BeiJing 102208, China)
In recent years, China′s tea production improved rapidly, the scale of production ranked first in the world, but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largest tea producing countries is not commensurate. This is not only the quality of the tea security issues, there is not strong innovation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not only irrational tea quality standards, but also the problem of insufficient government support.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five suggestions, which are to build a large production base, to ensure product quality and safety; supplying innovative product category,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enhance the brand; actively expanding in emerging markets, to adjust the export market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coordination; increase government support,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and coordination.
Tea, Export, Technological barrier, Countermeasures
S571.1
A
1009-525X(2016)04-55-58
2016-07-18
2016-12-26
徐田華(1983-),女,山東日照人,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現代農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