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 田海燕
?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
陜西田海燕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全民族都把教育放在了重要的地位,素質教育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教育,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個方面得到充分合理的學習和發展。素質教育的要義之一就是強化德育教育,重在塑造學生形成奮發好學、積極上進的思想。從而改變過去只抓智育,忽視其他方面的錯誤認識。
【關鍵詞】素質教育德育教育滲透
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如何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滲透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教多年來,筆者一直在探索,初步有以下幾點認識,以與各位教育同仁切磋交流。
在語文教學中,首先,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形成積極向上的思想。例如,在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春天姹紫嫣紅的畫面,使學生在感受春天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風光時,加深了對文本的體會;激勵他們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制定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強化“一年之際在于春,一日之際在于晨”的意識。在學習散文《荔枝蜜》時,我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從小蜜蜂想到辛勤勞動,默默無聞的勞動者,使他們放下家里“嬌嬌女”的架子,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做起,使他們認識到未來的社會不需要“溫室里的花朵”,而是更需要搏擊長空的雄鷹。學了小說《夜走靈官峽》,通過學生分角色朗讀,分析人物性格,引導他們把自己與小成渝對比;小成渝,一個年僅七歲的小孩子都知道一絲不茍地完成媽媽交給的任務,堅守自己的“崗位”;那我們十三、四歲的中學生,難道不應該勤奮學習,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好我們自己的“崗位”嗎?在對比中,學生們的臉紅了。從那以后,他們人人嚴格自律,學習風氣煥然一新。
其次,教師要以自己高尚而美好的情感去感染學生,驅動他們的道德情感,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通過教材去引導學生,教師更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悟學生,使他們“親其師”,從而“信其道”。
在講《我的老師》一課時,我談起自己初為人師時,與學生們一起上課,課間一起游戲;半夜,學生病了,我知道后立即送學生去醫院……有個別學生貪玩,為打電子游戲逃學、曠課,我跑遍街上的游戲廳,把他們一個個找回來,領到自己家談心,感化他們。往事歷歷在目,有的學生現在升入了高年級,但他們仍常來看望我,與我保持著聯系。
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感情加深了,他們能不愛他們所教的課嗎?學習短論《失敗是個未知數》。我從自身的幾次失敗的經歷談起,引導他們認識到:“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后的一蹶不振,失敗后的怯懦才是可悲的。”“失敗只代表這一次你沒有做好,并不代表你永遠會失敗,失敗是個未知數。”“當我們在失敗后,勇于化痛苦為動力,從中找到失敗的原因和差距,這樣才能進步”。才能從“痛苦”這個“岔道口”找到通向成功之路。
第三,要通過靈活多變的練習,指導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同時滲透思想教育。
語文學科的實踐活動,應該是形式多樣的,不應只拘泥于課本上的練習。可以根據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進行多種練習。例如:清明節時,可以帶領學生去給烈士掃墓,使學生油然而生對烈士產生崇敬之情。同時,可讓學生練習寫作文《在烈士墓前的隨想》,也可以觀看電影《生死抉擇》,我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如何看待當前的社會腐敗問題,金錢真的能買來一切嗎?權大還是法大?……引導學生寫影評。在國慶到來之際,圍繞“迎國慶,頌祖國”這個主題,組織學生進行演講比賽。通過演講,學生既加深了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又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學了古詩中的“送別詩”,我又給學生引入“現代詩”,通過介紹徐志摩、卞之琳等幾位詩人的作品,引導他們認識詩歌的不同風格和流派。課余,我組織學生舉辦詩歌朗誦比賽、趣味背古詩等活動 ,學生們學習詩歌的興趣極其高漲,紛紛找來一些古今中外的詩歌誦讀,班里掀起學詩、讀詩的熱潮。
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既激發起學生學語文的興趣,也陶冶了他們的性情,凈化了心靈;學生們的道德感受水平提高了,學習的動力增強了,學習目的更加明確,自然在紀律、生活各方面對自己的要求更高、更嚴。
如何更好地在語文教學中貫穿德育教育,關鍵在于把握好教育契機,及時根據教材點撥他們;通過教材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撥動他們的心弦,使他們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例如:學了小說《七根火柴》,學生們紛紛表示:先烈們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讀書、珍惜時間呢?我們要把浪費的時間補回來。自習課上,教室里專心學習的人多了,小聲交頭接耳說話的現象也沒有了,代之而來的是人人都在認真鉆研。
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語言更是一項重要的交際工具。在大力發展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更應利用學科優勢,滲透德育教育,加強思想教育,使語文真正變成學生愛學的課,真正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附屬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