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俊楓
推進創新驅動激發產業發展新動力
汪俊楓
《規劃》把創新作為制造業發展的第一動力,提出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動力格局,不斷創造新供給,提升“浙江創造”新高度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再到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并將創新發展列為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強調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技術、新商業模式,加快形成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的動力格局,推進制造業結構優化、轉型升級。
從供給角度看,構成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增長的是三個生產要素——資本、勞動和技術;從需求角度看,構成一個國家經濟總量增長的是三個組成部分——投資、消費和出口。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搞得好不好,從根本上就看這“三個要素”“三個部分”利用得充分不充分,彼此搭配得合適不合適。因而,所謂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動力,直接地就是指這三個“要素”和“部分”的能力發揮,間接地就是指激發這三個“要素”和“部分”的活力的一系列配套制度和舉措。以此而論,無論新動力還是舊動力,一切能夠激活生產要素和需求組成部分活力的做法皆可形成動力。
(一)動能轉化:大勢所趨
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數據上看,投資增速在下降,進出口總額也在下降,《規劃》研判當前經濟正處在新舊動力轉換的過程當中,舊的動能在衰減、新的動能在培育,而這可能是一個艱難的進程,也必然會帶來一些陣痛。
以出口為例,過去的加工貿易正逐漸向一般貿易轉變:不再簡單地做世界的代工廠,而更多地進行自主產品的開發和制造,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競爭力、優化出口結構。這一趨勢正在形成,并不斷加強。投資也是一樣,正經歷從速度型、資源型向創新型的轉變。2014年我國科研經費占GDP比重首次達到2%,從全球發展規律來看,當科研經費占GDP比重達到2%時,國家將整體進入創新活躍期:美國、歐洲、日本分別在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達到這個分界點,然后紛紛進入創新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規劃》認為,中國在“三期疊加”的倒逼之下,舊動能正在不斷衰減,真正的創新動力開始顯現,以創新驅動新興產業發展、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已是大勢所趨。浙江要推進制造強省建設,繼續領跑全國經濟,就必須順應以創新驅動產業發展的大勢。
(二)強化創新:迫在眉睫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本質是促進經濟增長中勞動和技術作用的發揮,通過更多的勞動就業和技術創新與發明,直接推進經濟增長。然而,創新活動具有高級人類腦力勞動的特征,從研發到投產,最終轉化為生產流水線上的產品和服務,具有很長的時滯性,導致不成功的影響因素很多。《規劃》認為,創新創業必須從戰略高度來推進,選擇創新驅動就應當讓它逐步成長為未來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替代過去依賴復制引進國外技術的傳統動力。
浙江新產品產值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但從研發投入來看,與先進地區差距較大。2014年,浙江省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768.2億元,僅為廣東和江蘇的56%、山東的65%。從細分行業來看,浙江在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研發投入,2014年僅為119.7億元,遠低于江蘇省的221.2億元;盈利能力較強的醫藥制造業累計研發投入35.7億元,遠低于山東的68.1億元和江蘇的54.6億元。《規劃》指出,進一步營造良好環境、強化創新發展、發揮民營經濟活力、再創浙江制造業輝煌,已經迫在眉睫。
(三)創新引領:任重道遠
《規劃》認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浙江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開辟發展的新空間、實現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都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浙江企業創新意識不斷增強,但從產出情況來看,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研發成果方面,2014年規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僅為2.8萬件,遠低于廣東的12.7萬件和江蘇的7.3萬件;研發產出方面,2014年規上新產品銷售收入為1.7萬億元,低于江蘇、廣東的2.4萬億元和2.0萬億元;產品質量方面,2014年優等率僅為48%,處于全國中下水平,遠低于上海的80.2%、廣東的70.2%。《規劃》認為,浙江欲走創新引領之路,通過創新完成新舊動能轉換,提升整體競爭力,依然任重道遠。
《規劃》在與兄弟省市全面對比分析的基礎上認為,浙江是改革開放先行區,創新發展走在全國前列。《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浙江應致力于打造制造強省,成為制造強國標桿省。工業領域的創新,不但要抓住科技革命的機會,繼續大力推進“機器換人”、“兩化”深度融合等,努力實現智能制造;還要在現代創意、研發設計、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各個領域,全方位體現創新驅動,實現工業經濟方式由傳統制造向全要素提升方向轉型。
創新增強制造強省的優勢。制造業是浙江國民經濟的主導、國際競爭的主體,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主戰場、自主創新的主陣地,也是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的主支撐,有利于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穩定社會就業、保障物質生活、推進社會文明。實現由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已經成為新時期浙江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規劃》認為,新形勢下浙江應加快營造良好氛圍、提升服務水平,進一步激發制造業在企業家資源、制度創新、產業集群、市場競爭、產業資本等方面的優勢。
創新補齊制造強省的短板。《規劃》審慎分析了浙江創新發展中存在的短板:科技創新能力不夠強,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狀況長期未得到根本改變;龍頭骨干企業不夠大、不夠強,未能對同行業的其他企業形成較深的影響、號召、示范和引導作用;高技術產業發展緩慢,未能支撐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提升乏力,未能推進實體經濟擺脫“低端鎖定”……浙江在“十三五”時期需要進一步集聚創新要素、加大力度關注所要補齊的主要短板。
創新突出制造強省的亮點。當前,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中國經濟發展仍面臨重重困難和嚴峻挑戰。浙江經濟能夠逆勢飄紅,憑借的就是較早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實施“五水共治”“四換三名”等轉型升級組合拳,積極創新產業發展方式。《規劃》提出新常態下,應解放工作思路、創新發展模式,進一步突出浙江民營經濟活躍、資本市場繁榮、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等亮點。
加快創新發展邁向前列,不斷創造新供給,提升“浙江創造”新高度。《規劃》提出,要堅定不移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圍繞創新主體培育、創新載體建設、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努力提高浙江制造業的增長潛力、發展動力與產業競爭力。
(一)建平臺
《規劃》充分意識到高水平創新平臺對經濟發展的強大支撐作用,提出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是引導企業聯合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以重點領域前沿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的研發供給、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為重點,規劃建設一批在全國有競爭力的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積極創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二是規劃建設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大力建設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積極支持寧波等有條件的設區市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建設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三是鼓勵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領域建設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國家級和省級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二)強技術
《規劃》認為,當前制約浙江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的一大難題在于關鍵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能力不足,提出應從五個方面發力。一是按照探索一代、研發一代、研制一代、生產一代等“四個一代”的指導思路,推進制造業領域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圍繞重點制造領域的關鍵環節和技術瓶頸,梳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項目加以重點攻關。二是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整合高校、科研機構、配套企業等各類創新資源,建立一批產業創新聯盟,開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形成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共同體。三是組織實施一批關鍵技術和零部件產業化項目,利用產業投資基金注資等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產業化項目。四是積極開展工業企業知識產權運用標桿企業建設,引領企業知識產權成果的轉化運用。五是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服務體系,發揮科技大市場、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區等平臺的支撐作用。
(三)聚人才
《規劃》認為,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的根本,著力打造高素質創新人才隊伍,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突破。一是支持企業加強“千人計劃”“萬人計劃”人才引進,推進省特級專家、“151”及各領域高層次人才培育工程。二是加強對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平創新團隊的引進培育,“十三五”時期力爭引進培育100個對浙江產業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的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三是引導高校和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兼職、掛職、參與項目合作等方式到相關企業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四是鼓勵企業高技能人才圍繞促進企業安全生產、提高生產效率、提升產品質量、推動節能減排,廣泛開展技術攻關、技術革新、發明創造、合理化建議等創新活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制造強國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No.15AGL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