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玲潔 潘曉霞
推進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
車玲潔 潘曉霞
協調發展是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結合浙江“十三五”時期制造業現實基礎和外部形勢,要重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塑造要素有序流動、主體功能布局合理、配套服務完善、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把協調發展放在浙江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增強區域協同發展。《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將“堅持開放包容,推動合作共贏”作為五項基本原則之一,必須要加快推進協調發展,增強競爭優勢、補齊發展短板,進一步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強化產業區域合作與有序轉移,推動形成各區域全面發展的景象。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刻改變著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商業模式和產業布局,制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國家“雙向擠壓”,必須加快協調發展,優化資源配置,主動培育制造業發展特色和優勢,鞏固產業承接和技術轉移基礎。
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當前,制造業已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美、德、日、英、法等發達國家紛紛制定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戰略。美國發布《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德國發布《工業4.0戰略實施建議》,日本發布《制造業白皮書》,英國發布《英國制造業2050》,法國發布《“新工業法國”戰略》,高端制造領域出現向發達國家“逆轉移”的態勢。制造業尤其是高端領域都將面臨更加嚴峻的“回歸”形勢,這就要求浙江各區域加快協調發展,依托現有基礎,加快培育制造業優勢,形成自身競爭力,同時加快形成制造業區域特色,吸引外部相關領域高端優質項目。
新興經濟體國家加快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面對全球產業格局的新一輪調整,越南、印度等一批新興經濟體國家依靠其資源和勞動力等比較優勢,加快參與制造業產業轉移,尤其是隨著我國制造業用地、用能和用人成本的持續上漲,國內省內一些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快向新興經濟體國家轉移。制造業傳統領域面臨較強的外遷風險,這就要求浙江加快推進協調發展,優化產能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產業布局合理、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我國加快適應經濟新常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一方面,隨著內需潛力的釋放,制造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寬;另一方面,地區之間加速制造業產能轉移,東部沿海地區傳統制造業加速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目前,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制造強國建設仍面臨自主創新能力弱、產品檔次不高、資源能源要素趨緊、環境污染突出、產業結構不優、信息化水平不高和國際化能力不強等問題,這就要求浙江加快協調發展,因地制宜發揮地區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快形成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區域發展格局。
在新常態背景下,浙江提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充分發揮優勢,加快補齊短板,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實現從制造大省向制造強省的轉變。
推進協調發展符合浙江制造業發展階段性特征和未來發展趨勢。浙江制造業發展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銜接帶來了產業升級陣痛,發展質量和效益持續改善,發展模式逐漸向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制造轉變。同時,呈現出制造模式智能化、綠色化,企業結構多元化,產品消費高端化,貿易服務化,產業集群化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等趨勢。推進協調發展,有利于緩解新老產業銜接的升級陣痛,有利于區域在保持合理增速的同時提高總體發展質量和效益,有利于分階段、分領域推進智能制造、綠色制造和服務制造,符合浙江制造業未來發展趨勢。
推進協調發展有利于發揮制造大省優勢。浙江制造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企業家資源豐富且極具創業精神,研發創新氛圍濃郁,制度創新優勢明顯,擁有20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并形成了一批極具特色的現代產業集群。推進協調發展,有利于發揮各區域集群、市場、企業家等資源優勢,形成各具特色的制造業發展新景象。
推進協調發展有利于補齊制造業發展短板。浙江制造業雖然在規模、創新能力、產業結構、“兩化”融合和綠色發展等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與世界制造強國發展水平和制造強省建設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技術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核心技術研發較多依靠外部先進國家和企業;龍頭企業不夠強;高新產業發展不快;工業優質項目不多和勞動生產率不高等。推進協調發展,有利于各區域集中資源,圍繞優勢、重點領域,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與配套區域協同發展,打造各具競爭優勢的產業領域;有利于在細分市場上加快培育形成龍頭優勢企業;有利于加快解決低端產業升級和高端產業培育矛盾。
《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要將推動工業大市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作為首要任務,以深化工業強縣(市、區)建設為主要抓手,加快推動后發地區和海島地區制造業發展。具體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推動工業大市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
當前,國家提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上海自貿區加快建設,作為長三角地區重要制造業省份之一的浙江要結合自身發展優勢,積極加快從以縣域經濟為重點轉變為以城市經濟為重點、從塊狀經濟帶動轉變為都市圈經濟帶動。推動工業大市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是加快響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和合力提升長三角經濟的首要任務。
《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推動工業大市制造業全面轉型升級,主要包括:一是要圍繞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和臺州等工業大市,加快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強化工業核心區引領作用;提高對外開放層次,深度融入長三角經濟圈發展,積極參與海西經濟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引導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法律、會計、金融、技術、培訓、信息、管理等中介服務機構,推動工業大市制造業轉型升級。二是要以寧波市創建成為全國首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為引領,支持其他城市積極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樹立制造業轉型升級市域標桿。
(二)深化工業強縣(市、區)建設
隨著工業強縣(市、區)建設工作的推開,20個試點單位在質量效益、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兩化”融合和綠色發展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綜合評價得分總體有較大程度提高,但是,建設進度離目標仍有一定差距,各縣(市、區)進展還不平衡。《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深化工業強縣(市、區)建設,主要包括:一是要繼續深入推進20個省級工業強縣(市、區)試點建設,以工業大市核心區整體利益為出發點,加快構建“中心大城市-次增長中心”一體化發展結構;開展省級以上高新區創建工業強區(開發區)工作,加快推廣杭州國家高新區(濱江)和鄞州區發展新興產業的成功經驗,圍繞國家級和省級高新區建設,加快建設一批產城融合的新型產業區;立足工業強縣(市、區)和工業強區(開發區)的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跟蹤把握產業發展新趨勢和技術革新特征,推進現有產業錯位提升發展,推動工業強縣(市、區)和工業強區(開發區)在制造業轉型升級上實現率先突破。二是要在工業強縣(市、區)建設試點單位中,擇優遴選一批地區開展“中國制造2025浙江行動”縣級試點示范工作,以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強化政策扶持,創建一批“中國制造2025”標桿縣。
(三)推動后發地區和海島地區制造業加快發展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快速發展,浙江工業規模已位居全國前列,但是仍然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衢州、麗水等地制造業發展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升。推動后發地區和海島地區制造業加快發展,是加快實現浙江制造強省建設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提升浙江制造業整體水平的重要關口。
《浙江省制造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了要推動后發地區和海島地區制造業加快發展,主要包括:一是要把握后發地區和海島地區制造業發展階段、內在規律和特色優勢,加快形成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產業結構和制造業發展方式,踐行“兩山”理論,促進制造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二是要堅持衢州、麗水及舟山等市的特色化發展道路,衢州市以綠色制造為核心,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與智能裝備、電子信息、綠色食品與生命健康等生態型新興產業;麗水市以“綠色環保、高效低耗、高端低碳”為方向,重點發展節能環保裝備、金屬切削設備、精品特種鋼材、特色輕紡等特色優勢產業;舟山市以發展海洋經濟為重點,重點發展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海洋醫藥與生物制品、海洋電子信息、水產品精深加工、生物能源等產業。三是要加強淳安等地與工業強縣(市、區)、工業強區(開發區)等地的對接協調,以產業、設施、市場、體制、機制為對接重點,堅持綠色發展,圍繞重點產業加快引進和建設一批重大項目;在制造業領域,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加快推進特色小鎮的產業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約,走特色化發展道路;建成一批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促進制造業發展。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制造強國導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No.15AGL005)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