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黃勇
關于創新的兩點看法
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黃勇
區域轉型發展靠什么?靠創新!而創新的內涵是十分豐富廣泛的。科技創新是核心,改革也是創新;不僅經濟領域可以創新,經濟以外的其它領域也可以創新。特色小鎮是一個創新,都市區也是一種空間組織形式的創新
這得從浙江經濟的三大傳統優勢說起。浙江經濟的三大傳統優勢:第一個是民營經濟優勢。改革開放之初,浙江民營經濟從溫臺沿海率先發展。為什么呢?因為在溫臺沿海這顆種子很早就埋下了。當時,像杭嘉湖這一帶人均耕地有一畝半,魚米之鄉,小日子還蠻好過的,但是溫臺沿海那一帶人均只有3分地,單純靠農業吃飯怎么也吃不飽,人們總想出去“混日子”,但是那個時候私有的東西稍一抬頭就要“割資本主義的尾巴”。雖然這個苗壓著出不來,不過走南闖北的經驗已經積累起來了。改革開放政策一允許,那個苗就破土而出了。現在浙江60%的稅收、70%的GDP、80%的工業產出、90%的就業靠民營經濟。
第二個是塊狀經濟優勢。塊狀經濟是浙江比較土的叫法,邁克爾·波特稱其謂“產業集群”。其主要表現是產業布局“一塊一塊”的,做領帶的專做領帶、做襪子的專做襪子、做皮衣的專做皮衣……這種產業集聚格局是由個別的能人先發展,大家互相學、互相幫,慢慢地在一個村、一個鄉甚至更大范圍形成。20年前,全省產出1個億以上的塊狀經濟有300多塊;現在是50個億、60個億,上百億的都有。塊狀經濟是浙江經濟的一大特色,在全國雖不能說獨一無二,但肯定是最突出的。
第三個優勢是在前兩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縣域經濟。因為當時民營經濟發展只能在村里面、在村的集體土地上發展。民營經濟、塊狀經濟發展導致浙江縣域經濟特別發達,在浙江形成了縣域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這又是浙江的一個優勢。
三大傳統優勢支撐了浙江經濟30年,浙江過去30年的高速發展主要靠這三大優勢。但是近年來這三大優勢已面臨嚴峻的挑戰。我們在研究“十三五”規劃時概括成以下三個挑戰:
一是粗放型增長方式的挑戰。從全國來說,浙江的增長方式還算可以,但按高標準衡量還是比較粗放。有一年,去香港舉辦“香港浙江周”,我們到香港的物流基地、物流公司學習考察。其中,香港機場倉儲設施的占地規模之小令人吃驚。當時香港機場的貨運量是世界第二,貨運量第一的是聯邦快遞總部所在地——美國孟菲斯機場,現在香港機場的貨運量已超過孟菲斯了。而香港這么大一個機場的倉儲設施才占地255畝。我們不少企業趁做項目的機會,總是想著多圈點地。這是因為土地便宜,而且還會增值,地方政府之間又面臨爭項目的競爭,這就造成了用地粗放的問題。浙江10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70%還是山區,土地成為橫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坎。浙江一些企業被迫跑出去投資,一是受土地問題困擾,二是民營企業在創新上還沒有邁出足夠大的步子。這是第一個挑戰。
二是低成本、低價格競爭模式的挑戰。浙江民營經濟、塊狀經濟管理還是不錯的,能把成本壓得很低,產品價格也賣得很低,這在前30年是無往而不勝的。現在,隨著經濟發展,各種成本在不斷上升,土地成本不說了,勞動力成本也在提高,還有環保成本等等,一系列的成本都在提高。但是,企業產品檔次卻提高不快,產品價格沒有像成本提高那么快,這樣就把企業的利潤擠掉了,這又是一個很嚴峻的挑戰。
三是分散型空間結構的挑戰。一直以來,縣域經濟是浙江很大的一個優勢,但是發展到今天它的劣勢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它導致了浙江生產力布局比較分散,進而引致中心城市競爭力相對而言不夠強,這又影響到了高端要素的集聚。怎么來整合這種分散型的生產力組織形式、布局結構?這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戰略問題。
浙江不能再按原來那個老路子走了,也走不下去了,必須要轉型。那么區域轉型發展靠什么?靠創新!浙江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把創新驅動列為首位戰略,就是基于浙江面臨的上述省情而確立的。
首先,科技創新是核心。一個地方不管有多少創新,如果科技上不去,最后都是要拖后腿的。
其次,廣義上看改革也是創新。改革屬于制度創新,不要小看這個制度創新,吳敬璉先生有句名言:制度比技術更重要。意思是說,如果體制機制不行的話,科技創新肯定也不可能。美國的硅谷為什么會形成?其主要原因是有一套適合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從這個角度看,改革也是創新。
第三,“三新經濟”應當成為區域創新的主攻方向。什么是“三新經濟”?就是新產業、新技術和新業態,也有叫新模式。目前,浙江在新的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做得比較好,阿里巴巴等成功案例很有影響,但在新技術創新上和經濟地位相比還不能令人滿意,浙江的科技創新基礎還太薄弱。
第四,創新可滲透到經濟以外的其它領域。不僅經濟領域可以創新,經濟以外的其它領域也可以創新。下面幾個例子雖然也包含著經濟的內容,但已不是純經濟的概念了。比如浙江的特色小鎮就是一個創新。特色小鎮以特色產業為依托,又在功能上給予文化、旅游、社區等必要的延伸,在集聚高端要素、拓展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做得比較成功。特色小鎮不是“鎮”,這對傳統概念的突破確實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創新,目前杭州的夢想小鎮、基金小鎮等等,都很有特色、很有活力,當然也需要調整一些實踐證明還不夠完善的規定和做法,把它做得更好。
再舉一個很有創新意義的例子,就是以都市區為主體形態組織空間布局。浙江“十三五”規劃在這個問題上的提法跟國家規劃有所不同。國家規劃講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而浙江則以都市區為主體形態。我認為,都市區與城市群是有一定區別的,而且作為政府的抓手來講,都市區比城市群更好抓。城市群更大程度上是自然歷史形成的,城市之間更多的是一種經濟聯系。都市區雖然是跨行政區的,但以滿足通勤聯系為條件,比如說杭州都市區,以杭州為核心,與周邊的德清、安吉、桐鄉、海寧等都可建立起緊密的通勤聯系,杭州的軌道交通已經規劃與周邊這些不屬于杭州行政區域范圍內的縣連上了。軌道交通與周邊一連上,杭州的空間范圍就擴大了,就構成一個都市區。這樣一種都市區的空間組織形式,靠中心城市、核心城市來帶動周邊,包括周邊的農村,是非常有意義的。浙江在“十三五”規劃中提出以都市區為主體形態組織空間布局,全省規劃了四大都市區,不僅有杭州都市區,還有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三個都市區。其實,我個人以為,都市區還可以再多劃一些,規模可大可小,都市區之間邊界可以互相重合、互相滲透,不像行政區劃邊界一清二楚。比如,將嘉興單獨劃一個都市區,桐鄉、海寧既可以是嘉興都市區的范圍,同時又是杭州都市區的范圍。還有嘉興的嘉善、平湖這些地方,既是嘉興都市區的范圍,也是上海都市區的范圍,完全可以重合的,因為都市區不是行政區劃。類似這樣去劃的話,還可以在臺州、紹興構建規模不同的都市區。跨行政區域的事情按經濟規律來辦,如果是雙贏、多贏的,肯定能達成共識,不一定非要通過調整行政區劃來解決,弄得傷筋動骨。現在,都市區這個概念在浙江已經深入人心,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組織形式創新。那么,都市區以外的地方怎么辦?浙江的“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另一個空間戰略叫做“小縣大城戰略”,這是指在山區和海島地區,生態保護要求高,原來人口分布很散,怎么辦呢?在這類縣域,強調的是集中抓一兩個中心鎮,把人口和產業集中到這一兩個中心鎮上來,其它地方實行嚴格的生態保護。這就是小縣大城戰略的要義,也稱得上是空間組織方面的一個創新。
還有個例子是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也是一個創新,這里面要做的東西太多了,僅舉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感受比較深的兩點:一是智慧交通。開車的同志都有感受,在一些管理不太好的城市,紅綠燈明明沒有車也要等著,效率很低。如果你把紅綠燈智能化,能即時識別車流量了,對紅綠燈實行智能控制,效率就會提高很多。還有是智慧醫療。現在,去醫院看病,不知要排幾個隊,掛號排一次、核價排一次、取藥又得排一次。如果應用智慧醫療的話,就不必排這么多次隊了,手機里面操作一下就能完事,最后到窗口取個藥就方便多了。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創新。
*本文根據黃勇副主任在“創新驅動下區域經濟融合發展”專題研修班上的開班講話錄音整理改編,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