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榮,劉映杰
(1.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上海 201102;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不同戲劇學習成就者的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探究*
高 榮1,劉映杰2
(1.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上海 201102;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上海 200062)
在戲劇這種綜合藝術中,通過對不同戲劇學習成就者的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進行比較,以高低學習成就的話劇和音樂劇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三音符鋼琴和弦、有意義普通話三音節詞分別作為音樂音調與語言聲調實驗材料,探究對音調和語調變化的感知特點及其關系。結果發現:高水平的戲劇學習者,對單一或復合材料中的音樂音調和語言聲調的加工能力均高于低水平戲劇學習者,高水平的戲劇學習者對音樂音調和語言聲調的加工能力沒有差異。結果表明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間具有密切的關聯,可以相互支持與遷移;并對戲劇人才的選拔培養提供指導。
音樂感知能力;語言感知能力;音樂音調;語言聲調;戲劇學習成就者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兩個聲音系統,一個是包含了元音、輔音及母語的音調差異的語言系統,另一個是包括了音色以及特定文化下的音調的音樂系統(Patel,2003)。音樂是按照一定的創作法則構建起來,并通過語言的協助來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Fedorenko et al.,2009)。語言則是人類特有的用來表達情感、交流思想以及理解的工具。兩者都是用聲音來表達情感的目的,是構成人類運用聲音兩個最重要的方面(王晉妮,2011)。
音樂和語言聲調感知兩者在構成、變化以及認知加工方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與影響(Fedorenko et al.,2009)。戲劇作為一門綜合藝術,以語言表達為核心,同時又將語言、音樂、美術、舞蹈等融為一體,也具有詩的語言和音樂的時間性、聽覺性(Sauter,2009)。如果一部音樂戲劇中全部是純音樂或舞蹈,就很難被稱為戲劇,如果一部戲劇中只有語言,任何形式的音樂改動也會損害它的戲劇性。這也正是戲劇難以脫離音樂和語言,而有別于其他任何單一藝術門類(Adedeji,1969;Robins et al.,2005)。戲劇自早就與古人所說的“樂”相通(胡凱,2010),對于戲劇教育者及學習者而言,同時具有優秀的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是必備的從業素質(張仁里,1998)。因此,有大量的音樂(Rauscher et al.,1993)和語言能力測驗(Aitken,1977)相繼出現并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其中包括《標準化音樂能力傾向剖面圖》和《早期音樂聽覺測驗》(Gordon,1986),《澳大利亞高級音樂學習測驗》(Karma,1982)。Wallentin等(2010)的研究發現,《音樂聽耳測驗》能通過測量音樂短時記憶就能很好地區分音樂家、非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之間的差異,該方法主要是以音樂記憶來綜合考察音樂感知覺,這是感知覺能力在時間上的延伸。
音樂和語言聲調感知實際上就是在音樂和語言兩種情境中,人們對音頻信息的感知和加工。Bidelman等(2011)的研究發現中國人因為其豐富的聲調語言經驗影響,同音樂家一樣要比非音樂家具有更高的跨領域音調跟蹤準確度,語言聲調的感知經驗對于音樂聲調的感知有著相同的影響。也有研究者認為,音樂的音調感知加工和語言的聲調感知加工是完全不同的。Ungan等人(2013)研究了音樂家與非音樂家對聲調的一個熟悉節奏變化的察覺是否存在能力差異,結果發現音樂家的反應時較短、正確率較高。針對音樂聲調和語言聲調感知之間的關系,學界提出了著名的歌劇假說,認為音樂體驗之于語言感知是有跨界的,音樂與語言共享相同的感覺與認知過程。總之,音樂聲調和語言聲調二者的加工都包括了對各種聲音特性的分析,聽覺記憶,對聲音背景的分析,對規則和意義的加工等方面。
由于構成音樂和語言的物質材料是聲音這一特性,決定了戲劇的創作、表演、學習等各環節都必須以聲調感知的存在為根本前提,并且通過音樂聲調感知對其做出審美評價,通過語言聲調感知對其做出意義性評價。良好的音樂感知訓練與語言感知習得的相互影響,能幫助從事戲劇學習的學生不斷增強音樂感知和語言感知之間和諧關系的表達能力。因此,通過整合前人研究,我們擬考察不同水平的戲劇學習成就者的音樂聲調感知與語言聲調感知的特點及其可能的差異,同時探討音樂與語言感知加工之間的關系與影響。
2.1 被試
90名來自戲曲學校話劇和音樂劇專業的高中生,依據5名專家(高級職稱、國家一級演員等)提供的評定指標,從學生2年內的聲樂、臺詞、表演、形體等專業平均成績、平時的專業表現(訓練、演出、比賽等)以及日常的學習行為表現中篩選出綜合評定成績高低各30%的被試作為高/低學習成就組。得到有效被試80人(低學習成就者41人,高學習成就者39人;男性39人,女性41人)。所有被試身心健康,聽力正常,均為右利手,年齡范圍在16~18歲,沒有接受過任何除學校基礎音樂教育外的專業音樂訓練。
2.2 材料
2.2.1 語言材料
從漢語頻率詞典中選出80個音節以第二聲(記為A組)和第三聲結尾(記為B組)的常用三字詞,采用5點量表對實驗材料的情緒效價(1積極-5消極)和熟悉度(1熟悉-5不熟悉)進行評價。評價人數27人(男性13人,女性14人,平均年齡19.5歲),對評價結果進行單樣本T檢驗,結果表明刺激詞平均情緒效價得分為2.99,與中性情緒無差異(t=-0.64,p=0.52),刺激詞的平均熟悉度得分為1.51,與一般熟悉程度差異顯著(t=-60.9,p<0.001,Cohen’sd=0.51),說明刺激詞的整體情緒效價偏中性,熟悉度較為較熟悉。
采用標準的男中音朗讀語言材料,A組詞分別以原聲Aa(第三音節為第二聲,如“建筑學”)和Ab(第三音節為第三聲,如“建筑血”)朗讀。B組詞分別以原聲Ba(第二音節為第三聲,如“馬鈴薯”),和Bb(第三音節為第二聲,如“馬鈴熟”)朗讀。見表1。
2.2.2 音樂材料
音樂材料制作選用MIDI軟件來制作合成。從鋼琴鍵盤大字組C,F,A(146)三個音至小字二組#d2,#g2,c3。選出三個音符為一個和弦,皆以半音關系平行上升,共40個,記為Da組,為和諧的和弦。將Da組和弦的第三音符的冠音上升了大二度,變成不和諧的和弦,共40個,記為Db組。選取以鋼琴鍵盤大字組C,G,B(157)三個音至小字二組#d2,#a2,d3,選出三個音符為一個和弦,皆以半音關系平行上升,共40個,記為Ca組,為和諧的和弦。將Ca組和弦的第三音符的冠音下降大二度,變成不和諧的和弦,共40個,以下記為Cb組。
依照語言材料變化的規則,Aa組和Ab組詞匯的變化為第三個字讀音上升,Da組和弦和Db組和弦的變化為第三個音符上升了大二度,此變化在聽覺上是相似的。音樂材料中所有和弦的關系是平行關系,每組和弦在功能上完全相同(Besson et al.,2007)。

表1 音樂材料和語言材料編號
2.3 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被試間混合實驗設計,2(組別:高-低成就者)*2(材料類型:語言、音樂)*2(材料一致性:一致-不一致)。實驗程序由E-prime2.0編寫,通過耳機向被試呈現刺激材料。見表2。

表2 實驗刺激材料
刺激材料為“啟動-靶子”的語言及音樂材料。啟動材料由未改變過的音樂材料和語言材料組成,靶子材料由未改變和改變過后的音樂和語言材料組成。實驗任務要求被試聽到兩段由鋼琴和弦/三字詞組成的聲音,對前后聽到的兩段聲音是否一致進行判斷,并做出按鍵反應,一致按“F”,不一致按“J”。實驗開始前呈現指導語,正式實驗開始前有練習,正確率達到80%之后開始正式實驗。在每個trial中,屏幕中央會先出現一個黑色的注視點“+”,呈現時間隨機,范圍在500ms至1000ms之間;注視點消失后,耳機呈現“啟動材料”,“prime”之后600-800ms呈現“靶子刺激”,做出按鍵反應。按鍵反應后有1000ms-1500ms的空屏,再進行下一個trial。正式實驗每個block之間有停頓,被試可以自己決定休息還是繼續實驗。實驗中要求被試在看到按鍵反應提示后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按鍵反應,并強調不能在按鍵提示出現前就按鍵。實驗時長大約30分鐘。
2.4 結果
用SPSS 2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前剔除了反應時超過三個標準差的極端數據。
對不同組別和刺激類型做2*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主要比較兩組之間(高∕低成就組)在完成任務時(單獨注意音樂和單獨注意語言)情況下的平均正確率、反應時和標準差。見表3。

表3 高/低成就組完成兩種單獨任務的正確率和反應時(M±SD)
對正確率而言,組別主效應顯著F(1,79)=38.76,p<0.01,η2p=0.332,高成就組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低成就組。刺激類型的主效應顯著,F(1,79)=9.21,p<0.01,η2p=0.11。刺激類型與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78)=8.48,p<0.01,η2p=0.098。簡單效應分析表明,低成就組在兩種刺激條件下正確率差異顯著,F(1,38)=18.14,p<0.001,η2p=0.187,對語言材料的正確率更高。高成就組在兩種刺激條件下正確率差異不顯著,F(1,40)=0.01,p=0.931。對反應時而言,高低成就組對音樂材料的反應時正確率差異顯著,F(1,79)=37.43,p<0.001,η2p=0.326。高低成就組對語言材料的反應時正確率差異也顯著,F(1,79)=11.42,p=0.001,η2p=0.109,高成就組的反應時顯著小于低成就組。
2.5 分析與討論
在音樂和語言的感知任務上,高、低學習成就被試的表現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結果與前人的相似,音樂與語言學習者對于音調的感知辨別要優于一般人(Marquesetal.,2007;Milovanov,2010),這也為進一步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提供了實證依據,也說明這種音樂語言聲調的感知測試能夠有效反映學生的水平。結果也進一步揭示了高學習成就組對音樂感知的培養效果優于語言感知。高低學習成就組被試對音樂材料的反應時均低于語言的反應時,且差異顯著;但兩組語言材料的正確率均高于對音樂材料的正確率。音樂材料的反應時較快,戲劇學習者對音樂的感覺與領悟都有別于常人,“音樂起,臺詞上”成為行內一般慣例要求,所以許多學生大多都是在音樂先伴奏的背景下,練習或朗誦臺詞,這也就有可能造成他們的音樂反應時快于語言反應時,但基于平日臺詞語言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聲調精準練習與母語從小學習習慣的影響(廖濤,2014),因此出現高低兩組的語言材料的正確率均高于音樂材料。Marques等人(2007)的研究發現,即使是不懂的語言,音樂人也能在語調改變比較細微、不易察覺的情境下,表現出比非音樂人更強的辨別能力,這也充分說明高成就組在音樂與語言材料的的正確率上沒有顯著差異。
3.1 被試
方法同實驗一,有效被試74人,低學習成就者36人,高學習成就者38人,其中男性38人,女性36人,年齡范圍在16-18歲。
3.2 材料
3.2.1 語言材料與音樂材料
同實驗一。
3.2.2 復合材料
復合材料由音樂材料和語言材料結合而成。共形成640個,其中160個音樂材料發生改變;160個語言材料發生改變;160個語言材料和音樂材料同時改變;160個音樂材料和語言材料都不變。呈現的刺激組合見表4。

表4 刺激組合
3.3 實驗設計與程序
采用被試間混合實驗設計,2(組別:高成就者-低成就者)*2(材料類型:語言、音樂)*2(材料一致性:材料一致;材料不一致)。
任務分為兩類:a.讓被試注意復合材料中的語言是否發生變化。共有4個block,每個block有80個trail,共320個trail。b.讓被試注意復合材料中的音樂是否發生變化。共有4個block,每個block有80個trail,共320個trail。
實驗流程與實驗一相同。
3.4 結果
用SPSS.20進行數據處理,分析前剔除了反應時超過三個標準差的極端數據。
對不同組別和刺激類型做2*2*2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主要比較兩組之間(高∕低成就組)在完成兩種任務時(單獨注意音樂和單獨注意語言)情況下的平均正確率、反應時和標準差。見表5。

表5 高/低成就組完成兩種注意任務的正確率和反應時(M±SD)
對正確率而言,組別的主效應顯著,F(1,72)=8.178,p=0.006,η2p=0.102,高成就組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低成就組。注意任務主效應不顯著,F(1,72)=0.692,p=0.69。注意任務與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72)=11.859,p=0.001,η2p=0.141。簡單效應分析得到低成就組在兩種注意條件下的正確率差異顯著,F(1,35)=8.901,p=0.004,η2p=0.106。在注意語言時的正確率更高。高成就組在兩種注意條件下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F(1,37)=3.511,p=0.065。但在兩種注意條件能保持較高的正確率。注意音樂條件下高低成就組正確率差異顯著,F(1,72)=24.558,p<0.001,η2p=0.311。高組的正確率顯著高于低組。注意語言條件下高低成就組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F(1,72)=0.054,p=0.817。
反應時的結果表明,組別的主效應顯著,F(1,72)=38.309,p<0.001,η2p=0.496,高成就組顯著短于低成就組。注意任務的主效應顯著,F(1,72)=7.424,p=0.008,η2p=0.105,注意語言任務下被試的反應時更短。注意任務與組別的交互作用顯著,F(1,72)=9.792,p=0.003,η2p=0.113。簡單效應分析表明,低成就組在兩種注意任務下反應時的差異顯著,F(1,36)=16.676,p<0.001,η2p=0.211,注意語言任務的反應時短于注意音樂任務。高成就組在兩種任務下反應時差異不顯著F(1,38)=0.08,p=0.77,說明低成就組的成績受注意任務影響大,在注意語言條件下對混合材料中的詞匯聲調的辨別速度更快,而高成就組對詞匯聲調辨別能力和音樂聲調變化的反應都很快。注意音樂條件下兩組的反應時差異顯著,F(1,72)=44.241,p<0.001,η2p=0.518。高成就組在注意音樂條件下對旋律中聲調的變化反應時更短。注意語言條件下兩組反應時差異顯著F(1,72)=22.110,p<0.001,η2p=0.257。高成就組在注意語言任務下對詞匯聲調變化反應時更短。
3.5 討論
高成就組在音樂、語言的聲調感知的正確率、反應時均優于低成就組;低成就組在兩種注意任務下的正確率、反應時差異顯著,尤在注意語言上的正確率和反應時均優于注意音樂的任務。這可能與低成就組學生在專業視唱與聲樂學習上缺乏音樂與語言的整體意識,過于重視“音、詞分工練習”而忽視其整體性有關,進一步也說明了音樂能力的習得或培養要難于語言能力,在戲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語言能力依附或受限于音樂能力的發展,因此戲劇人才的選拔與培養也要更多地關注音樂能力的考察與訓練。高成就組在兩種注意條件下的正確率、反應時差異均不顯著,都保持了較高的優勢。在進行高組學生信息調查時,發現高組的學生被選拔參加國內外演出賽事的比例幾乎達到100%,有可能因為平時的專業學習、比賽或演出前的彩排訓練以及舞臺音樂與語言的運用經驗使他們在進行復合情境的測試中,盡管普通話母語習得、臺詞訓練能力也很強,但在注意音樂的實驗任務時,其正確率與反應時均優于注意語言的實驗任務。Bidelman等(2011)的研究認為語言聲調的感知經驗對于音樂聲調的感知有著類似的影響,也有研究發現戲劇學習者語言功底均較強(廖濤,2014),平日“繞口令”“詞語接龍”等都作為臺詞語言訓練基本功,又基于母語普通話的熟悉度,聲調辨音的習慣訓練多,因此會出現在注意語言條件的下兩組的正確率差異不顯著,但反應時差異顯著,高成就組在注意語言任務下對詞匯聲調變化反應時比低成就組更短的情況。
戲劇學習者需要具有優秀的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以不斷增強學習成就與表演能力,研究通過兩個實驗探討了不同水平的戲劇學習成就者的音樂感知能力與語言感知能力的差異以及相互影響的情況。通過直接測驗高低戲劇學習成就組在音樂與語言感知任務上的正確率與反應時,以探究其聲調感知能力的差異;進一步考察在復合情境中,不同個體在不同注意背景下音樂或語言聲調變化的感知差異,進而探究音樂和語言感知加工的關系與影響。
Bidelman等(2011)認為語言的聲調背景會對音樂音調辨別能力有一定的幫助。高∕低成就組在實驗2中注意音樂任務和語言任務的正確率均顯著低于實驗1,音樂任務的反應時顯著長于實驗1。也有研究認為語言聲調的感知和音樂聲調的感知存在相互影響關系(Bidelmanetal.,2011),被試在注意音樂任務的時候反應速度會受到復合情境的影響,但在注意語言任務的時候,高∕低成就組在基于熟悉漢語母語環境下,對于普通話聲調的反應速度都很快,并沒有受到復合情境的太多影響,說明音樂與語言的感知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并有一定的差異。Magne等(2006)發現專業音樂人在感知微弱的語言句末音調變化時比非音樂人準確率更高,研究結果也表明低成就組普遍對語言感知的能力要高于音樂感知能力,因此,音樂能力的習得或培養要難于語言能力,戲劇人才的選拔與培養要更多地關注音樂能力的考察與訓練。國內對戲劇人才的培養也存在著專業學科內容較單一,各自為營,課程與內容缺乏一致性和系統性、音樂與語言學科之間缺乏必要的關聯和交叉滲透,這些都會阻礙綜合培養體系縱深發展的空間。如臺詞課,往往過于注重語言的單方面作用,忽視與音樂學科的交叉滲透;音樂、音樂劇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往往過于注重音樂的單方面作用,著重樂理視唱,忽視與語言感知的結合訓練。在音樂語言復合情境中缺乏引導學生對音樂或語言聲調變化的評定以及在有干擾的情況下學生對音樂語言的感知。
研究證明了良好的音樂與語言感知能力不僅對戲劇學習者的學習成就有著長期的影響,在戲劇人才的培養選拔領域,更需要同時考察音樂和語言的感知能力的測評方法。進一步揭示了在戲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在學科內容培養方式以及效果評價上都要注重將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綜合培養,不能過于注重結果性評價,如音樂劇以音樂、舞蹈功底或話劇以臺詞語言功底為主的舞臺演出效果為重,淡化了在學科教學過程中學生音樂、語言感知能力的評價;也不能過于注重甄別與選拔性評價,而淡化學生音樂語言學習能力發展性評價,要更加重視音樂、語言教育不僅是藝術教育,更是學生的成長發展教育與心智教育。
5.1 無論面對單一、復合的加工材料,高水平的戲劇學習者比低水平的戲劇學習者在各種加工的聲調感知材料上都有更好的表現,音樂和語言感知加工能力都很強。
5.2 低水平的戲劇學習者對于語言感知的能力要高于音樂感知的能力,證明音樂能力的習得或培養要難于語言能力,在戲劇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語言能力依附或受限于音樂能力的發展,在戲劇人才的選拔與培養要更多地關注音樂能力的考察與訓練。
5.3 在復合情境中語言或音樂的感知都受到復合背景的影響與干擾,音樂音調和語言聲調的感知過程之間是雙向影響的,兩者具有密切的關聯,并可以相互支持與遷移,戲劇人才的選拔培養必須同時關注音樂和語言感知能力。
胡凱.(2010).戲劇音樂性質和功能淺識.戲劇之家,(7),3.
廖濤.(2014).淺談戲劇影視表演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其發展.大眾文藝:學術版,(12),238-238.
王晉妮.(2011).音樂與語言關系小析.黃河之聲,(2),72-74.
張仁里.(1998).培養跨世紀優秀戲劇人才.戲劇藝術,(6),44-48.
Adedeji,J.A.(1969).The alarinjo theatre:The study of a yoruba theatrical art from its earliest beginnings to the present times.UniversityofIbadan.
Aitken,K.G.(1977).Usingclozeprocedureasanoveralllanguageproficiencytest.Tesol Quarterly,59-67.
Besson,M.,Sch?n,D.,Moreno,S.,Santos,A.,&Magne,C.(2007).Influenceofmusicalexpertiseandmusicaltrainingonpitchprocessinginmusicandlanguage.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25(3),399-410.
Bidelman,G.M.,Gandour,J.T.,&Krishnan,A.(2011).Musiciansandtone-languagespeakersshareenhancedbrainstemencodingbutnotperceptualbenefitsformusicalpitch.Brain and Cognition,77(1),1-10.
Fedorenko,E.,Patel,A.,Casasanto,D.,Winawer,J.,&Gibson,E.(2009).Structuralintegrationinlanguageandmusic:Evidenceforasharedsystem.Memory & Cognition,37(1),1-9.
Gordon,E.E.(1986).Afactoranalysisofthemusicalaptitudeprofile,theprimarymeasuresofmusicaudiation,andtheintermediatemeasuresofmusicaudiation.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7-25.
Karma,K.(1982).Musical,spatialandverbalabilities:Aprogressreport.Psychology of Music,18(3),79-84.
Magne,C.,Sch?n,D.,&Besson,M.(2006).Musicianchildrendetectpitchviolationsinbothmusicandlanguagebetterthannonmusicianchildren:Behavioralandelectrophysiologicalapproaches.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8(2),199-211.
Marques,C.,Moreno,S.,Castro,S.L.,&Besson,M.(2007).Musiciansdetectpitchviolationinaforeignlanguagebetterthannonmusicians:Behavioralandelectrophysiologicalevidence.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9(9),1453-1463.
Milovanov,R.,Pietil?,P.,Tervaniemi,M.,&Esquef,P.A.(2010).Foreignlanguagepronunciationskillsandmusicalaptitude:AstudyofFinnishadultswithhighereducation.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6-60.
Patel,A.D.(2003).Language,music,syntaxandthebrain.Nature Neuroscience,6(7),674-681.
Patel,A.D.(2011).Whywouldmusicaltrainingbenefittheneuralencodingofspeech?TheOPERAhypothesis.Fronters In Psychology,21(2),119-123.
Patel,A.D.(2012).TheOPERAhypothesis:Assumptionsandclarifications.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1252(1),124-128.
Rauscher,F.H.,Shaw,G.L.,&Ky,K.N.(1993).Musicandspatialtaskperformance.Nature(365),611.
Robins,B.,Dautenhahn,K.,TeBoekhorst,R.,&Billard,A.(2005).Roboticassistantsintherapyandeducationofchildrenwithautism:Canasmallhumanoidrobothelpencouragesocialinteractionskills?Universal Acces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4(2),105-120.
Sauter,W.(2009).TheatreResearchintheNordicCountries(2000-2008).Theatre Research International,34(1),66.
Ungan,P.,Berki,T.,Erbil,N.,Yagcioglu,S.,Yüksel,M.,&Utkucal,R.(2013).Event-relatedpotentialstochangesofrhythmicunit:Differencesbetweenmusiciansandnonmusicians.Neurological Sciences,34(1),25-39.
Wallentin,M.,Nielsen,A.H.,Friis-Olivarius,M.,Vuust,C.,&Vuust,P.(2010).TheMusicalEarTest,anewreliabletestformeasuringmusicalcompetence.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3),188-196.
The Study of Music and Language Perception Ability in Different Drama Learning Achievement
Gao Rong1,Liu Yingjie2
(1.Shanghai Theatre Academy Affiliated Opera School,Shanghai 201102;2.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In this comprehensive art of drama,by taking a fundamental acoustic properties in both music and speech,taking the point in the music and speech perception at the same time.High school students majored in music and drama were involved in this study.According to their skill achievement,they were segregated into high skill group and low skill group.In order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one changing and intonation changing as well as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m,three notes piano chords and three words in phrases whose tone of the third note or word changed were used as discordant materials.The results show that high skill group performs better in both music and speech condition and in two experiments,which means the perception of music and speech is closely linked.The experience in each domain can affect another,and in the education of drama,both of them should be emphasized.
music perception;language perception;the tone of music;the tone of language;drama learning achievement
2015年中等職業學校內涵發展項目專項資金支持項目。
劉映杰,E-mail:psyliuyingjie@163.com。
B842.5
A
1003-5184(2016)06-0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