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玲 王彥軍
(1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醫學科南昌 330008;2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康復中心南昌 330006)
筋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臨床觀察
鄧小玲1王彥軍2#
(1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康復醫學科南昌 330008;2江西省兒童醫院小兒康復中心南昌 330006)
目的:探討筋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方法:96例患者隨機分配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48例,治療組先行筋針療法治療,然后兩組同時用關節松動術治療后,進行療效評定與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分值差對比。結果:治療組的優良率為9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8%(P<0.05)。治療組治療1、2個療程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筋針療法可顯著減輕患者的疼痛,進一步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改善患者的肩關節的活動度和功能,值得推廣。
肩周炎;關節松動術;筋針療法
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臨床常見疾病,起病緩慢,治療恢復周期較長,逐漸出現單側或雙側肩關節疼痛,單側左側較多見,雙側少見。疼痛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多數可向頸部或上臂放射,夜間疼痛加重,按壓時反而疼痛減輕,常因此影響睡眠或從夢中痛醒。平時患者多呈保護患肢而呈自衛姿勢,偶爾過度活動引起劇烈銳痛。進而肩關節活動受限,上肢不能上舉、外展、和外旋,影響梳頭、穿衣、摸背等日常生活。關節松動術是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之一,具有改善關節活動度和減輕關節疼痛的作用[1]。筆者旨在探討劉農虞教授的筋針療法[2]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療效觀察。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的肩周炎診斷標準,選擇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就診的肩周炎患者9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6例,女40例;年齡42~60歲,平均年齡(50.52±4.23)歲;病程2個月~2年,平均病程(5.66±4.65)個月。所有患者根據就診先后時間隨機分配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排除其他系統原發性疾病、精神類患者、骨折、65歲以上患者。兩組入選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入選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入選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n男(例)(例)女平均病程(月)平均年齡(歲)發病部位(例)左側右側雙側治療組對照組P 48 48 2820 2820>0.05 5.96±5.39 5.35±3.80>0.05 50.44±4.07 51.59±4.43>0.05 29 25 15 18>0.05 4 5
1.2 治療方法治療組在行關節松動術前進行筋針治療,筋針方法:取穴:在患側肩部周圍尋找壓痛點,根據壓痛點的肩前、外、后側不同,循筋上下尋找筋結點和痛減點為筋穴,大多數分布于天泉、臂臑、臑會、手五里、肩貞穴附近。操作:以30號針1~1.5寸筋針,在上述筋穴常規消毒后進針,沿皮下向肩部壓痛點透刺0.8~1.2寸,同時囑患者活動肩部或拮抗運動,以疼痛減輕為準,如屈伸、旋轉、展收時仍疼痛則調整針刺方向,直至疼痛減輕。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治療組在筋針治療后,兩組患者均行關節松動術。患者取仰臥位或坐位,醫者于患側行關節松動術,主要引用搖擺、滾動、牽拉、分離、旋轉等手法。治療時注意手法的輕柔有節律,必要時施以適當的放松按摩手法,同時和患者耐心交流分散其注意力,盡量使患者感到舒適。每種手法持續治療時間為1~2 min,根據實際情況連做2~5次,每次治療時間為30 min左右,1次/d,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 d,每組患者均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評價標準[4]優:肩關節活動度恢復到正常范圍,疼痛癥狀及體征消失;良:疼痛明顯減輕以及前屈上舉大于145°,后伸內旋拇指摸背脊可高于胸口,外展大于70°;好轉:疼痛癥狀稍微減輕,關節活動度比治療前有進步;無效:疼痛及關節活動度無改善。
1.4 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疼痛程度評價采用VAS評價[5]患者的疼痛程度:0分:無痛;1~3分: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疼痛并影響睡眠,患者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較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多數影響患者食欲和睡眠,甚至無法入睡。
1.5 統計學方法運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治療組的優良率為91.7%,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83%,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對比[例(%)]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VA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1、2個療程后的VAS評分較治療前有顯著降低,治療組治療1、2個療程的VA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評分對比(分,)
組別n治療前治療1個療程治療2個療程治療組對照組P 48 48 6.33±0.99 6.69±0.59>0.05 2.90±0.86 4.04±0.87<0.05 0.94±0.98 2.27±1.25<0.05
肩周炎致病機制較為復雜,在中醫學上根據經筋理論在肩部分布分析。肩前部:手陽明、手太陰、足少陽、足太陽之筋;肩外側:手少陽之筋;肩胛部:手太陽、手陽明之筋;腋下:足少陽、足太陽、手太陰之筋。上述經筋連屬肌肉與肩關節而產生屈伸、旋轉、展收等運動。由于長期重復勞作和局部急性扭傷,經筋受損,導致氣凝津聚;或中年氣衰,衛氣不足,復受風寒濕邪入侵,邪結經筋,氣結津聚而成。病久氣津膠凝,筋病及骨,而筋骨同病,或筋病及經,痙攣卡脈,而致筋脈同病。
目前國內關于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報道較多[6],關節松動術是西方現代康復治療技術中的基本技能之一,是治療活動受限、關節障礙或疼痛、僵硬等的一種非常實用、有效的手法操作技術[7~8],解除肩關節局部組織粘連,緩解疼痛,并增加關節活動度,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根據多年臨床經驗所得,對肩周炎患者進行康復治療中,多數此類患者在治療前因疼痛不敢進行肩關節功能訓練,因此患者治療時比較緊張,不放松,對抗情緒較高,一般治療都是半強制性或誘導患者進行肩關節功能訓練,松解粘連為主,從而患者配合度和信任度下降,療效較差。
筋針療法來源于劉農虞教授提出的一種治療療法,它是通過皮下透刺區別于傳統針刺的無感鎮痛針法,具有明顯的即刻鎮痛作用[9],具有取穴簡便、微痛安全、簡便易學、經濟速效的特點。而通過多年的臨床工作總結手法治療具有解痙鎮痛、松解粘連、滑利關節的作用,而針法鎮痛作用與手法的關節活動作用相配,相得益彰,具有雙重治療作用。
本研究正因為早期減輕了患者治療期間的疼痛,降低了患者的緊張度、反抗情緒,提高了患者的信任度,增加了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療信心,因此治療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效果評定中治療組優良率為91.7%,對照組的優良率為70.8%。綜上所述,筋針療法配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療效確切,筋針療法早期顯著減輕患者的疼痛,關節松動術改善患者的肩關節功能以及關節活動度,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高,值得推廣和應用。
[1]江容安,張朝莉,李永剛.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觀察[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7,23(2):152-153
[2]劉農虞.“筋針”的作用機制探析[J].中國針灸,2015,35(12):1293-1296
[3]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4]李永龍,陳國勝,吳曉鵬,等.關節松動術配合針刺治療肩周炎的療效及對肩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藥科學,2015,5(13):24-27
[5]左丹,劉娟,歐陽蘭飛,等.臨床路徑在肩關節鏡術后康復鍛煉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1(7):810-812[6]王蒙,姜益常.定點注射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肩周炎的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10):15-17
[7]SurenkokO,AytarA,BaltaciG.Acuteeffectsofscapular mobilization in shoulder dysfunction: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J].J Sport Rehabil,2009,18(4):493-501
[8]Dundar U,Toktas H,Cakir T,et al.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provides good pain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dhesive capsulitis[J].Int J Rehabil Res,2009,32(3):193-198
[9]劉農虞,任天培,向宇.“筋針”對軟組織損傷即刻鎮痛效果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15,35(9):927-929
R246.9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10
2016-10-18)
#通訊作者:王彥軍,E-mail:936334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