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穗發 王威 羅艷霞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南昌 330008)
柔肝活血法防治偏頭痛反復發作臨床體會
胡穗發 王威 羅艷霞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南昌 330008)
偏頭痛;柔肝和血法;臨床體會
偏頭痛(Migraine)是一種具有典型特征的臨床常見病、多發病,表現為反復的發作性偏側或雙側搏動性頭痛,可伴惡心、嘔吐、羞明等癥狀,屬于中醫“頭風、頭痛”范疇。患者可伴有神經、精神功能障礙,嚴重損害個體學習、工作及生活質量[1]。臨床上中醫、西醫對偏頭痛防治分別都有一定的療效,但在有效防治頭痛復發方面不盡如意,而反復發作的頭痛正是患者苦惱的主要原因。筆者通過對中醫古籍頭痛相關文獻的研習,認為偏頭痛的根源在于患者肝郁血虛的病理基礎,采用柔肝和血法防治偏頭痛于臨床獲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性,32歲,自由職業者,頭痛頭脹14年,加重2 d。于2013年10月23日就診。患者于高三下學期初發頭痛,其后每月頭痛發作1~3次不等,頭痛發作時呈全頭部持續性脹痛,伴惡心,強光、噪音使頭痛加重,休息及服用布洛芬可緩解。曾間斷不規則服用氟桂利嗪,無明顯效果。2 d前與人爭吵并前往體育館游泳后頭痛發作,頭痛程度較前明顯加重,頭痛伴隨癥狀同前并嘔吐2次,服用布洛芬頭痛改善不明顯。睡眠、飲食及二便尚可,月經量少有血塊伴痛經。面色淡,舌淡苔薄白,脈弦。診斷:偏頭痛、肝郁血虛證;治法:柔肝和血;投自擬柔肝愈偏飲加法半夏降逆和胃止嘔、延胡索活血止痛。處方:法半夏12 g、延胡索15 g、川芎24 g、白芍20 g、當歸12 g、黃芪15 g、酸棗仁15 g、柴胡4 g、郁金12 g、白芷10 g、香附4 g、甘草3 g,3劑,開水沖服。囑患者調整情緒、規律起居,3 d后復診。10月26日再診,頭痛明顯好轉,感頭昏沉不適,神疲乏力。面色淡,舌淡苔薄白,脈弦細,沉取無力。上方去法半夏、延胡索再進7劑。三診患者無頭痛、頭昏,神疲乏力明顯好轉,囑患者堅持規律服再診方藥滿4周停藥,隨訪3個月中頭痛發作2次,頭痛程度及持續時間較前減輕。2014年3月27日約患者復診,面色淡,舌淡苔薄白,脈細弱。處方:川芎24 g、白芍20 g、當歸12 g、黃芪15 g、酸棗仁15 g、柴胡4 g、郁金12 g、白芷10 g、香附4 g、甘草3 g,每服5劑,停藥2 d,連續服用2個療程停藥,隨訪1年半無頭痛發作。
2.1 柔肝和血治法理論基礎西醫認為偏頭痛是神經-血管功能障礙性疾病,中醫認為脈絡失和、氣血逆亂是偏頭痛發病時的基本病機。《內經》認為五臟、六腑皆可導致頭痛,但在所論及頭痛的條文中,以肝、腎及脾胃為多。在所有論及頭痛的共22篇章中,根據原文描述頭痛及兼癥表現來看,我們認為符合原發性頭痛臨床表現的論述以與肝相關者居多,如《素問·藏氣法時論》:“肝病者……令人善怒,虛則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氣逆則頭痛”;《素問·至真要大論》:“嘔苦咳噦煩心,病在膈中,頭痛,甚則入肝”。上述條文所描述頭痛臨床表現與偏頭痛發作時部分患者情緒不穩、畏光、畏聲、惡心、嘔吐等癥狀相類似。同時《素問·調經論》:“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并指出所有疾病的產生,不外乎氣血失和。肝主疏泄,為全身氣血運行之樞紐,而氣血逆亂導致偏頭痛發作的核心也就是肝失柔和而逆亂。偏頭痛患者頭痛發作時情緒急躁或抑郁,疏泄失司,又致肝血不足,成為頭痛再次發作的病理基礎,這或許是偏頭痛纏綿難愈的原因之一。資料[1~2]顯示本病女性患者數倍于男性,如肝陰血不足確為本病的病理基礎,《靈樞·五音五味》的相關論述或有助于理解為何女性發病數倍于男性,而15~50歲年齡組尤其明顯:“婦人之生,有余于氣,不足于血,以其數脫血也”。綜上所述,可認為本病常存在肝陰血不足的病理基礎,而疏泄失常是其病理表現,肝郁血虛是所有慢性頭痛反復發作的核心基礎。足厥陰肝經起于足大趾,屬肝、絡膽,上行連接目系,出額,向上與督脈交匯于巔頂,膽隸屬于肝,與之經脈相連,膽經分布于頭兩側,頭之兩側與額角為肝膽二經分布所在。《醫學心悟·卷三》有:“眉棱骨痛,或眼眶痛,俱屬肝經”的論斷。偏頭痛病位在腦之經絡,與肝、脾、腎密切相關,其中尤其是與肝的關系最為密切。《石室秘錄·單治法》曾提出“諸痛治肝”的命題。因此,慢性頭疼無論涉及何臟,或兼寒或兼熱或兼瘀,皆宜柔肝[3],如《素靈微蘊·卷三》所謂:“木氣無郁,故上下沖和,痛脹不生。”
2.2 柔肝和血法指導下的組方意義《素問·藏氣法時論》:“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素問·至真要大論》:“風淫所勝,以甘緩之,以酸瀉之”。所謂辛補與甘緩,辛補肝用、而甘補肝體。《岳美中醫話集·用藥須動靜結合》說:“用靜藥,佐以動藥,用動藥,佐以靜藥”。組方遵《內經》之旨,參岳美中之意,方中川芎重用為君,取其辛散,順肝木升散之性,亦為方中動藥之首,引領諸藥。此藥味薄氣雄,善入肝膽二經,通絡散郁,上至巔頂,下行血海,旁達四肢,行氣活血,走而不守,為頭痛之要藥。《本草求真·卷三·散劑》稱:“其辛最能散邪,血因風郁,得芎入而血自活。頭痛必用以除其郁”。白芍酸收、其性陰柔,為方中靜藥之首。方中以白芍為臣,其用有三。一為養肝之陰血,《景岳全書·卷四十八大集·芳草部》:“白者味甘,補性多。其性沉陰,故入血分,補血熱之虛,瀉肝火之實”。白芍配伍川芎,陰柔之品得陽剛之氣,有補而不壅、滋而不膩的作用。《辨證錄·頭痛門》:“夫川芎止頭痛者也,然而川芎不單止頭痛,同白芍用之,尤能平肝之氣,以生肝之血”。二為防木郁克土,偏頭痛患者病程日久多肝郁,肝郁乘脾,多致脾失健運,氣血生化乏源,以此形成肝郁-脾虛-血虛-肝郁的病理循環中而使病機復雜化、病證纏綿不愈。《本草經解·考證》:“芍藥,白者止痛散氣血,能于土中瀉木”。三為反制,防川芎劑量較大,過于升散耗傷肝氣以致氣虛氣滯。《醫學綱目·肝膽部》:“凡治頭痛,皆用芎、芷、羌、防、辛等溫氣藥升散者,由風木虛,不能升散,用此助肝木,散其壅塞也。若風盛,疏散太過,則宜用酸澀收而降之,乃愈。”當歸與黃芪甘緩、合白芍為臣,養肝之體。本方使用黃芪,不獨補中氣,且治肝氣虛弱。《醫學衷中參西錄·三期四卷》:“肝屬木而應春令,其氣溫則性喜條達,黃芪性溫而升以之補肝,原有同氣相求之妙用”。偏頭痛日久者,常致肝氣虛弱,故以本品補益肝氣,兼顧肺脾。辛甘并用、動靜結合則陰陽互為守使,體用互為根基,有柔肝之效。偏頭痛患者,常因睡眠不足而發作,或因頭痛發作而影響睡眠。方中用酸棗仁,正是取其安神之效,并助芍藥、當歸之養血。方中用郁金,一為取其行氣化瘀,清心解郁之用,再為反佐,因全方溫藥居多,恐助風木化火之虞。白芷散邪,《辨證錄·頭痛門》:“蓋川芎最止頭痛,非用白芷則不能盡解其邪氣,而遍達于經絡也”。小劑量柴胡與香附條暢氣機,助藥力上行,五藥共為佐,甘草調和諸藥為使。全方以柔肝為根本,以養血扶正為輔,兼以活血通絡、安神解郁,臨證表明對反復發作的偏頭痛患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1]向慧,潘英,李現亮,等.廣州醫科大學本科生偏頭痛及緊張型頭痛的調查[J].廣州醫科大學學報,2016,44(1):19-22
[2]郭述蘇,薛廣波,王桂清,等.中國偏頭痛流行病學調查[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1991,4(2):65-69
[3]胡穗發,方圓,袁勇.女性偏頭痛治宜柔肝和血[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3):94
R277.7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30
2016-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