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沖 嚴光俊
(1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00;2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醫院荊州 434000)
嚴光俊教授應用十棗湯治療肝硬化難治性腹水的臨床經驗
劉沖1嚴光俊2#
(1湖北中醫藥大學中醫臨床學院2014級碩士研究生武漢 430000;2湖北省荊州市中醫醫院荊州 434000)
肝硬化難治性腹水;十棗湯;臨床經驗
嚴光俊教授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國家級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嚴光俊教授善于活用經方治療各科疑難雜癥,臨床觀察并治療肝硬化腹水病人較多,頗有療效。筆者杏林學步,幸得嚴師指引而有所得,茲就嚴師運用十棗湯治療肝硬化腹水之法作以下論述: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中晚期常見的一個并發癥,主要是由各種原因引起肝細胞進行性廣泛性損害、壞死、纖維化,形成肝臟假小葉,形成門脈高壓、低蛋白血癥等引起的[1],屬中醫學“臌脹”范疇。《靈樞·水脹》曰:“鼓脹如何?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腹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漢張仲景又稱之“肝水”,《金匱要略》云:“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轉側,脅下腹痛,時時津液微生,小便續通。”明末《景岳全書·雜證謨·腫脹》則認為臌脹為脾胃運化不得而致,云“凡七情勞倦、飲食房闈,一有過傷,皆能戕賊臟氣,以致脾土受虧,轉輸失職,正氣不行,清濁相混乃成次證。”清代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明確的指出了臌脹與癥瘕、積塊的關系:“凡有癥瘕、積塊、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翁,是名單腹脹。”其病因大多可歸結于濕、熱、瘀、虛,病機多因肝氣郁結不通,氣滯血瘀,致經絡瘀阻;肝木失疏,傳至脾土,脾胃運化失施,致水濕停聚;又木葵同源,木失調養,致腎蒸騰氣化不行,水飲停滯而成臌脹。
十棗湯出自于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云:“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著,乃可攻之。其人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干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著,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方由甘遂、芫花、大戟及大棗四味藥組成,其藥簡力專,主要用于治療胸脅懸飲病癥。又因其組成藥物多具大毒之性,且藥性俊猛,臨床用之日趨欲少。
現代臨床研究表明難治性腹水多因循環功能的惡化,腎功能受損而致水鈉潴留,其臨床治療主要采用西藥進行治療,但臨床療效并不明顯[2]。嚴光俊教授在臨床實踐中治療并觀察100多例難治性腹水患者,予大量利尿劑、放腹水及腹水回輸治療,患者多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腹水反彈快及消退不明顯等情況。后嚴師對多名患者以十棗湯:芫花、大戟、甘遂各3 g研末,大棗10枚煎湯晨起空腹送服治療,患者腹水均消退明顯,繼服3劑后患者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遂改用大戟20 g、甘遂20 g、芫花20 g、白芨20 g醋炒研粉,取10 g粉末以白蜜調膏平鋪于紗布上外敷于臍周,以膠布固定,1次/d,每次4~6 h。治療1周后,病人小便量明顯增多,腹水消退明顯。敷貼處皮膚未見發紅、皮疹及水泡。治療后復查電解質未見明顯異常,肝腎功能未見明顯波動。遂以此法施治,療效顯著,均未見電解質異常及肝腎功能的明顯波動。
3.1 案例1萬某,男,71歲,患者2015年1月出現發熱、腹脹,精神欠佳,乏力,查上腹部CT示:肝硬化、脾大、門脈高壓、大量腹水。住院測腹圍95 cm、小便量少,日300 ml,予護肝及利尿對癥治療,腹脹改善不明顯,遂以芫花、大戟、甘遂各3 g研末,大棗10枚煎湯晨起空腹送服治療,服后患者小便量增多,日2 200 ml,大便次數增多,稀便,測腹圍88 cm,后改以芫花、大戟、甘遂各20 g,白芨20 g醋炒研粉,取10 g粉末以白蜜調膏平鋪于紗布上外敷于臍周,以膠布固定,1次/d,每次4~6 h,小便量日2 000 ml,大便稀,日2次,治療2周后,測腹圍78 cm,腹脹感明顯減輕。
3.2 案例2牛某,女,66歲,患者腹部脹滿三月余,求治于某市中心醫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中葉感染,左肺舌段纖維灶,冠脈鈣化,右側少量胸腔積液,雙側膈角區淋巴結腫大,所示腹腔積液。肝臟CT示:肝硬化,脾大,肝脾周圍積液。予以保肝、抗炎對癥治療,效果不佳,后求治于我院,見腹部脹大,膨出,腹壁未見靜脈曲張,雙下肢水腫,口苦,無惡心嘔吐,乏力,精神差,舌紅苔黃,脈沉。腹水探查示:肝前、右側腹、盆腔、左側腹分別可見前后徑約30 mm、40 mm、65 mm、36 mm液性暗區,患者訴腹部脹滿不適,予抽腹水治療,抽出黃色清亮液體1 600 ml,查電解質血鉀3.33 mmol/L,肝功能總蛋白:55.3 g/L,白蛋白:26.6 g/L,白蛋白/球蛋白:0.93。予以補鉀、護肝、輸白蛋白、利尿及抗感染治療。后患者復感腹脹不適,小便量少,改以芫花、大戟、甘遂各20 g,白芨20 g醋炒研粉,取10 g粉末以白蜜調膏平鋪于紗布上外敷于臍周,以膠布固定,1次/d,每次4~6 h治療。治療一周后患者小便量明顯增多,腹脹感明顯減輕。
《金匱要略》云:“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脈沉絕者,有水,可下之。”患者脈沉,神差乏力,腹大膨出,此為虛實夾雜,現患者以腹部脹滿為急,遵循“急則治其標”原則,可予十棗湯急下其水,再補其虛。十棗湯雖以十棗為方名,但其組成藥物甘遂、芫花、大戟均為苦寒有毒之品,有峻下逐水、消腫散結之能。《珍珠囊》云甘遂“味苦氣寒,苦性泄……乃泄水之圣藥……但有毒,不可輕用。”《神農本草經》云大戟:“主十二水,腹痛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名醫別錄》云芫花“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腫,五水在五藏皮膚及腰痛。”十棗湯乃峻下逐水之劑,病人本已體虛,予峻下之劑恐加重病情,《理瀹駢文》有云:“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外治之藥,亦即內治之藥,所異者,法耳。”現以內服之十棗湯調制成膏劑,敷貼特定部位(穴位)。一方面可以減輕內服出現嘔吐等副作用,二者病人本已體虛難耐重劑,將之調制成膏外敷可使得療效長緩。故嚴光俊教授臨床運用十棗湯以之外敷為用,活用其法,其臨床療效甚佳。
[1]張廣蕾.淺談肝硬化腹水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當代醫學,2011,17 (26):144-145
[2]王玲.中西醫結合治療肝硬化頑固性腹水的臨床觀察[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3):21-22
R259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28
2016-10-31)
#通訊作者:嚴光俊,E-mail:141596188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