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張潤榮 王東明 張竹蓮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精神病學教研室龍巖364000;2福建省龍巖市第三醫院醫學心理科龍巖 364000)
青少年情緒障礙的心理干預與治療*
徐清1,2張潤榮1,2王東明1,2張竹蓮1,2
(1福建醫科大學附屬龍巖第一醫院精神病學教研室龍巖364000;2福建省龍巖市第三醫院醫學心理科龍巖 364000)
目的:研究青少年情緒障礙的心理干預與治療效果。方法:隨機選擇2013年6月~2015年6月合作中學的學生2 00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國際通用的衛生量表進行測量篩選,將篩選出的150例情緒障礙的學生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對其中75例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干預措施,該組為干預組。對剩余的75例情緒障礙的青少年一般的支持治療,該組為對照組。統計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況評分。結果: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比進行心理干預前低。對照組患者SAS和SDS評分較之干預前也有小幅度的降低。干預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均屬于輕度抑郁狀態,進行干預后,可以發現兩組患者抑郁均得到了改善,干預組患者屬于無抑郁狀態,對照組患者還處于輕度抑郁狀態。干預組患者HRSD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患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實施心理干預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狀態。
情緒障礙;青少年;心理干預
情緒障礙(Emotional Disorders)是主要發生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臨床表現以焦慮、恐怖、抑郁、強迫或軀體功能障礙為主[1]。情緒障礙的發病率極高,僅次于行為障礙。焦慮和抑郁是青少年情緒障礙的最主要的表現。該病癥的病因十分復雜,生物學因素是引發青少年情緒障礙最根本的原因,但是,社會和心理因素很大程度上也能引發青少年出現情緒障礙病癥。有關于青少年情緒問題,國外有研究報道,對有抑郁癥狀的青少年實施心理教育進行干預治療,取得了極其明顯的效果。將研究方法換為改善目前不良人際交往功能的人際心理障礙,對青少年抑郁進行相應治療,也取得了極佳的治療效果[2]。相反而國內相應的研究較少,有研究發現,應用藥物聯合認知行為來治療青少年情緒障礙,取得了明顯的療效[3]。本研究中選取150例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通過對情緒障礙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干預措施,研究其心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擇2013年6月~2015年6月合作中學的在校就讀的青少年學生2 000例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國際通用的衛生量表進行測量篩選,將篩選出的150例情緒障礙學生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75例。其中,干預組男39例,女36例,平均年齡(14±2.23)歲;對照組男37例,女38例,平均年齡(15±1.59)歲。兩組年齡和性別方面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進行一般的支持治療,對青少年的每一次進步都給予鼓勵和表揚,幫助其合理的進行情緒表達,并對其進行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干預組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治療。心理干預工作具體如下:(1)認知行為干預:為患者講解認知在情緒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認知主要是指對事物的評價、看法和觀念等。幫助青少年辨別生活中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并幫助其與不合理信念進行斗爭,最重要的是幫助其建立積極健康向上的信念,同時輔之以放松行為訓練。(2)家庭治療: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培訓,包括培訓課程、講座、發放宣傳材料。使家長更好的了解情緒障礙的病因、癥狀。只有家長了解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學知識,才可以更準確的把握和及時發現子女的心理變化,才能更好的分析子女的心理問題并能更好的對其進行引導。同時幫助家長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技巧、進行溝通訓練等來改善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睦。(3)學校教育:為學校培養專業心理咨詢員(師),開設心理衛生課,開展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輔導及家庭心理輔導。學校的心理教育輔導可以幫助青少年自身了解情緒障礙,心理輔導員可以及時對在校青少年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和信念。(4)人際關系治療:通過告知人際交往技巧來提高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加其人際交往的機會,隨著青少年人際交往能力的增強,對愉悅其身心健康有著極其積極的影響。兩組研究對象半年后再次進行調查研究。對患者進行心理狀況評估時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和漢密頓抑郁自量表(HRSD),SAS和SDS評分標準均是以不小于50分為焦慮和抑郁的標準,HRSD評分低于7分為不抑郁,7~17分為輕度抑郁,18~24分為中度抑郁,大于24分則為重度抑郁[4]。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比進行心理干預前低。對照組患者SAS和SDS評分較干預前也有小幅度的降低。干預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均屬于輕度抑郁狀態,進行干預后,可以發現兩組患者抑郁均得到了改善,干預組患者屬于無抑郁狀態,對照組患者還處于輕度抑郁狀態。干預組患者HRSD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和HRSD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和HRSD評分比較(分,)
組別n時間SAS評分SDS評分HRSD評分干預組對照組75 75干預前干預后干預前干預后58.63±3.91 37.22±4.74 59.65±6.21 56.81±5.73 64.33±3.75 39.19±6.47 66.53±5.32 63.66±6.39 14.91±6.52 3.68±2.12 13.63±6.87 11.21±3.94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家長、學校和社會比較關注和重視的問題。青少年是情緒障礙的易感人群,目前我國青少年精神問題的患病率已經超過了國際15%~20%[5]。據報道,某些青少年時期的情緒障礙與成年時期的精神病有很大的關聯性。情緒障礙的發生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等因素。有研究指出,誘發情緒障礙的前兩位因素分別為學習負擔重和受批評,過重的學習負擔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同時也會導致不良情緒的出現[6]。青少年受到批評之后,由于精神發育不成熟及認知能力有限,存在著認知歪曲的問題,再者青少年缺乏與他人溝通的能力,所以常常會陷入矛盾的心理狀態,容易引發情緒障礙[7~8]。通過對青少年進行認知行為干預、家庭治療、學校教育和人際關系治療,可以幫助其建立健康積極的人生信念、建立和睦的家庭關系和提高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比進行心理干預前低。對照組患者SAS和SDS評分較之干預前也有小幅度的降低。干預組患者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干預前均屬于輕度抑郁狀態,進行干預后,可以發現兩組患者抑郁均得到了改善,干預組患者屬于無抑郁狀態,對照組患者還處于輕度抑郁狀態。干預組患者HRSD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對有情緒障礙的青少年實施心理干預可以明顯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具有極大的推廣價值。
[1]陶福林,劉橋生,孫玲,等.綜合心理干預治療初中獨生子女情緒障礙的療效[J].南昌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52(2):17-19
[2]王蘇弘,羅學榮.兒童青少年情緒和行為障礙的心理行為特征及干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12):1110-1112
[3]吳心一.青少年心理障礙原因及教育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16,2 (7):141
[4]楊劍,陳開梅,董磊,等.不同干預方法和方式對青少年心理應激的影響效應[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4,33(1):7-11
[5]張文,許金珂,邱惠敏,等.青少年心理障礙與家庭功能相關性研究進展[J].精神醫學雜志,2014,27(2):150-152
[6]范春玲,唐登華,趙德明,等.集體心理治療對青少年抑郁障礙的干預效果[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4):434-435
[7]周敏娟,姚立旗,王韻芬,等.離異家庭青少年心理障礙干預效果的相關研究[J].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2002,11(4):444-446
[8]吳冬梅,尹愛民.青少年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情緒障礙及心理干預[J].中國民康醫學,2009,21(5):535
R749.94
B
10.13638/j.issn.1671-4040.2016.12.017
2016-11-06)
福建省龍巖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1LY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