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dis
一提起《三國演義》里的智謀之士,人們想到的是諸葛亮、龐統、郭嘉等人。在眾多高手中,有一個人常常被人忘記——王允。
王允最著名的計謀當然是美人計。其實施過程看似異常簡單:請呂布喝酒,讓貂蟬迷倒呂布;請董卓喝酒,讓貂蟬迷倒董卓,并把貂蟬送給董卓;見呂布訴苦喊冤;游說呂布,結成倒卓同盟;讓人請來董卓,讓呂布把董卓殺掉——除了最后見了一下刀光劍影,余下的整個程序都是在喝酒聊天中完成。
其實,這個連環計的每一步都暗藏著殺身之禍,因為董卓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書中特意寫到,董卓在群臣宴會上和呂布耳語了幾句,就讓呂布把司空拉下去斬了,理由是司空“結連袁術,欲圖害”他,錯把密謀的書信送給呂布了。所以,整個行動容不得一點兒閃失,既需要謹慎,又需要大膽,既要對關鍵人物的脾氣秉性有透徹了解,又要能妥善利用。從宴會上董卓殺司空時說的話來看,董卓、呂布之間聯系是很緊密的,否則錯送在呂布處的書信也不會先被董卓看到。但王允偏敢行計,除了有司空之死讓他恐懼、想要自救的原因,還有部分原因源于他對局勢充分考察后的智力上的自信。
王允在整個計策實施中,心理沉穩,張弛有道。自貂蟬到董卓處后,王允和貂蟬就失去了聯系,貂蟬的進展如何,王允不清楚,全靠請客時從董卓、呂布的表情和表現上看出來,堪比一流的心理學家。看清后,王允就說服呂布,尋找同盟,并制定計劃,選擇刺殺時機。
像這種謀殺權臣的行動,不要說成功,就是籌劃階段能保證不泄露也是很困難的。書中寫到了好幾處中途泄密、身反遭劫的行動,比如那個倒霉的司空,而王允做了兩次,無一失手——只是第一次主謀讓曹操行刺董卓時,曹操失敗了。然而,當初王允大張旗鼓地在宴會上要除掉董卓,還把自己的七寶刀給了曹操用于行刺,事后,董卓肯定會“按刀索驥”,搜查背后指使,王允卻安然無恙,不得不說王允手段高超。
畢竟這是殺當朝太師,計劃必須嚴格保密。王允拉攏呂布之后,又拉上了仆射和司隸校尉,再一步步到幾乎滿城都知道董卓要死了(董卓在路上都能聽到童謠“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意為“董卓死”),董卓仍然不知道針對自己的陰謀就在眼前,王允的運作能力實在強悍。
同時代的頂尖謀士郭嘉、賈詡等更注重對人的心理的把握,而王允的兩次刺殺策劃,尤其是第二次,在整個行動幾個月的時間里,時機、火候、心理、策略和政治氣候全都在其考慮之內,幾乎算得上是特工行動了。呂布、董卓等局中人完全是按照王允寫好的劇本在演,他們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
但王允的死似乎一點兒也不智慧。當董卓余黨的亂軍攻入長安的時候,呂布要王允一起逃跑,王允卻堅決留了下來。面對叛軍,王允縱身跳下城樓,大喊“王允在此”,然后被亂刃砍死。這一點兒不像個謀臣,倒像是個武夫。
然而這正是王允不同尋常的地方。逃跑誰不會?面對屠刀,凜然不懼,王允的膽色同樣超人。王允不跑,不是他智慧用盡了,而是他對這個時代絕望了:走了一批,又來一批,死了一批,還是這一批,即使是和他聯手殺掉的呂布等人,其實也是和對面的董卓余黨相同的一批人。面對這樣的世界,有大智慧的王允早已看透,覺得沒意思了,就跳下樓赴死了。
編輯/安楠
百家講壇2016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