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萌萌
(吉林省公主嶺市教師進修學校)
淺談外語教學的現狀和對策
◆劉萌萌
(吉林省公主嶺市教師進修學校)
外語是在文化傳播與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種技能。改革開放的中國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外語不僅走進了所有學生的課本,成為中國億萬學子的必修課,并改變著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
外語技能 文化自覺 學習觀 交流感性教學
針對當前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英語教學中教師還是占主導地位,教師仍熱是學生英語知識學習的向導。教師在教學中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狀況也產生相應的問題。比如說,實際教學中教師仍然以自我教學為中心,把完成教學任務當成最為重要的事情,而忽略了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人,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選擇適合學生學習英語的最佳語境和教學情境,這樣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根據當前英語教學的實踐情況,我總結一些自己的觀點以供同仁們參考。
外語作為一種溝通的工具,交流是我們開始學習外語的最初目的。總結這么多年的教學經歷和調查研究不難發現,我的外語教學總體上呈現三個顯著的特點:第一,教與學的目標不明確或偏頗。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為了考試而教,學生也是為了升學而學。教學缺乏內在的動力。第二,學習方法簡單機械,把外語學習作為簡單的背記。第三,缺乏將愛國主義和外語學習的有機結合。
我們提倡建立一種外語教學的理念——樹立教與學的意識,其核心意義是讓學生不做單純的“刻錄機”,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機會中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溝通能力,成為一個優秀的交流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交流是相當重要的,這里面不但包含語法,語句的學習,也包括聽力和寫作。與此同時,要注重學生對文化的體驗。只有理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相互平等、相互諧調的關系,才能真正的搞好外語教學,外語課堂才有現實意義。
(1)在教學中應樹立正確的教學思想。我們知道,內在的思想驅動著外在的行為,所以在學習外語之前我們首先要樹立一種意識和一種觀念。正確的學習思想能夠對學生學習英語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首先要走進外語的情境教學。教師應該從課堂教學中選擇適合教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和學習的教學情境,教師在情境教學中要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同時要激發學生的自我學習意識和創造性思維,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我們說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情緒應該是積極的。外語是一門交流技能,是眾多課程中的一門,考試成績固然重要,但是我們要求同學們不要因為考而學,不要因為學而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情的需要,不斷地創設外語情境,同時在教學中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可收到顯著效果。
(2)深刻了解不同的文化。語言是人類在漫長的改造世界、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發展和積累下來的文化載體,是社會的產物,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世界上90%文化以文字形式得以留存、傳播和傳承的,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是深深印刻在該民族內心最深處的印記。
如果說每個學科都是學生通向一個未知世界的知識之門,那么外語就是一扇通向另外一種或若干種文化的大門。文化造就了語言,語言也影響著文化發展方向。不了解文化的教學就如天馬行空一樣不切實際,而要更深刻的了解文化,外語的學習又是不可或缺的。同樣的一個詞匯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著巨大的差異。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所以我們在外語教學中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如收集一些外國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外國的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
(3)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在外語教學中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提供動力和支撐。因為文化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和靈魂,只有強烈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民族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社會的發展,最終要以文化的概念來界定。世界各國學者普遍認為文化處在社會發展戰略的核心位置,經濟、政治、教育、科技發展戰略都基于文化這個核心展開。文化的最大特征是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持久性,能以無形的意識或觀念,影響有形的現實和存在,作用于社會的發展和實踐。我們教學絕不能在外語的學習中迷失中華民族的文化根源。
“設疑激趣”,開展“動力教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起于思”,培養獨立思考能力,正確理解外國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努力學好外語,增強自信。
在外語教學方面,我們的英語教育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有所提升;學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學習方法,開始進行較有成效的口語與交際英語的鍛煉,突破了傳統英語教學“死學”的狀態。就英語學科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也更加明顯。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英語教學的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就教師教學來說,要改變單一的課堂授課模式,促進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課程整合十分必要。要加大活動課的力度,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課程結構。活動課作為課程結構的一部分,要以體現學生自己的活動為主,培養學生獨立活動的能力,并以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潛在能力為目的來組織教學,培養其獨立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要以語言實踐為重點,在實踐中培養創新精神,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打破外語學習中嚴格的課內課外界限,利用一切條件提高學生運用外語的能力。
英語學習的環境非常重要,教師和學校要有能力組織和策劃英語學習氛圍。通過觀看英文電影,英文話劇,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各個方向的英語學習途徑,從而更好的為學生學習英語能力的提高創造佳境。
英文的翻譯也是十分重要的技巧,翻譯曾經一度被認為是一種技藝,而不是科學。這種觀念影響了教學中對批判思維和理性思維訓練的重視,翻譯課成了教師經驗談的一言堂,學生亦步亦趨或縮手縮腳,缺乏挑戰權威、直抒己見的自信和開拓思維、勇于創新的睿智。采取的對策是進行翻譯課批判性思維的訓練。在教學中重視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思辨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的研究能力的培養。如師生對不同翻譯理論進行思辨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的探討,要求每個學生發表己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建構理論、在辯爭中創新。在翻譯賞析、翻譯練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打破參考譯文、教師譯文的權威地位,營造每個學生獻計獻策、爭譯優譯的課堂氣氛。進行點評訓練,提高洞察力、理解力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維訓練模式,不僅體現在翻譯理論的探究上,也表現在具體譯文的精益求精上,從而培養學生的獨立研究能力,促進師生的互動和教學相長。
教師要嚴格按照教學目標實施教學,要熟知課程標準,要創造性的理解、使用教材,要從外語學科這一獨特的角度向學生傳達和灌輸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
學校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場所,更要為學生學習外語提供人文關懷,創設一個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如開辦學生英語畫廊、建立英語閱覽室、設立語言活動室、展示學生的英語才能等等,這樣就使單一的教學方式走向多元化、立體化。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得在其中。
[1]方文惠.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2]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11.
[3]廖潔梅.淺析高中英語寫作教學的現狀和對策[J].英語廣場,2012,(02).
[4]劉育東.我國項目學習研究:問題與趨勢[J].蘇州大學學報,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