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芬
(石家莊市石崗大街第二小學)
把握課改理念,巧用小學數學新教材
◆宋曉芬
(石家莊市石崗大街第二小學)
小學數學新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為了做到有效教學和高效教學,教師必須吃透用好教材,以教材為依據,從學生實際出發,靈活創新,提高學生素質,增強教學效果。
小學數學 新教材 課改理念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小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為目標,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小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實現這一教學目標,教師必須要積極參加新課程改革培訓,用新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數學教學,同時用好用活數學教材,提高教學效果。
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教育即生活,筆者在教學中非常注重突破課本的束縛,引導、組織學生開展各項活動,幫助學生把課堂學到的知識遷移到現實生活中。
1.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再現生活情境,引導學生自覺從生活中感悟數學。例如,學習“筆算兩位乘一位數”時,我創設了一個買東西的情境:馬上秋游了,班上準備買3件礦泉水,每件14元,應付多少錢?老現當售貨員,請學生上來買水付錢,并問:“你是怎么算出來的?”很多學生在口頭表述中體現了10元×3=30元,4元×3=12元,30元+12元=42元這一過程。學生在無意識中運用了逐位相乘的方法,只需一語點破,便突破了筆算乘法的關鍵。
2.尋找生活原型,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具體起來。如在教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時,教學開始創設動物樂園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動物樂園里都有哪些小動物,然后提問:觀察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的興趣盎然,思維一下打開,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如小鳥和小猴共多少只?小鴨比小鳥少多少只?孔雀和松鼠共多少只?這些小動物一共多少只?小鴨子的只數是小猴子的幾倍?等等。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問題情境中,提出了不同的問題,問題意識得到了培養。
3.創設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出發。在數學課上,引導學生將數學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數學問題,從中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這樣使學生深深懂得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學會用一雙眼睛去洞察奇妙的數學世界,發現身邊的數學問題并為自己會創造數學問題感到自豪。
3.回歸生活,是鞏固新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的有效途徑。例如,我在教學“位置與方向”后,設計了三個實踐活動:一是在操場上指出自己家的方向;二是帶學生從學校走到體育場,設計一個路線圖;三是讓學生為一名問路的人指路。活動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主動投入,并且還有許多新發現,如有學生在為別人指路時,不僅用到教材中的東、南、西、北等方位詞語,而且還用到前行、左拐、右拐等生動有效的生活用語。
數學學習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解釋與運用的過程”。注重實踐操作是學生參與數學知識構建過程的有效途徑。
1.圖片內容動起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具體存在。例如,11~20各數的認識,教材呈現了一幅公路上行人和車輛的情景圖。我在教學時,用攝像機將某一交通路口1分鐘內通過的車輛攝制下來,上課時,播放給學生看,讓學生數一數1分鐘內通過的各種車輛數。學生通過合作完成這一任務,數數能力和統計能力都得到明顯提高。又如,“100以內數的認識”,教材呈現的是一幅羊群情境圖。我教學時帶學生數校園里樹的棵數和樓梯的臺階數,學生很有興趣,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2.實驗操作動起來,通過做中學,讓學生體驗探索、發現知識的成就感。例如,在平行線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認識平行線,我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活動:用你喜歡的材料通過擺一擺、折一折、畫一畫等活動,創造出一組平行線。通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擺的過程中感知平行線之間的距離處處相等;在折中體會只要對折,折痕之間都是互相平行的;在畫中體會畫平行線的方法很多:可以沿著直尺的兩邊畫、可以沿著作業本的線畫、可以利用三角尺和直尺畫等,體會各種畫法的優缺點,等等。這活動不僅使學生親身體會創造平行線的過程,加深對平行線的認識,而且學生的數學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獲得成功的體驗。
3.數學實踐動起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產生和親歷數學知識的生成。例如,在二年級學習乘法的初步認識時,為了讓學生體驗乘法產生的必要性,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帶領學生參觀五年級的團體操訓練,當時體育教師把學生分成了30個組,每組有2人做基本動作練習。回到教室后,老師提問:你能在1分鐘內算出五年級一共有多少同學參加訓練嗎?1分鐘過去,全班學生都叫:連加算式太長,根本完成不了任務。在學生對簡便表示方式的渴求中引入乘法,教學效果特別好。乘法知識的構建,是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因矛盾而需求,因需求而產生,不是老師硬塞給學生的。
整合數學課程資源,就是根據時代和科學進步、學生實際和現有數學環境,為學生有效學習數學提供更具現實性、探索性的豐富素材,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自覺地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
1.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習整合,提高數學學習效率。用現代教育技術營造的動態、直觀的數學情境,是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例如,一年級學生學習加減混合時,學生很難從靜態的圖片中看出湖里有4只天鵝,飛來3只,又飛走2只。一位老師上這課時,運用Powerpoint創造設了一個動態的情境,學生輕松理解并列出了4+3-2的加減混合算式。又如,在學習行程問題的應用題時,如果讓學生通過實踐來分析問題是相當困難和不現實的,但運用CAI課件演示,便輕松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有助于學生從直觀中理解和解決問題。
2.不同學習領域進行整合,有利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小學數學課程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需要幾個領域的知識有機整合才能解決。所以,數學教學應對不同領域知識進行整合,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例如,學習了統計之后,我設計了一個關于居民用水情況的調查,需要收集的信息有:你生活的居民小區一共有多少戶人?2006年1~9月份該小區一共用水多少噸?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解決。通過活動,把數學中的統計、實踐與應用進行了整合,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其它學科與數學進行整合,有利于豐富數學資源,促使不同學科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我先請美術老師在美術課上給學生上了一節剪紙課,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已有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再通過數學教學進行理性提升,對兩門學科的學習都起到了促進作用。又如,在教學找規律時,把音樂的節奏同兩種圖形的有規律出現結合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享受律動快樂的過程中學習了數學知識。
當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要全盤否認教材。作為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應該走出照搬教材和否認教材的誤區,在使用教材時應該既忠實教材,又超越教材,根據學校、學生和自己的實際對教材進行開發、整合和創造,切實發揮新教材的作用,促進師生的最佳發展。
[1]楊慶余.小學數學課程與教學.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