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羽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小學)
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張 羽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小學)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國家發達的動力。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小學美術課堂中通過各種美術實踐活動,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從而培養小學生在美術活動中的創新能力。
啟迪思維 尊重個性 科學評價 創新
1.用音樂渲染。美妙的音樂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不同風格的音樂會呈現給觀眾不同的畫面。在美術課堂上,播放不同的樂曲,能調節課堂氣氛和給學生以美的藝術享受。如在學習《大嘴巴》這一課,學生開始制作時,先播放一點富有激情、節奏感強的曲子,把學生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在學生的制作過程中,則放一些比較平緩、優雅的曲子,不打亂學生有序的制作狀態。在學生制作快要結束時,重播節奏感強的樂曲,督促學生完成作業,從而使學生整節課都能保持學習熱情,取得滿意的課堂效果。尤其在上美術欣賞課時,利用符合題材的音樂選段進行教學,讓學生在音樂的旋律中體會到作品的美和所蘊含的意義,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感受和體驗,還促進了學生的創造力。
2.用影像再現。寬松、美妙、和諧的課堂氛圍能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低年級尤其要注重感受、體驗,讓學生看看、畫畫、做做、玩玩融為一體。運用現代多媒體組合教學,通過影像為學生呈現生活中的情景,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同時,開闊了視野,讓學生充分感知,為創作熱身。
3.用實物演示。把實物運用到課堂上,不僅可以使內容變得通俗易懂,也可加深他們的印象。在上《標志設計》這一課時,老師取出學生常見的標志給學生看,發現他們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變得非常興奮,課堂氣氛立即活躍起來。通過這些直觀性教具的運用,學生將會使一些抽象又難懂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和簡單化。
1.自由充分的感知。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美術與人們對生活的獨特感知是密不可分的。由于小學生對世界充滿了好奇,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敢于大膽嘗試,。這時,教師應正確地引導他們去感受生活,感受美,為他們提供創作的原動力。我在上《好玩兒的石頭》一課時,就抓住了小學生對石頭的濃厚感情,讓他們自由自在地運用石頭,大膽想象,進行石頭創作。學生們興趣大增,有的根據動畫片拼擺出了動畫人物組合;有的根據生活場景拼擺出了豐盛大餐……一件件作品形象生動,栩栩如生,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在這種愉悅與激情中,自然而然地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被動變主動,由呆板變敏銳。久而久之,這種舒服、自由的感知會成為他們的心理需求,推動他們主動感受生活中的美。
2.輕松愉悅的創作。對于學生來說,藝術創作是一種挑戰,難度很大。學生普遍有畏難心理。然而,大多數學生因個性和生長環境的不同,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教師正確引導,啟發他們的想象力,鼓勵他們敢于思考、敢于實戰、敢于創造,大膽表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會收獲一份又一份的驚喜。我在上三年級《我們的節日》一課時,讓學生自帶工具進行創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所帶工具千奇百怪,學生們利用各種材料,像是回到了過年一般,自由發揮,呈現出豐富的創作空間,效果更是百花齊放,各具特色。有的學生用木棍裹上布做敲鑼的錘,有的用彩紙做出各種各樣的拉花,有的用塑料瓶做成喇叭,還有用蛇皮袋做衣服……這節課看起來很“亂”,但學生在這種“亂”無章法的美術游戲中感受到創作的樂趣,在老師的贊美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在自由自在的美術活動中受到熏陶。長此以往,學生這種感受會轉化成對美術的濃厚興趣,升華成對自然、社會的熱愛。
作業過程中的鼓勵。在學生作業過程中,教師運用誠懇、準確、豐富的語言、眼神、動作等,及時對優秀作業進行評價,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進行創作。
作業完成后的展示。將學生的美術作業全部或部分展示在黑板上,先讓大家觀摩,然后讓學生自己評論,老師最后小結。這種讓學生當面評論美術作業的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活躍課堂氣氛。在學生的講評中,老師能及時掌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并能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學生講評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鞏固所學知識,并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分析能力和審美能力。講評還是學生對彼此的作業相互了解、相互借鑒的過程,無形中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氣氛,從而使學生的繪畫水平得到整體提高。
僅僅尊重學生的創作自由還不夠,因為這只是感性上的認識和起步,如果停留在此,學生的新鮮感會漸漸消失,思想中的創作熱情會漸漸冷卻,取而代之的是散漫和放任。所以教師要進行及時展示評價,或利用美術作品展覽、藝術節、宣傳欄等載體,展出學生的作品,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1]李永正.中小學美術教學評價[c].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張桂木.美術新課程標準教師讀本[c].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