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英
(四平市第九中學)
如何實施創新教育
◆劉世英
(四平市第九中學)
創新教育,就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精神,是主體創新的人格特征,包括創新意識、創新情感和創新意志等;創新能力,是創新的智慧特征,是主體創新的活動水平與技巧,它包括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等。
創新教育 創新意識 創新能力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培養孩子發散思維能力,培養孩子靈感思維能力,培養孩子辯證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孩子有助于創造性思維的非智力因素等。
1.主體性原則。把孩子作為真正的學習主體,要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讓孩子生動活潑地發展。家庭中要講民主,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營造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和諧的環境。
2.創新性原則。注重促進孩子發散性思維、直覺思維、辯證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常用啟發式、討論式、競賽式、調研式。輔導孩子過程中,既傳授知識,又教給孩子發現問題、獲取知識的方法。探討問題時,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度,讓他們能主動自由地思索、想象、發問、選擇甚至行動。
3.個性化原則。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教育方式盡量適合每個孩子的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在個性化上著力,使個性得到張揚,潛能得到發揮。對孩子的異常思維方式,如頑皮、任性,要理解、寬容,適時加以引導。
4.探索性原則。鼓勵孩子提出探索性的問題,為孩子探索創設情境。
5.實踐性原則。家長要引導孩子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學會基本技能,養成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
1.每個孩子都是創新的天才。一些家長錯誤地認為創新只是少數天才兒童的事,創新是人的高級智慧,非一般兒童所能擁有。其實不然,創新是兒童的天性,是人生存的需要,只要人存活一天就片刻也離不開創新。兒童都具有創新的潛能與傾向,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尊重、保護并培育他們的潛能,如何激發、促進并滿足兒童創新的需要。
(1)讀書。多給孩子提供一些富有幻想色彩的童話書、科幻作品等。
(2)續接故事。給孩子講故事,不妨在講到一半時,戛然而止,讓孩子根據前面的情節續接故事。
(3)想象畫畫。可提供一些文字提示或者語言提示,讓孩子把文字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畫出來,如畫出“美麗的鄉村”、“歡樂的校園”等。
(4)進行概念的聯結訓練,經常出一些毫不相干的概念,要讓孩子通過相關的中間環節把兩個不相干的概念聯系起來。比如,“陶土”與“氧氣”這兩個概念不相干,但通過“花盆”與“花草”,就構成了相關的概念鏈:“陶土──花盆──花草──氧氣”。
(5)鼓勵孩子直接編制故事,孩子平時都愛聽故事,聽到一定數量后,鼓勵孩子自己來編故事激發他們新的靈感,如“雪化了,你會想到什么呢?”
2.創新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創新觀念和創新態度,而不在于發明創造出多少新的事物。
創新是每個人生存的需要,家庭教育中特別要重視孩子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自然科學需要創新,社會科學與人文科學同樣需要創新,未來社會的創新人才既是高智力的又是高情感的。
3.創新才能的非智力因素。許多有創新才能的人并非智力超群,而是非智力的人格特征出眾。單純的智力活動只能培養匠人,而不可能培養大師。
很多家長認為,創新都是“好的”事情,可以讓孩子盡情地去奮斗和追求。殊不知,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成為功成名就的天使,也可以成為禍國殃民的惡魔,現代社會中諸如網絡等高級犯罪有哪一宗不是創新的結果呢?崇尚創新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兒童思想道德教育,培養少年兒童具有責任感和同情心,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引向為人類造福的正方向上來。
從非智力因素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應重點培養他們下列人格品質:
(1)敏銳的觀察力,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和充滿好奇心。
(2)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在挫折面前能夠很快地調整自我心態。
(3)自尊、自信和堅忍不拔的性格,在任何不利環境下都不動搖堅守自我信念。
(4)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合作的團隊精神。
4.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內容,家庭教育中要注重對孩子的發散性思維、直覺性思維、辯證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每一個事物,都可以作為啟發孩子多角度思維的內容。讓孩子多角度思考問題,實際上就是進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如“茶杯除了喝茶的用途外,你能說出別的用途嗎?”“用磚能干什么?”“舊衣服該怎么處理?”讓孩子想出越多的答案越好,鍛煉孩子的發散性思維。
提問是一種思考和鉆研,是具有探索意識的表現。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孩子愛提問,不管問得怎樣,他都是渴求得到解答。作為家長,都應該心平氣和地、認真地對待。
知識是一切能力的基礎,沒有知識,對外面的世界一點兒也不了解、不熟悉,即使智商很高,也是不會有創新能力的。家長要根據生活環境,經常利用節假日帶領孩子接觸新鮮事物。住在農村,可帶孩子去城市看看高樓大廈,感受城市文化;住在城市,可帶孩子去農村走走,了解花鳥草蟲的生存特性。
認識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寬廣,就越有可能觸發新的靈感,產生新的想法,那種只想把孩子關在家里,只想讓孩子寫字、畫畫、背詩、做題的方法,只會把孩子培養成書呆子,絕不可能培養成有創新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