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金姐
(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民族完小)
莫讓留守兒童成為社會之痛
◆龍金姐
(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盤石鎮民族完小)
人民日報曾經發表過這樣一篇文章“留守兒童問題,必須重視”。可見,這樣一個群體的社會關注度之深。隨著我國的城鎮化進程的加速,農村一些勞動力為了生計拋下年幼的孩子,年邁的父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靠著勤勞的雙手獲取更大的家庭收入,因為種種原因,導致這些孩子成為了留守兒童,中國農村的留守兒童已經到了6200萬,這真是一個驚人的數字,這些孩子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再加上教育水平比較落后,導致了很多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問題,甚至走上了違法的道路,這一嚴重的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探討和改善。
留守兒童 親情教育 社會發展
現在的農村,有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貼補家庭收入,大多的家庭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隨著經濟的不斷的發展,中國的農村不斷地出現空巢的問題,這不僅帶來了人們觀念的改變,也成為了直接的問題,外出務工的農民無法回到鄉村,但是他們的子女也無法跟他們一起去到城市,入學問題就是首先考慮的一個問題,這就導致了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
俗話說:“父母在,不遠游。”我們的留守兒童應該也是這樣:“兒童在,父母不遠游。”可是現狀確恰恰相反,現在農村空巢老人,空巢兒童到處都是,幾乎成為了孤兒,缺少父母的關愛,沒有父母教育的孩子,學業上就會難免荒廢,生活上也會諸多的障礙,有的孩子跟著年邁的爺爺奶奶,更加容易造成心理健康問題,有的小小年紀就要照顧弟妹,照顧老人,成為了少女家長。
這對這一問題,我們社會要反思,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算是時代發展不可避免的,那么我們是否有后續的針對措施方針?本文就通過以下幾點分析一下針對留守兒童的舉措。
(一)政府方面
“少年強則國家強”,兒童正處在各發面發展的培養階段,中國的明天靠的就是這些兒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靠這些兒童。所以,教育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政府要在農村教育上加大投入,針對農村的學校要不斷的建設新校舍,招攬青年志愿教師,給偏遠地方的師資力量注入新鮮的血液。城市方面,要一步一步的放寬戶籍的限制條件,購房條件還有廉價租賃房的申請也要逐漸的放開,教育資源不管是公立的還是私立的,都要逐步的開放,以方便跟隨父母進城的留守兒童的教育環節不出問題。作為地方政府可以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這樣父母們就不必走出家門去務工,這樣就可以每天和孩子在一起了。
完善相關的法律文件,對留守兒童這樣一個既特殊又敏感的群體有完善的法律保護,對于侵犯這個群體的犯罪行為嚴懲不怠。
(二)社會方面
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夠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當社會中的不良風氣會影響他們的成長,熱播的電視,網絡游戲等這些都會影響兒童的成長,為了避免這些現象,我們共同行動一起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網吧、舞廳、電子游戲廳等等不適合未成年人進入的場所一定要嚴格登記。有關部門一定要嚴格的查處,讓未成年的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落到實處。社會上的企業、組織也要開展各種各樣的有助于留守兒童的文化活動。
(三)家庭方面
留守家庭要注意留守兒童的教育,進城之前要把孩子的生活交給可靠的臨時監護人監管照顧,一定要和孩子之間保持溝通,科學的正確引導孩子,充分的發揮父母的教育功能,有經濟條件的家庭最好把孩子接到身邊,因為成長過程中父母的教育不能缺失。要在言談交流中表現出對孩子的愛,讓他們有情感上心理上的變化,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隨著時代的進步,網絡技術不斷發展,拉進了人與人的距離,利用計算機可以使遠在天涯的兒女互相溝通和交流。父母和孩子可以通過視頻進行互相交流和溝通,互相增加彼此感情。可以登陸QQ號,進行溝通,關心孩子們的生活和學習,填補孩子們的寂寞和空虛。
(四)學校方面
校舍方面的投入一定要擴大,讓學校成為讓各界都放心的場所,在具體的師資方面努力的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保證在義務教育期間的公平程度。
學校要加強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保證他們有一個健康的心態健康的心理,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從小讓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世界觀,明確人生的追求,積極向上。
豐富安全教育,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很多孩子處于不成熟的成長階段,學校要加強監管和約束教育,加強法律教育和宣傳,讓他們從小就明白如何通過法律手段保護自己,提高防范違法行為的能力,教育他們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總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這種現象越來越常見,不僅能補貼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更加有助于縮短城鄉貧富差距,但是農民的外出務工打破了傳統的家庭結構,孩子的監管、教育還有安全都成為了問題,對于留守兒童這樣一個群體,我們要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注意力,這關乎著我們中國的發展,關乎著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我們社會、家庭、學校、政府形成合力,共同地解決留守兒童出現的各種問題,使他們能夠健康地成長。
[1]蔣夢瑤.我國弱勢兒童群體:問題與對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7-48.
[2]鄭明.轉型社會中的中國青少年.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12.87-88.
[3]吳淑芳.當代中國農民文化生活調查[J].知識文化出版社,20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