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廣平 夏梅花 羅遞敏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 )
“橋頭堡”戰略下農業院校翻譯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吳廣平 夏梅花 羅遞敏
(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昆明 )
隨著“橋頭堡”戰略的實施與推進,云南與東南亞、南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投資、商務往來、文化交流日益增多,社會對英語翻譯人才的需求也不斷增加,要求不斷提高。在對云南省5所MTI培養高校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云南省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設計農業院校翻譯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為云南高校培養適應“橋頭堡”戰略所需的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提供借鑒。
“橋頭堡”戰略 翻譯人才 培養模式
(一)“橋頭堡”戰略的提出
2009 年7 月,胡錦濤同志考察云南省,從云南省的區域優勢和加快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的角度,從調整完善我國對外開放總體戰略格局的高度,提出了“使云南成為我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的重大部署。這一經濟戰略的提出,把云南省從經濟相對落后的邊疆地區推向了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前沿位置。沿邊是云南省最大的特點,面向兩個區域的開放是云南省最大的潛在優勢,向南面向東南亞、GMS 地區和太平洋,向西面向南亞、西亞、東非和印度洋。
(二)“橋頭堡”戰略的意義
“橋頭堡”戰略是推進我國向西南開放、實現睦鄰友好的需要,對促進云南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意義。“一洋四區”(即主要以南亞、東南亞國家為重點,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到西亞及非洲東部等廣大區域)涵蓋了56個國家,擁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重要礦產和農林漁資源,市場成長性好,發展潛力巨大。把云南建設成為中國面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思路,是云南的一個重大發展定位,是提升云南整體實力的重大舉措。它對云南省的興邊富民、西向貿易通道建設、經貿交流平臺建設、產業結構調整和提升、新興市場開拓等起著重要的作用。
(三)“橋頭堡”戰略對云南省翻譯人才的需求
人才隊伍是“橋頭堡”建設的關鍵。因此,前瞻型的專家學者人才、創新型的干部管理人才、實干型的高技能人才是“橋頭堡”建設需要重點培養和引進的三種類型人才。在實干型的高技能人才中,既精通外語又懂翻譯,同時還具備所從事領域專業知識的高層次、職業化、專業型高級翻譯人才在橋頭堡建設和發揮區域優勢中是必不可缺的重要人才之一。如果缺少翻譯人才則會阻礙各種對外交往、經濟交流與技術合作。同時,橋頭堡建設與發揮作用也對專業翻譯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外語+專業領域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的復合型翻譯人才。復合型翻譯人才指掌握翻譯以及另一個或多個專業或學科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翻譯人才。這類翻譯人才具有知識集成、能力復合、素養全面的特點,符合當今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的綜合化、多元化趨勢。譯員不僅精通語言,也要有跨文化交際的知識,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知識等。
2.通用語與非通用語兼顧的專業翻譯人才。隨著云南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經濟合作、文化交流日趨密切,對擁有扎實的漢語和英語語言功底,具備較強的漢英語言運用能力,同時能熟練運用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的翻譯人才需求日益增加。
筆者對云南省內翻譯碩士(MTI) 專業學位培養單位云南大學、云南民族大學、云南師范大學、昆明理工大學、云南農業大學5家學校分別做了調查,針對云南省翻譯人才培養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梳理。
(一)翻譯教學與實踐相脫節
據筆者調查,翻譯碩士專業教學活動仍然存在以教師為中心、教學模式缺乏互動、學生實際動手翻譯機會相對較少等現象。在對MTI的學生訪談中,大多數學生認為MTI 學制(二年制)太短,35%的學生認為學不到東西,80%以上的學生認為需要增加翻譯實踐。由于MTI 的學分要求并不少于學術型研究生,所以大部分的學生都忙于課程的學習,沒有足夠的實踐機會,一方面實踐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也背離了專業碩士培養實踐型人才的初衷。
(二)翻譯人才的培養與市場需求不相符
據有關調查,云南省緊缺五類英語翻譯人才:會議口譯、法庭口譯、商務口譯、聯絡陪同口譯、文本翻譯。據了解,僅參加昆交會、南博會的國外高官和客商就有數萬之多,云南急切需要大量高水平翻譯人才。然而,從事專職翻譯的畢業生多數有力不從心的感覺,普遍認為在學校翻譯課上學的知識在實踐中不夠用,理論與實踐有很大差距,翻譯技能還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三)專業性翻譯人才緊缺
云南省MTI人才培養自2010年開始有3家培養單位,2014年又新增2家培養單位,由于起步較晚,經驗不足,師資力量薄弱,在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方面都處于摸索階段,多數學校翻譯教學雖有自己的特色,但仍以傳統的文學翻譯為主,教師所選用的練習材料大多是關于文學翻譯的評價標準等方面的內容,而需求量最多、市場業務量最大的能源、化工、汽車、電子、機械、IT 等行業內容,雖在科技翻譯里會稍加提及,但由于課程設置的學時偏少,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難以得到鍛煉和提高。在翻譯工作中,譯員的英語表達能力勝過一般非英語專業,但由于缺乏專業知識,導致譯文生澀,難以達到要求。
(一)制定具體的、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以“橋頭堡”戰略為導向,圍繞云南省高原特色產業發展,立足我校學科優勢,制定農業院校翻譯碩士(MTI)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為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區”開放、促進經濟文化對外合作交流、全面建設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為云南省高原特色產業的發展以及實施農業科技“走出去”戰略培養具備扎實的中英雙語互譯功底,熟練運用一門東南亞國家語言,同時兼具農科產業基礎專業知識的高層次應用型翻譯人才。
(二)面向云南省發展需求,制定獨具特色的課程設置方案
翻譯人才的培養必須與翻譯內容和具體的專業方向結合起來。農業院校應以跨學科專業為向、以外語為工具,實現由單科向多科的轉變,構建結構優化的課程模塊或課程體系。我校的翻譯碩士課程設置將緊緊圍繞云南省“橋頭堡”建設和發展高原特色產業,依托學校優勢學科,采用突出實踐技能的“英語翻譯+農科特色專業+小語種”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一些高原特色產業如云煙、云花、云茶等方向的特色專業選修課。同時,將東南亞國家語言設為主要第二外語語種,提高二外學習的實效性與實用性。課程設置除了體現對相關專業領域知識的培養,對東南亞國家語言的掌握,還要增加對東盟國家文化知識的培養,因為在進行翻譯活動中,相關區域深層次的文化知識將會在翻譯中發揮到不可取代的作用。
(三)開展“項目融入式”“實習式”和“工作坊式”的翻譯實踐教學模式
項目融入式(project-integrated approach)教學是以與企業簽訂某一項目作為翻譯課題研究來進行翻譯實踐的一種教學模式。這類翻譯實踐項目由教師主導,學生作為協助者參與進來。實習式(hands-on approach)是基于本土實用翻譯需求而創建的一種翻譯實踐教學模式。它包括學生在課外直接參與教師承接的企業翻譯任務,學生申報翻譯課題開展翻譯研究與實踐并舉的活動。在實踐途徑上,學生可以翻譯社團的形式參與社會翻譯服務,參與當地翻譯公司的翻譯業務。工作坊式(work-shop approach)教學是以學生為核心的導師引導型的學習模式。通過開設實踐作坊形式的課程,在基礎理論課與專業實踐之間建立了從理論知識到動手實踐的有力銜接,帶領學生“在做中學”( learn in doing)。工作坊教學形式包括小組討論(seminar)、戶外考察(out-of-the-class investigation)、口頭報告( presentation)、專家對談(dialogue with experts)等。
(四)校企聯合,建設高水平的實訓基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作為農科類翻譯碩士的培養,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指導,推動產學研有機結合,拓展翻譯實踐領域。一方面,學校必須建立翻譯實訓基地。另一方面,還可以與翻譯公司合作。此外,學校還應該與花卉、茶葉、煙草等公司和研究機構合作,開設實習基地。同時要加強實習工作的管理,探求合理的管理模式,同時應該制定出合理的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實習結果做出公正、切合實際的評判。
實現“橋頭堡”建設這一戰略目標,需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專業性的翻譯人才,同時,云南省的翻譯碩士( MTI) 人才培養只有以“橋頭堡”建設為契機,才能促進翻譯碩士教育的學科發展。“橋頭堡”戰略下農業院校翻譯碩士人才培養應面向云南省經濟發展需求,制定具有農科專業特色和東南亞語種特色的課程設置,培養云南省面向“一洋四區”經濟文化對外合作交流中必需的高技能翻譯人才。
[1]蔣小華,盧永忠.圍繞“橋頭堡”建設培養云南高技能人才[J].中國集體經濟,2011,(03).
[2]龐學峰.以云南橋頭堡建設為導向的翻譯碩士(MTI)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語文學刊, 2012, (10).
[3]王建國,彭云.MTI 教育問題與解決建議[J].外語界, 2012,( 4) .
[4]仲偉合.我國翻譯專業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翻譯,2014,(4).
2014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橋頭堡戰略下農業院校翻譯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4C047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