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華
(河北樂亭縣閆各莊鎮大家坨小學)
培養興趣,激起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梁立華
(河北樂亭縣閆各莊鎮大家坨小學)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通過小學數學教學,要使小學生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數學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必須培養學生的興趣。
小學數學 創新思維 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要想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積極性,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最佳狀態,必須培養學生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可見,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造,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習興趣,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而精彩的課堂開頭往往會給學生帶來新異、親切的感覺,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的情境,因此,新課導入的設計十分重要。
導入新課的方法很多,故事導入、懸念導入、謎語導入、游戲導入、開門見山導入等。要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不同年級來創設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不同情境,充分調動每個學生渴望學習新知的積極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例如,故事導入。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筆者創設這樣的故事情境:花果山上,風景秀麗。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塊同樣大小的餅分給小猴子們吃,它先把第一塊餅平均切成兩份,分給猴甲一塊。猴乙見到說:“我要兩塊。”猴王把第二塊餅平均切成四份,分給猴乙兩塊。猴丙更貪,它搶著說:“我要三塊,我要三塊。”于是猴王把第三塊餅平均切成六份,分給猴丙三塊。同學們你們知道哪只猴子分得多嗎?同學們一個個興趣盎然,紛紛舉手發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說猴甲分得多,有的說猴乙分得多,有的說三只猴子分得一樣多。這時,筆者拿出教具(3塊大小一樣的餅)演示猴子分餅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和驗證后,得出結論:3只猴子分得的餅一樣多。猴王運用什么規律分餅的?它既滿足了小猴子的要求,又分得這樣公平。我們學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就知道了,隨即板書課題。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享受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學生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后進一步提問:如果小猴子要4塊、5塊呢?你能幫猴王分公平嗎?這時讓學生拿學具動手操作,培養學生自我探究的能力。
愛迪生說過:“我從來沒有做過一次偶然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深思熟慮,嚴格實驗的結果。”實踐是創新的基礎,脫離實際絕不會創新。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的過渡階段。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大的思維空間,引導學生把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就可以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例如,在教學“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時,筆者引導學生用轉筆刀削鉛筆的生活體驗,知道圓柱形的鉛筆削去一部分后剩下的是圓錐,感知到圓柱體和圓錐體的體積之間可能有密切的關系。那么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聯系呢?讓學生在強烈的探究欲望下各抒己見。教師適當啟發,點撥導思,以分組的形式,用桌上的圓柱體學具和圓錐體學具進行裝沙子的實驗,來探究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究竟存在什么關系?實驗結束后,每組把自己小組得出的結論和方法向全班同學演示交流,出現了以下幾種結論:
(1)3個圓錐體學具里的沙子剛好裝滿一個圓柱體學具,從而得出圓錐體的體積是圓柱的三分之一或圓柱的體積是圓錐體積的3倍。
(2)兩個圓錐體學具里的沙子,就裝滿了一個圓柱體學具。
(3)三個圓錐體學具里的沙子,僅裝滿了一個圓柱體學具的一半。
(4)……
怎么會出現這么多的實驗結果呢?學生茫然了,這時教師適時點撥:是什么特定的因素使∨錐=1/3∨柱成立。而(2)、(3)的實驗中,不存在∨錐=1/3∨柱的關系,于是讓學生比較圓柱體學具和圓錐體學具的底和高有什么關系?經過觀察比較,學生恍然明白:∨錐=1/3∨柱成立的特定因素是: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其它條件下都不存在∨錐=1/3∨柱的關系。通過這樣互相討論、印證的方式,完全放手讓學生推導出:圓錐的體積是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學生不僅在操作中獲取了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探索新知的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見,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從問問題開始。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為學生提供“質疑”的良好氛圍,要使學生無疑處生疑,孕育問題意識,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反思常規解法,抓住“問的契機”做到善問、會問。如在講“軸對稱圖形”時,筆者讓學生利用學具探究學過的平面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學生討論后,個別小組匯報,當說到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時,其它小組立即起來質疑:“你說的不對,我們認為平行四邊形也是軸對稱圖形。”“一石激起千層浪”兩個迥然不同的結論,使學生陷入矛盾之中。筆者趁機讓學生圍繞平行四邊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展開辯論與交流。通過操作和測量后同學們得出:當平行四邊形的四條邊相等時是軸對稱圖形,一般的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樣既拓寬了學生的解題思路,又樹立了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精于分析問題,巧于解決問題。
[1]趙靜.數學思維和數學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小學生,2014,(10).
[2]黃淑娜.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