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慧 何興兵 羅南書
(吉首大學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特點及區位分析
◆林永慧 何興兵 羅南書
(吉首大學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培育創新機制的重要途徑,創新基地的建設是國家研究生創新培養計劃的重要方式之一。民族高校由于地位置以及經濟基礎的限制,其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對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特點、絕對區位劣勢、相對區位優勢進行了分析,以期為創新基地的長效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民族高校 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 區位分析
創新是國家科技進步的核心要求,也是引領國家整體實力提升的動力機器。高等教育是培育創新機制的重要搖籃之一,而學生是創新的載體,特別是研究生在創新機制培育方面的載體作用尤為突出,因此研究生培養也就成了高等教育提高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為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培養質量,國家實施了研究生創新培養計劃。與重點大學相比,民族地區的高校由于受到當地經濟水平的限制以及地理位置的影響,在師資、生源、經費、設備等方面相對不足,在地理區位方面更無優勢可言。民族地區高校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缺乏合理的知識構架體系;缺乏足夠的科研平臺;缺乏合適的學科平臺;缺乏高水平的導師隊伍;對外交流不通暢。基于對上述問題的總結,民族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門制定出了民族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計劃以及相應的體系建設。民族高校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就是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狀況,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與智力支撐。
近年來,民族高校也紛紛提出與當地相關專業領域的企事業單位進行合作建設研究生創新基地,整合高校與社會的優質資源,促進研究生教育與科技、生產相結合,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這是既有利于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又有利于服務當地經濟發展需要的“雙贏”合作模式。而且在民族地區高校數量本身就少,在自然與社會資源的利用方面幾乎沒有其它高校的競爭。因此,盡管民族高校并不像重點大學或省會大學那樣具有發展區位優勢,但只要研究生培養定位適合于自身的發展,民族高校的研究生培養事實上也可以形成一定的相對區位優勢。
1.創新基地建設動力不足
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由于在國家的重視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現有的各級創新基地建設也獲得了豐厚的財政支持,在基地建設的初期這些軟硬件建設確實極大地提升了研究生培養的質量,尤其在民族地區,這些政策的支持下,對基礎水平相對較低的研究生培養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包括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質量、課程體系的建設、學科的完善以及對外交流等方面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盡管這些優良政策的支持,但是畢竟支持財力有限,而后期的建設又需要極大的維持與發展費力,因此后期的建設質量的提升尤其重要。然而,創新基地后期的建設卻經常出現動力不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校企業雙方對基地建設的持續性認識不足;(2)短期成效不明顯,缺乏繼續投入的決心;(3)基地建設缺乏校企合作繼續“搭橋”的聯絡者。基地后續建設的動力不足,使創新基地對人才的培養難以繼續,嚴重的可能失去研究生創新培育的功能。
2.基地構架與專業培養體系匹配不到位
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本質上是一種校企合作的平臺,其基本的管理模式是高校主管,而企業一般處于一種從屬地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該平臺就可以獲得獨立的培養管理權。創新基地并不是一個行政單位,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一般根據專業將其劃歸相應的教學單位進行管理,而研究生的培養方案也完全是由教學行政單位來制定的。因此,創新基地的研究生培養體系也必須服從于教學管理單位的構架,而沒有獨立的體系。然而,創新基地的研究生培養又有其獨特的學科專業構架,一方面,創新培養過程屬于教學管理的范疇;另一方面,又是科學研究的不斷拓展,不僅向科學研究的理論深度進行探究,也是將這些知識利用平臺作為橋梁向企業應用的過程。因此,一般情況下,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知識構架很難做到與專業培養體系的完美匹配,這樣就容易導致基地建設缺乏一種有效的培養與管理模式。
3.基地運行低效
民族高校研究生專業方向相對狹窄,可供合作的單位較少,其建設模式是各自為主體,即高校創新培養僅把校外企業看成是實踐鍛煉的一個小環節,而合作企業也因研究生培養對其服務意義不大也未加重視,使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運行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影響了創新基地的長效運轉。這些低效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生創新能力不足,實踐能力較弱;(2)研究生的個人技能與企業需求不匹配;(3)研究生就業面較窄,不能很好地適合民族地區經濟發展;(4)企業缺少對基地建設的繼續投入。
4.繼續合作空間拓展不足
民族地區高校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建設的定位是培養服務地方的應用型人才,這在民族地區的發展過程中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主要功能表現為聯系校企合作,服務當地企業的經濟發展。但是,也正是由于這一定位,往往由于認識高度不足,使得基地建設在尋求合作時,對于區外合作的聯系較少,主動性表現不足。事實上,許多跨區公司、省際公司,甚至一些大型國有企業以及國際性的公司,對于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產品近幾年來也表現出強烈的興趣,如很多來自民族地區特有的生物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正在不斷地被發掘出來,也正在被市場所認可。但是目前很多民族地區的研究生創新培養基地建設還沒有充分意識到這些特有的民族資源所帶來的市場沖擊,缺乏主動拓展對外合作的意愿。
1.縱深發展不足
民族高校一般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對外擴展不便,導致了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處于絕對的區位劣勢。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無法引導民族地區特色產品進入更高級的市場,市場認可度不高;(2)產品深加工技術無法與外界高新技術相抗衡;(3)創新型人才培養后續乏力,技術升級難以維系。
2.信息交流受限
民族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不僅僅是由于地理區位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由于對外學術交流由于平臺整體水平較低,從自身角度來講對高級平臺的交流始終處于不對等的劣勢,從高級交流平臺講可能不會關注于相對較低的平臺的技術發展,那么信息交流受到的制約就大,即使通過引進學術或技術水平較高的導師也不可能在短期內使基地建設取得重大的突破。另外,國家政策性除了少量的關于民族區域發展的特殊關照外,關于經濟技術發展的政策似乎更多的是針對于經濟發達地區,畢竟發達地區的發展才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更何況這些政策理解也是一個較長的適應與學習過程,這需要有良好的經濟與技術基礎做積淀。
3.資源輸入過低
民族地區往往也具有相對較好的資源,但是資源卻較為單一,特別是自然資源以外的技術、市場以及人力資源相對短缺。受制于地理位置以及經濟基礎的限制,經濟發展速率較為緩慢,外界資源輸入過低,這樣就會造成惡性循環。那么民族地區的高校也是如此,特別是人才資源短缺,師資力量薄弱,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均相對困難,因此研究生創新培養的過程也就變得相對緩慢,僅憑政策性的傾斜似乎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絕對區位劣勢所帶來的制約。
盡管民族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受制于地理位置與經濟基礎的區位劣勢,但并不意味著民族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就沒有持續性發展,事實上基地建設只要有合理的規劃,仍然能夠發掘出較高的相對區位優勢。
1.合理利用民族扶持政策
民族地區的高校往往可以享受到優厚的民族扶持政策,這些政策的實施給處于絕對區位劣勢的民族高校平臺建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但這些政策往往僅帶有指導性的意見,而對于具體實施策略卻少有涉及,因此這就需要高校及其平臺建設者們根據政策導向積極主動地制定平臺發展所需要的具體實施細節。政策利用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加強與當在政府部門的溝通,引導他們參與到基地建設中來;(2)打造區域品牌產品,賦予濃厚的民族區域特色,向更高級的技術與市場拓展;(3)整合民族地區兄弟高校創新基地平臺,打造技術或產品戰略聯盟。
2.借助對口支援的通道提升創新基地建設水平
民族地區高校一般都與“985”“211”高校結合對口支援對象,高校與高校之間的這種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區高校教師的科研水平以及學生培養的質量,但是卻少有對平臺建設的合作,事實上平臺建設進行研究生培養時,也完全可以與這些高校相應的平臺進行合作,聯合培養研究生,通過這個接口,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先進的科研技術,或者更有可能有出國深造的機會。
3.利用科研人才培育與引進提升基地建設水平
民族地區高校為了提升辦學水平以及科研水平,制定了優厚的人才培育與引進計劃,再加上國家、省、地市各級科研政策的傾斜,可以以此為契機培育或引進創新基地建設所需要的人才,以提升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科研水平,從而可以使研究生培養可以站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
4.不斷發掘新的民族區域資源
民族地區自然與文化資源較為豐富,且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如特色生物資源、民族文化資源等近年來被不斷發現并開始形成特色產品,在此基礎上,一方面,要不斷提升資源利用技術,開拓新的思路使技術與產品不斷升級。另一方面,要不斷發現市場需求,根據市場不斷開發出新的消費需求,同時滿足于低高端市場的需求。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的建設也必須秉承上述這一思想,不斷開拓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對外界信息的挖掘,發揮民族區域優勢。
[1]何興兵,林永慧,羅南書.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的長效機制分析[J].教書育人,2015,(09):20-21.
[2]李會強,胡燕平,胡忠舉.地方高校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09):28-30.
[3]李向陽,蔣復量,曠梅華.“鈾尾礦庫退役治理技術中心”研究生培養創新基地建設[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12):149-153.
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重點項目(JG2013A024)、吉首大學教學改革項目(2014JSUJGB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