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興
(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第三小學)
如何增強小學生傳統教育的實效性
◆孫東興
(山東省海陽市小紀鎮第三小學)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小學生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意義越來越大。品德與社會學科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的重要學科。做好傳統教育改革,積極迎接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提高品德與社會的實效性,才能讓小學生在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學習中成長起來。意識到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利用創新的教學手段實施品德與社會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才能增強教學效果。以如何增強小學生傳統教育的實效性為主題,展開了一系列的探討與分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和啟發。
品德 傳統教育 小學生 現狀 實效
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我國社會文明的進步,社會思想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理不成熟,對于外界信息沒有分辨與抵抗的能力。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培養學生正確價值觀,提高學生抵制不良誘惑的重要學科。傳統的教育模式,只顧著說教,忽視了學生思想與能力的培養,影響了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積極尋找傳統教育模式中的不足,認可創新教學模式的優越性,才能推動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實效,受到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以及外界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認真分析品德與社會傳統教育中的不足,才能提升小學生傳統教育的綜合水平。當前,小學品德與社會傳統教育的不足如下:
1.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所受重視不足
在素質教育全面落實與新課程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中仍然存在許多落后觀念。一部分教育工作者的個人教學理念沒有更新,沒有建立起與新課程改革要求相符的教育觀念。這些教師認為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就是說教式的教師,在課堂中,教師就要苦口婆心地勸說學生實施正確的行為,了解做人的道理。這些看似很有道理的教學想法,并不能在教學實踐中作用于小學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也不能引導小學生將課堂所學與自己的個人行為聯系在一起。小學階段的品德與社會教育對于小學生的個人成長意義重大,教師的教學觀念落后,忽視了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模式的更新,極大地影響了學生世界觀與價值觀的形成。
2.小學品德與社會師資力量不足
品德與社會學科所受重視力度不足,其教育活動所得到的支持自然不多。學校領導不重視品德與社會教育,品德與社會學科的師資建設水平就遠遠不如其它學科,教師的教育工作也得不到重視。許多品德與社會教師為了實現個人發展目標,無奈之下選擇辭職。在傳統考試體制的影響之下,學校往往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不重視學生個人思想品德水平以及社會能力水平的評價。品德與社會教師在小學校園中沒有存在感,個人提高的意識不足,也阻礙了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師隊伍的壯大。
3.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形式單一
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是小學教育階段實施德育的重要手段。在當前的小學教育中,品德與社會知識主要通過課堂傳授而得以傳遞,雖然課堂傳授是最普遍的教學形式,但單一的教學形式影響了小學生品德與社會學習積極性的建立。小學生的思想活潑,他們渴望新的知識,樂于接觸新鮮事物。機械化的教學手段,讓品德與社會這門實踐性與應用性極強的學科,成為死板的記憶性學科。要增強傳統教育的實效性,必須要做好教學形式的多元化處理工作。
全國范圍內的品德與社會教材大同小異,無論是教育內容還是教育精神,都圍繞幾大中心思想而設計。突破傳統教育模式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活動的限制,需要教師從以下幾點進行創新:
1.加大對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重視
給予品德與社會學科充分的重視,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是推進品德與社會教學實效性提高的必要前提。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學校與家長要給教師充分的支持,認可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對小學生個人成長的影響,給教師提供認真教學的動力。學校內的人力、物力與財力支持也應當逐漸向品德與社會學科教育傾斜。教育資源充足,外界氛圍活躍,才能促進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放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2.拓展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
豐富品德與社會教學內容,讓更多符合小學生審美觀念的教學內容融入到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才能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進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學,與小學生的個人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密切相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積極引入一些真實的教學內容,利用具體的案例引導小學生理解課本中的正確價值理念,幫助小學生自主規范個人行為。
比如,在講解《生活中講規則》時,教師可以從小學生的在校生活入手,讓小學生說一說在校生活的規則。《小學生行為守則》是最普遍的校園生活規則,鼓勵小學生用這一規則去檢驗自己的行為,給自己打一個分,看自己是不是一個講規則的好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小學生認真閱讀學生守則,快速將守則內容與自己的個人行為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小學生找到不足,及時改正。除此之外,教師要利用家庭生活的規則,引導小學生反思自己對待長輩與弟弟妹妹的行為,利用法律,引導小學生反思自己的社會生活行為。用豐富的教學內容,促進品德與社會知識的具體化與形象化,才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3.豐富品德與社會教學手段
品德與社會課堂中,教師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才能讓課堂氛圍更加民主,更加活躍,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中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多的品德與社會知識學習選擇,才能讓品德與社會知識學習變得有意義,有價值。
比如,在學習《交通連著你我他》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小學生呈現不同的交通情況,用形象的圖片去創設情境。比如,教師可以呈現一張行為闖紅燈過馬路的圖片,并配以汽車鳴笛的聲音,讓小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去思考這種行為的正確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小學生表演幾種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交通錯誤,以此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4.建立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小學品德與社會師資隊伍,是促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小學校園管理者應當平衡好品德與社會學科與其它學科之間的關系,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科的教師,提高品德與社會教師在學校中的教師地位。給予品德與社會教學以充足的支持,鼓勵學生創新教學,引導教師使用先進的教育技術改革教學。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品德與社會教師隊伍,還需要學校定期對教師進行培訓,豐富他們的教育理念與專業知識,使品德與社會教師可以將創新的教學理念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結合在一體。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鼓勵教師自主進步,才能強化品德與社會教學,提高傳統教育的實效性。
綜上所述,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充足的重視,將德育教育視為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才能推動創新教學模式在品德與社會教學實踐中的落實。要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傳統教育的實效性,就要對傳統教育進行改革,融入一些新的因素。新時代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應用教育工作中的挑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推動品德與社會教學改革。
[1]許凱.淺談增強中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實效性的途徑[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4):101-102+111.
[2]瞿萍.增強小學生榮辱觀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德育,2007,(12):41-42.
[3]何珍勇.中小學生傳統美德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研究[J].高等函授學報,2005,(S1):138-139+145.
[4]高雙.小學德育實效性低下的現狀分析及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3,(04):10-11.
[5]李祥興,程曉敏.實效性視域中的中小學德育主體缺失及其對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1):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