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國
用比較教學法構建課堂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教學為例
朱衛國
人教版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著重從文學鑒賞的角度進一步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它是必修課教學的延伸與提高,因而教學也要更加靈動與個性化。教材只是例子,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是目的,如何高效地利用教材資源,充分發揮鑒賞教學的功能,是教學本教材的思考點。本著開放多元、自主解讀的原則,筆者認為,充分運用比較教學法整合教材、構建課堂是教學的有效路徑,現不揣淺陋,以該教材的第一單元為例,把自己的幾點教學實踐求教于大方之家。
杜甫《蜀相》中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既是名句,又是錘煉字詞的極佳范例。其“自”與“空”是品析揣摩的重點,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一字關乎境界”的詩詞藝術,不妨用替換比較法。筆者把這兩句詩改成了“映階碧草正春色,隔葉黃鸝鳴好音”,然后讓學生比較意境上有何不同。學生很快明確,改后的意境是鳥語花香,愉悅暢快的,原句的意境是落寞寂寥的,教者再追問“自與空作何解釋,產生了什么樣的表達效果?”學生會在直接的比較中領悟到“自”與“空”能使意境逆轉。此外,為了讓學生理解到這里的“自”與“空”是互文對舉,可以“互訓”,也不妨把這兩個字的位置互換后讓學生比較異同,學生會豁然開朗。我們還可以引入唐人李華《春行寄興》中的“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讓學生加深對“自”與“空”的領悟。
本教材每單元的篇目以單人單篇編排,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重組相關內容,增刪添減,以便形成扎實的教學點。如推薦作品中李白的《越中覽古》便可以和其另一首《蘇臺覽古》進行比較教學,同人同題材的作品放在一起,正是絕好的探究內容。這兩首作品極為相似,對學生思維有一定的挑戰,特別考查學生細讀的能力,要能在似與不似之間找出差異,從小處著眼,往細微處發力,它介乎于求同思維與求異維之間。學生細心比較后會明確,兩首作品旨意相同,都是慨嘆人事變化,盛衰無常,但“對比”手法的運用又不盡相同。通過這樣的相似比較分析,學生會對“對比”的表現手法有更深入的認識,同是“對比”,但各有其妙。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與阮籍《詠懷八十二首(其一)》可以重組到一起,調整教材篇目順序后,形成新的有效教學資源。這兩首詩理解起來并不難,字面意很淺顯,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這兩首詩在表意上有何相同之處?教師需及時向學生印發相關的寫作背景與歷史知識,給學生的思考以必要的抓手。鮑照是南朝文學家,生活的時代正是門閥制度盛行的時期,其出身寒微,報國無門;阮籍是魏晉人,處于司馬氏與曹氏的激烈政治斗爭中,隱憂其命,郁悶惶恐。通過比較,學生會發現,兩首詩的背景有相似之處,都是時代環境嚴酷,個人空間狹窄,有抱負的人空自嘆息。再深入一點,兩首詩其實都是相應時代中某個群體聲音的鳴響,它不只是個人的心聲,更是時代的哀音。因而有學生通過比較后,提出這樣的觀點:時代的清明開放,是一個文人最大的幸運。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的課后編有相關鏈接,選的是李白《行路難》,這兩首作品放在一起用求異比較法去構建教學,是充滿探究樂趣的。可以用一個主問題撐起教學,來引導學生思考:“這兩首詩都感嘆時運不濟,在情感旨意上有何不同之處?”學生分別理解詩歌大意后,會發現兩首詩的收束句形成鮮明對比,鮑詩結尾抑郁無奈,一片灰暗,李詩結尾充滿信心,給人力量。發現至此,再拋出一個主問題:“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我們來探究其因。”學生很感興趣,在了解其人其背景后,形成了相對集中的觀點:鮑詩的無奈苦悶反映的是一個群體的生存狀態,而李詩感嘆的行路之難是個體的命運呼聲;鮑照所處年代的門閥制度讓人看不到希望,而李白所在的唐代相對開放寬容得多;鮑詩在困頓中是絕望的,李詩在困頓中仍充滿希望。學生們通過求異比較,追溯而上,由詩及人及世,獲得了思考的快樂,課堂也在拓展與遷移中涵養了文化味。
教學陸游的《書憤》,體悟的是詩人之愛國情懷與悲壯沉郁之風,但在高一學生的視野中,似乎對陸游的其他題材作品知之甚少,以致對陸詩的認知過于單一狹窄,因而我們可以選取一組陸游不同風格、題材的作品,串燒式呈現,讓學生在比較中重新認識陸游,達到拓寬視野之目的。陸游與唐婉的愛情故事廣為傳唱,其愛情詩寫得情真意切,細膩動人,不妨把其著名的愛情詞《釵頭鳳·紅穌手》拿出來,與沉郁渾厚的《書憤》、優美動人富于情趣的《臨安春雨初霽》組合成教學點。實踐證明,學生對這樣的串燒式鑒賞很感興趣。打破教材局限,以點帶面,重組資源,既構建了個性化課堂,又教出了選修課的新天地。
教材的相關鏈接中選編了一首明代楊慎 《武侯廟》,編者的意圖是讓學生以此和杜甫的《蜀相》作比較研習,但杜甫也有一首絕句《武侯廟》,完全同題,我們即可重組教學資源,不受課本約束,把楊慎與杜甫的同題詩放在一起探析,著重分析兩者的立意角度有何不同,定點比較后,學生發現,楊詩是從倡導正確的“評價觀”來立意的,偏向于“理”,杜詩是從仰慕人格精神的角度來展開的,重于“情”。這樣分析后,學生對詩詞立意角度的多樣化有了更深切的領會。
比較教學法能提升課堂思維訓練量,更大程度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也是契合選修課教學原則的有效方法,關鍵是要找準比較的“點”,給學生有力的“抓手”,既要貼近學情,又要易于操作,這就要求我們大膽取舍,重組資源,求新求變,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用個性化的眼光構建新課堂。
★作者單位:湖北監利縣朱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