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明,王麗榮
(1.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吉林 長春 130024;2.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今天,我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這似乎是一個不言自明、無須探討的問題了。因為自從2012年起,教育部陸續出臺了中學、小學、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分別對中小學、幼兒園教師應具備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三大領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明確了方向。但如何能夠有效落實教師專業標準,如何看待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在教師發展中的作用?這依然是一個需要繼續深入探究的教育難題。毋庸置疑,目前我國中小學教師教育領域,一直非常關注教師的專業化問題,而專業化的重點在于如何有效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即通過提升教師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及專業能力,以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增強教師的教育影響力。
然而,對于教師這一職業而言,什么才是教師發展與教師教育影響力的核心要素呢?是教師自身所持有的學科知識、教學技能,還是外在于教師的教育理論、社會規范?這些要素似乎重要又似乎不重要,說其重要,是因為這些要素體現著教育的工具性價值,說其不重要,是因為這些要素忽略了教育的人文性價值。
當問起這樣一些問題:“在你的中小學時代,你最喜歡的老師是誰?你最欽佩的老師是誰?讓你的人生與眾不同的老師是誰?”……“當你頭腦中浮現出某位老師的形象時,令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是他(她)的教學水平、知識素養,還是給予你的學科知識、行為規范?”……我們的訪談結果表明,讓學生記憶一生的教師,對學生影響最深刻的,既不是這些教師的淵博學識和精湛的教學技能,也不是他們所傳遞的知識,排在前幾位的是:教師對自己的關心、教師的公正對待、教師對自己的看重、教師表現出的耐心、教師與自己的心理溝通、教師對學生的關心與傾聽。由此可見,相對于教師專業發展而言,教師自身的人格、態度等心理健康素質,則具有更為長久的教育影響力。
反觀目前我國教師教育和教師培訓領域,其重點依然是外在于教師的學科知識、教學技能、教育理念及道德規范等,缺乏對教師內在個人發展的關注,使得“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沒有在教師的身上得到有效的展現,對教師自身的人文關懷成為今天教師教育的一個盲區,對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缺乏應有的關注。
目前,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由于職業的特殊性,教師自身心理健康素質不僅影響著教師個人的生活質量,也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及人格發展產生重要作用。建構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結構模型,建立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素質培養體系,客觀考察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發展狀況,有助于完善我國教師教育的現狀,改變因心理成長缺失所帶來的不平衡,建構融專業發展與個人發展于一體的教師教育的新模式,這也是當前教育改革背景下我國教師教育的新視點。
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學校教育發展的現實難題,成為阻礙學生健康成長的負面因素。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客觀認識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水平、保證教師心理的健康成長,已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必須面對的現實困境;同時,在教育回歸生命化與個性化的今天,心理健康已成為現代教師的一種必備素質,因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學生,而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有助于為學生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事實表明,目前中小學校中出現的很多問題與現象都與教師素質有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教師素質的核心是心理素質,而心理健康是心理素質的直接體現,確定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職業心理健康標準是保證教師心理素質完善的重要指標,也是保證教師整體素質發展和人才培養素質效果的需要。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教師是以自己的全部身心影響著學生的發展,教師這一職業應當是用人格來影響人格、用心靈來充盈心靈、用生命來化育生命的事業,教師自身的個人發展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西方國家從20世紀70年代后,開始進行旨在提高教師素質的各種評價研究,就建設高質量教師隊伍而言,主要關注的就是教師質量標準問題,其中教師心理健康標準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以明確“具備什么樣心理健康素質的教師,才能算是合格教師或專家型教師?”并在此基礎上繼續探討采用何種措施、手段來提高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提升。一系列研究發現,心理健康素質與主觀幸福感[1]、工作滿意度[2]等均顯著相關。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升心理健康素質能夠有效改善教師的幸福感和工作滿意度,也為提高教師工作效能提出了相應途徑。
對于教師心理健康標準問題的研究,我國學者都是從一般心理健康素質的角度切入,此類研究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即缺乏對教師職業特征的深入把握,使得其結果不能被很好地運用于實踐之中。另外,教師質量問題本身也是一個人力資源問題,如果從人力資源管理理論來看,教師心理健康標準問題,也是教師崗位勝任特征問題,尋找評價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標準,可以為教師教育、培訓和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指導,也可以為教師聘用、獎懲等提供客觀依據。通過建構起我國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培養與測評體系,可直接為教師的選拔和評價提供客觀依據,能夠幫助教師改善心理健康現狀,提升自身的一般心理健康素質,也能夠幫助教師從心理發展的視角,提升自身的專業心理健康素質,以促進教師的全面發展。
心理健康素質是一個具有本土意義的概念,沈德立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素質就是:“個體在遺傳基礎上在環境因素影響下形成的內在的、穩定的心理品質,這些心理品質影響或決定著個體的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并進而影響人體的心理健康和適應水平。”[3]梁寶勇教授認為:“心理健康素質是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成分,心理素質大體上可以分成認知能力素質和心理健康素質兩大部分。認知能力素質通常以智力為標志,而心理健康素質則由人格特質組成。”[4]由此可以看出,心理健康素質是個體自身的一種內在的、穩定心理品質,而對于教師而言,心理健康素質可以看作是其整體素質的核心要素,是在教師自身與周圍環境交互作用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持續、積極、良好的心理機能狀態。
2012年12月,我們承擔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研究”,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立足于我國中小學教師心理素質發展的現實,運用訪談研究的方法,收集教師心理健康素質的表現及關鍵行為事件,經過內容分析后,提出了我國教師心理素質的構成要素及主要內容[5],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素質可以劃分為“一般心理健康素質”和“專業心理健康素質”兩大部分:前者包括認知、情感、行為與人格等四大維度;后者包括以學論教、正向引導、心理溝通與問題應對等四大維度。
1.認知維度。表現為教師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對學生的優點予以尊重和賞識;能夠發現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對學生的缺點能夠在寬容理解的基礎上予以矯正;能夠將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看作是一個持久努力的過程,有意識地加以積累與提高。教師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隨時觀察學生的心理表現,及時發現學生的內心變化,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教學目標,能夠深入了解每個學生的認知特點,創造性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2.情緒維度。表現為教師能夠掌控自身的情緒狀態,時常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將生活中的負面情緒遷移到教學過程中和學生身上,能夠冷靜、理智地處理教學中的突發情況,不將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到家庭生活中,影響家人的生活,能夠學會自我心理維護、調試各種不良情緒。遇到困難時也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保持鎮靜,能忍耐挫折和困難的考驗。以愛、滿意、愉快等積極的內心體驗對待教育事業,能夠認識到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肩負的責任,表現出飽滿的工作熱忱;熱愛學生,不強制學生接受自己的要求,不諷刺體罰、辱罵訓斥學生,善于體察學生需要,能理解學生的痛苦與快樂,給學生以積極的期待,滿腔熱情地希望每個學生健康成長。
3.人格維度。表現為教師能夠保有相對成熟的自我意識、相對穩定的自我概念和相對客觀的自我評價。能夠關心自身的人格發展,注意自己人格方面的優缺點,能夠獨立評價自己的人格品質;較為全面、客觀、辯證地看待自己、分析自己,自我評價能力全面、主動、深刻。教師在其人格發展過程中,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會產生各種心理矛盾與心理沖突,如果沖突解決不當,將會嚴重影響自身人格的健康發展,形成不良人格。教師應加強自身的人格修養,依靠自我調適來促進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長,努力對自己做出客觀評價,切忌對自己過分苛求,把自己的發展目標確定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使自己的心理機能經常保持在良好的狀態下。
4.行為維度。表現為教師能夠主動調控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既愛崗也愛家,不僅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對學生認真負責,對家庭成員也能予以積極關注,注重在工作和家庭中尋求平衡。教師應當對自己的工作目的有正確、深刻的認識,明確自己工作的社會意義,不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總能對工作充滿信心。善于控制自己的行動和自己的情感,即使在工作和生活中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也會借助自制力來控制自己的言行,既保持和藹、嚴肅的態度,又以中肯的語言提出要求,學生就會為教師的平靜態度所感染,為教師的耐心教育所激勵,從而心悅誠服地予以接受,鍛煉和升華自身的行為品質。
1.“以學論教”維度。表現為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能夠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活動。要注意設置個性化的教學目標,雖然同一年齡段的學生,在心理發展上有相似之處,但每個個體又存在著個別差異,教師不應要求所有學生都達到相同的教學目標。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認識到“只有適合于學生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不固守于某種單一的教學模式之下,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點與學習過程不斷調整教學方法。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積極作用,促進學生自身潛能的充分發揮,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不僅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能力的發展;不僅重視教材知識結構的鉆研,更要重視學生頭腦中的認知建構;不僅重視學生學什么,更要重視學生怎樣學;不僅重視當下學習成績的好壞,更要重視學生的長遠發展。
2.“正向引導”維度。表現為教師應樹立起“學生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引導出來的”這一教育理念,因為學生天生就具有“求知”的“潛能”和“求善”的“善端”,教師的職責就是將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潛能激發出來,將學生生命的火花點燃起來。教師作為“引導者”的角色,在引導學生時,應注重對學生的理解與尊重,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調動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意識,意味著教育不是傳遞知識的過程,傳遞知識只是教育的手段和載體,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引導學生學會做人,通過引導激發起學生的潛在力量,通過引導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謂正向引導,就是不以諷刺、嘲笑等不當的教育方式管理學生,多給予學生一些關心和鼓勵,避免因不當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出現負性的自我意識或過低的自我評價,甚至出現逃避學校、師生對立或厭倦學習等現象。
3.“心理溝通”維度。表現為教師和學生能夠在心理上相互容納,即相互能夠接受和信任對方,以平等、接受的態度相互交流。學校教育的過程是師生雙方共同活動的過程,而這一過程離不開師生關系的維系。良好的師生關系,能夠驅動學生愿意接受教師的教育指導,樂于接受教師的幫助,也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而難以融洽的師生關系,會使教育過程出現阻滯,影響教育活動的有效展開。因此,心理溝通是教師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評價教師教育能力的重要指標,要想達到與學生之間有效的心理溝通,需要給予學生以心靈上的關懷,需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注重情感共鳴。
4.“問題應對”維度。表現為教師在解決學生問題行為時,能夠站在學生的視角走進其心靈世界,把握其心理跳動的脈搏,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就事論事”而不是“就事論人”。教師只有以這樣的觀念和態度應對學生問題行為,才是真正以學生為中心,才能影響到學生的心靈深處。同時,正向引導、冷靜處理也十分重要,更有利于全面解決學生的問題行為。教師應注意幫助學生學習更有效的生活方式,對學生能以同情的態度進行疏泄和勸慰,減輕他們因各種原因造成的精神焦慮,幫助學生滿足心理上的需要。至少能夠創造一個寬容的氣氛,使學生產生安全感,從缺乏自尊、懼怕權威等問題行為中予以解脫,為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成熟的情緒、堅強的意志負起責任。▲
參考文獻:
[1]Brdar I,Kashdan T B.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ell-being in Croatia: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tructure and corre?lat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2010(1): 151-154.
[2]Smith M 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 Strengths and Work Satisfaction[D].Newton,MA:Massachusetts School of Professional Psychology,2010.
[3]沈德立,馬惠霞.論心理健康素質[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4,2(4):567-571.
[4]梁寶勇.心理健康素質測評系統·基本概念、理論與編制構思[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2(4):241-247.
[5]劉曉明.教師怎樣獲得心理健康的“智慧”[N].中國教育報,2016-0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