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曼
詩歌體式與詩歌教學內容的確定
——李仁甫老師《沁園春·長沙》課例評析
童曼
王榮生教授提出了語文閱讀教學的 “文本體式”概念。他指出,“閱讀是對具體的有某種特殊體式的文本的閱讀,閱讀教學實際上是一種文體教學。”文體是文章的構成體制、格式和樣式,有著體式、語體和風格三個層面的內涵。語文教學涉及到的文本體式包括詩歌、散文、小說、文言文、戲劇等,仔細劃分下來,分支精細眾多。在詩歌教學中,文體是合理選擇、創生詩歌閱讀教學內容的重要維度;詩歌的體式特征、語體特征、抒情性特點等,對詩歌教學內容的選擇都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觀摩了特級教師李仁甫的《〈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見《中學語文》2016年第5期上旬刊),就像聽了一首流暢、優美、濃烈的歌,行云流水般的教學令人心馳神往。從詩歌文體對教學內容選擇的引導這一角度來看,該案例的教學內容確定可謂是恰如其分。
文體教學一是指導學生以合適的目的去看特定的文本,閱讀散文就要按照散文的方式來進行;二是在特定體式的文體里,指導學生從重要的地方看出課文所傳達的意思和意味來。具體來說,“體式”有兩層含義,一層就是文本的類別,就是文本的體裁;第二層是單個文本的特定樣式,也就是個體文本所具有的特殊的表現形態。所謂依據“體式”確定閱讀教學內容,就是不僅要把握“這一類”課文的特征,還要深入領會“這一篇”課文的獨特之處。
《沁園春·長沙》是蘇教版必修1的起始篇目,采用的是用古典詞格寫新時代內容的 “舊瓶裝新酒”的形式。因為是新詩單元,有很多老師把《沁園春·長沙》用新詩和現代詩的方法進行講授,這就走進了誤區。因為《沁園春·長沙》是一首詞,既不是新詩也不是現代詩。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可以從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的單元提示語得到佐證。單元提示語有這樣一句話:“這里選錄毛澤東的一首詞,正好可以與新詩進行比照。”我的解讀是:相對古典詩歌而言,“新詩”是在用白話寫詩,毛澤東《沁園春·長沙》的編者意圖是“與新詩進行比照”,那它肯定不是新詩,否則,比較什么呢?總之,課標教材的單元提示可以讓我們得出這個結論:《沁園春·長沙》不是新詩,而是一首詞,教授這篇課文切忌把詞當成新詩或現代詩來教。弄清楚了課文的體式,就有了教學內容的初步確定。
李老師這一點把握得特別好,他站在整個單元的目標上開門見山引入了這篇課文。沒有辭藻華麗的導語,更沒有影音絢麗的渲染,而是從課本的編寫體例入手,讓學生對現階段學習任務和長遠的學習目標有了總體把握。李老師以“吟誦青春”為線索,貫穿了整個課堂活動,在實現本篇課文教學目標的同時落實了單元教學目標,真可謂德澤心田且潤物無聲。
詩歌教學首要切入點是誦讀,雖然學生可能還不能完全讀懂詩的意思,但是可以在誦讀中整體感知作者的情感。誦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揮想象思維,自由創設詩歌的整體意境。吟誦的重要性在《沁園春·長沙》中顯而易見,李老師執教的這節課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和吟誦,將學生一步步地引向作品深處。李老師對讀的理解:“吟是有節奏地讀出來,吟誦,就是我們不僅僅是有聲音地朗讀,還要有節奏地朗讀”,“不過背誦和吟誦還不是一回事,吟誦要求有節奏、有聲音地朗讀出來”。知識點的辨析,提綱挈領,簡明扼要,既起到了提醒作用,又為進入下一個環節做好了自然的過渡。
“語體”指語言運用的風格。詩歌語體屬于文藝語體,具有形象性、生動性,富有感染力的顯著特征。詩歌的情感,既要吻合作者的內心感受,又要打動讀者。因此,詞人在填詞時特別注重煉字,用韻律、意象等來增強詩歌語體的形象性與生動性。
《沁園春·長沙》一詞不僅精神境界崇高博大,語言風格也是雄奇壯麗。這直觀而富有張力的語言,蘊含著深刻的思想,表達了詞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整首詞的語言形象、精練、可感,能引起讀者豐富的想象。最具特色的是《沁園春·長沙》中所運用的動詞,靈活多變,生動準確。
詞中一個“看”字統領全文,引出下文寒秋之景。選取“萬山”“層林”“漫江”“百舸”“霜天”“鷹”“魚”等意象,從“遠眺”“近觀”“仰視”“俯瞰”四個角度描寫景物,有遠有近,動靜結合,色彩明麗,勾勒出一幅絢麗多彩的湘江秋色圖。接著一“悵”一“問”,由景入情,轉入到情感的抒發,表明了詞人偉大的抱負。在處理這些動詞時,如“看”引領出的“遍”“染”“爭”等字用得生動傳神,好在哪里?與一般的老師不同的是,李老師以一種簡單形象自然的方式解決了這個難點。李老師不是生硬地解剖深挖這些字,而是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邊吟誦,邊思考,邊表演,從字面到字在語境中再到學生的親身體驗,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悟,感受詞人煉字的效果。
《沁園春·長沙》節奏的劃分,運用兩字一停頓的規律。如“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節奏感強烈,讀起來鏗鏘有力,顯示出詞人灑脫、豪邁的英雄氣概。《沁園春·長沙》作為一首詞,李仁甫老師在這堂課中指導學生吟誦時,如果能給學生劃分節奏示范朗誦,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節奏音韻,朗讀效果會更好。
抒發情感、直視生命意義是詩歌最本質的目的和功能特征,抒情性更是抒情詩歌的本質特征。一草一木總關情,一切景語皆情語,詩詞中的自然景物是詩人抒發情感的載體。中國古典詩詞的藝術表現手法,講究情與景的交融,借助景物意象來抒發情感,創造詩詞的境界。
《沁園春·長沙》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整首詞洋溢著激揚進取、豁達向上的情緒,感受的是詞人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表達的是詞人勇當中流砥柱的決心和對革命前途的信心。因而,詞人選取了能傳達自身情感的意象。“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既是四周楓林如火的寫照,又寄寓著詞人火熱的革命情懷。紅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萬山紅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現,是對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表明了詞人經得起困難和考驗,對解放自由的向往與追求。此外的“獨立寒秋”“崢嶸歲月”“中流擊水”畫面都與詞人所表達的革命壯志一致。全詞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現出詞人對革命前途的樂觀心態和以天下為己任的壯志豪情。可謂以景襯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一般老師解讀下闋,常詳細引證詞人青少年時代在湖南的革命經歷,甚至找很多資料介紹詞的創作背景和毛澤東的生平,一首詞學下來浸染的全是革命的血淚史,老師告訴學生要像毛澤東一樣心懷天下,為革命奮斗終身。一堂語文課就這樣上成了政治課,失去了“語文味”。然而,李老師引導學生賞析詩的下闋,仍舊采用“吟誦”的手法,讓學生讀他們喜歡的詩句。下闋的情感與年輕的孩子們的內心不謀而合,不難看出詩中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熱情,對達官顯貴的蔑視——盡管讓學生們去讀,去“吟誦青春”,這既扣住了本專題的主題,也扣住了往年高考的作文,更扣住了作者以及讀者的情懷。下闋直白,但同樣豪邁,蘊藉的結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言有盡而意無窮。每一次的深情吟詠,闡述喜歡的理由,春水無痕地完成了對詩句的理解,而在李老師的點撥下又渾然一體。
回顧這節課,沒有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相關文體知識的介紹,甚至創作背景也只簡單處理。這樣的課堂,很少在學生看得懂的地方操心,利用更多時間的解決重難點,學生有充足的思考時間,教師可以安排多樣形式的教學環節,課堂還會有更多精彩美妙的生成。李老師確定了正確合宜的教學內容,學生入情入境,實為一堂有“語文味”的課。
[作者通聯:湖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