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霞
(吉林大安舍力小學)
對農村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認識和反思
◆張景霞
(吉林大安舍力小學)
目前農村教育仍是國民基礎教育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原因在于農村農戶的教育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農村教育是一種系統層次的社會現象,從當前農村教育存在的“離農”問題著手,深入了解農村教育中供需不平衡的現狀,同時滿足社會和教育個體的教育需求,才能實現農村社會和農村教育之間的供需平衡。實際上,在不同發展階段滿足農村教育的實際需求是實現農村教育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必經的過程。
農村教育 離農 供需平衡
教育作為社會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教育的存在與發展離不開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教育在社會各個發展階段都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存在的。農村教育是歷史的產物。農村教育的出現與農村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是密切相關的。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教育的內涵和意義也在發生著變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村教育始終是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存在的,以其自身的變化不斷適應社會需求促進社會進一步發展。
最早的農村教育要追溯到興起于20世紀20年代由晏陽初、陶行知及梁漱溟等人倡導的“鄉村教育”,“是在中國興起的一個從教育農民著手以改進鄉村生活和推進鄉村建設的社會運動。”(《教育實用辭典》)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時,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國家,我們理解的農村教育通常是源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農村地域的、針對農民大眾的、為農村培養人才,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育。直至改革開放30余年,根據2010年中國GDP數據顯示,“中國的GDP由1978年的3645億元增長到39.8萬億元(約合6.2萬億美元),三大產業結構由1978年28.2:47.9:23.9轉變為2010年的10.1:46.9:43.0”,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向工業結構轉變。2010年“新興經濟體農村轉型的新德里宣言”提出“農村不再是農業或糧食生產的同義語,而是包括許多小城鄉、中等城市,農村人口也不再僅指農民,而是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所有人群,至少包括農民子女、直接務農群體、從事非農商業活動的人群、全體服務人員等。”這一時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處把農村教育定義為“農村地區的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包括有文憑的全日制正規學習和短期非正規的成人掃盲學習以及技能培訓”。由此可見,現代的農村教育是一種開放的,是指為社會進步和農村現代化發展服務的教育,農村教育是與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全面系統的教育,體現的是一種大教育思想。
在理論意義層面上,從農村教育發展過程來看,農村教育至少經歷了三種變化:農村教育指向的范圍由在農村的教育擴大到具有國民教育意義的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對象由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擴大到生活在農村地區的所有人群;農村教育的價值取向由服務農村轉變為服務整個社會。農村教育發展的總趨勢是由封閉走向開放,適應了不同歷史時期社會發展的需要。不同于最初的農村教育,現代農村教育強調的是一種開放的教育理念。農村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適應社會發展過程中不斷變化著,在未來的社會,盡管農村教育宏觀政策環境會發生持續性變化,但是現代農村教育理念中倡導的“大教育”思想始終不會過時。
農村教育的理論目的在于實現傳統農村向現代農村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新型農村,進而全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但在農村教育的實踐過程中,農村教育目標定位發生偏差,農村教育內容具有明顯的應試化和城市中心傾向,農村教育逐漸偏離農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
具體表現在:農村學校的教育內容主要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與城市教育中普通文化知識的傳授無異,學生的勞動技能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目前農村學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為城市服務,學校不重視農民的需求,很多學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離農”教育。實際上,農戶子女并非是不重視和不需要教育,沒有機會進一步升學的農戶子女對職業技術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希望接受職業教育滿足自己謀生和發展的需要,但是當前職業教育的組織主體比較單一,無法滿足農戶對職業教育中的實用技術的多元化需求。如此情況下,若農村子女既不能在城市立足,也不能回到農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農戶子女就無法生存,農村教育在農戶那里就變得毫無用處。因此,一部分農村學生會選擇輟學,到城市靠出苦力謀生;而大部分農戶送孩子上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到城市工作,既為了謀生也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龔繼紅學者的一份關于“農戶對教育目標的期待”的調查顯示,“有56.1%的農戶送孩子上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升學,考大學,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總之,當前農村教育體系還不夠完整,不能充分滿足不同教育個體的實際教育需求,致使農戶不得不根據自身環境條件的限制對自身教育需求做出的相對理性的調整。而農村教育個體的教育選擇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農村教育變成了在農村辦的城市教育,由此定會造成農村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大量流失,加劇農村社會與教育發展的不平衡和矛盾。
農村教育微觀層面上教育個體的自我選擇現象呈現了當前農村教育在宏觀教育供給與農戶教育需求之間不平衡的現實矛盾,農村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不能停留在僅僅滿足農村社會需求的農村教育宏觀政策的層面,在農村教育實踐過程中,要試圖從宏觀的教育政策深入到農村農戶的實際教育需求,再根據農戶實際的需求對宏觀教育政策做出重新調整,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是促進農村教育持續性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調節過程。農村教育不斷向上發展的動力就在于農戶不斷變化著的實際的教育需求。
社會既是教育的供給者,也是教育的需求者。目前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尤其第二、第三產業比重的上升,對農村教育提出了培養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因此,農村教育發展要充分關注宏觀變化的社會需要,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才。當宏觀教育政策深入了解、考慮農村教育個體的教育需求并作出相應的調整時,給予農戶的選擇和幫助就會更多,農村教育個體做出的教育選擇就會相應地更符合社會對多元化人才的需求。也就是說,只有社會充分了解農村教育的實際需求,國家和社會才能為農村教育提供更多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財政幫助;農村教育只有時刻關注社會發展的需求,才能保證為社會發展輸入更多有用的人才。供求角色的持續性轉換,要求農村教育必須主動了解不斷變化的需求狀況,只有保證供求處于持續的動態平衡狀態,才能促進農村教育系統和整個社會系統之間形成良性健康的互動,從而實現農村教育良性健康地發展。
[1]龔繼紅.農村教育問題研究:基于供求行為的視角[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藍建.21世紀的農村概念及其有關教育問題——一種國際視野[A].2011年農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城鄉教育一體化與教育制度創新會議論文[C].2011-168.
[3]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當代國際農村教育發展的改革大趨勢[A].農村教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C],教育科學出版社,1993-225.
[4]張濟洲.“離農”“為農”:農村教育發展中的悖論[J].當代教育科學,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