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康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第三高級中學)
淺談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解決途徑
◆何永康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第三高級中學)
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嚴重影響著學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從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形成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應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途徑。
中學生 心理健康問題 應對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斗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近幾年,無論在電視上、報紙上還是網絡上都會看到有關中學生暴力事件以及殺人、自殺事件的報道,中學生中存在的心理問題觸目驚心,并且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數目也在逐年增加。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性強、畏懼、退縮、焦慮、抑郁等,種種外顯和內隱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突出。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中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著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和教育目標的實現。本文將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其產生的內在與外在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期望盡可能的減少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的負面影響。
(一)逆反心理
在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益增加,自我意識十分強烈,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愿讓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的過分強調自我,唯我獨尊,對于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提醒和幫助不愿意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經常用反抗的行為來表達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他們對新生事物特別敏感,好奇心強,喜歡追求與眾不同,探索新奇的問題,并以標新立異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聽“老生常談”,看問題容易片面偏激。另外,傳統教學過程中僅以為“授業”“解惑”方能讓學生有知識,于是一概的以一種固定模式去傳業,去解惑,惟此而已,對那些不“依章守規”而想脫離教者設計的模式,另辟思路的學生則視為“差生”“調皮生”。這極大地削弱了學生的開拓意識和創新意識,打消了他們展現自我的追求,斷送了他們發掘潛能的機會。的確,由于中學生閱歷淺,思想混亂,有些行為讓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為師者單以此為憑,不尊重學生,挖苦諷刺或懲罰,這樣就使學生很容易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破罐子破摔。
(二)羞怯心理
由于中學生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上,所以在人際交往方面缺乏經驗,從而顯得非常害羞,與別人交談總是面紅耳赤,結結巴巴,不敢正視別人的眼睛,不敢在各種場合發表自己的見解,因此常常為不能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苦惱。
(三)作弊心理
這種心理并不是一種心理疾病,但事實上這是中學生懶惰且虛榮的表現,加上學校的排名,家長惟分數評判好壞的標準,學生為了一時蒙混過關,逃避家長的指責和老師的批評,結果是平時荒廢了寶貴的學習時間,一旦考試就想方設法通過作弊來獲取高分,贏得榮譽。
(四)依賴心理
如今的中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人的眼中都是寶貝,從小就在多重關懷下成長,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在小學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外作業靠老師催,家庭作業有家長陪,生活上根本不需自己操心,到了中學大多數學生不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一切事情都要靠自己去處理。一方面,擁有了更多自由;另一方面,要擔負更多的責任,這個跨度比較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求也很高,這使得許多學生心理落差很大,于是,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總覺得自己能力不足,甘愿置身于從屬地位,遇事優柔寡斷,難事時常等待別人幫助;生活上總覺得很難適應,學習上總喜歡老師給予細心全面指導,習慣讓老師推著前行。遇到是非問題往往人云亦云,趕時髦,易產生從眾心理。在家里,一切聽父母擺布,自己毫無主張。生活感到很困難,學習感到很吃力,內心缺乏安全感,時常感到恐懼、焦慮、擔心,總希望身邊有人幫助和支持。
(五)封閉心理
現在的中學都以中考和高考為總目標,然而能升到高一級學校學習的同學只是一部分。加上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導致他們對求學的動力不足,于是學校的要求與個人的志向格格不入。有些學生,生活不拘小節,學習每況愈下,他們解決問題、思考問題主要采用自我消解法,認為自己已長成大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學習好的同學、老師和家長,不參加集體活動,不與學生交流,課堂不發言,課外不活動;遇事總是藏著掖著,獨自反復捉摸;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外部表現就是沉默寡言、悶悶不樂,從而擔憂、苦悶、消沉甚至不合群、學習的潛力無從發揮。
(六)自卑心理
(1)均勻設計法整定得到的參數組合比工程整定法更加理想,超調量、調節時間和誤差均有所降低,系統的控制性能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這種心理主要存在于困難家庭和單親家庭的學生。這類學生一般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差、伙食水平不高、穿著不如別人、消費不敢大手大腳、日用品檔次趕不上別人。單親家庭的孩子來自父母親的問候和關心不完整、不經常。他們總是擔心被別人瞧不起,生怕自己的不足和缺點暴露出來,凡事謹小慎微、時時提防別人的譏笑和嘲諷,缺乏自信和勇氣,總是保守、多疑。
(七)焦慮心理
在中學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心理壓力很大,他們經受不起挫折的打擊,特別在高中高手如林,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學生心情十分緊張,總擔心考試會失敗,失掉“尖子生”的地位,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中等生怕成為差生,差生怕教師拋棄,從而產生高焦慮,而一旦真的考試失敗,就立即灰心喪氣,情緒十分低落,“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現為焦慮、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對老師和同學的言行敏感、失眠、食欲不振、神經衰弱等癥狀。這種現象在高三十分突出。
(一)仔細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
觀察應該在學生沒有察覺的情況下進行,利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覺器官去感知學生的行為。在平常的教學過程、課外活動、學生交往中,甚至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都注意觀察學生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行為動作、興趣愛好、待人接物的表現。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還應該讓學生就某一件事寫出評論或看法,教師選題,讓學生把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寫出來,老師認真閱讀、分析捉摸,以此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然后采取適當的措施幫助學生調整好心理。
(二)深入學生進行傾心談話
教師要善于用談話的方式進行輔導,用轉移法增強其信心,讓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優勢方面,發揮優勢,正視不足,改掉拿自己的缺點與別人的長處比較的思維方式。談話有經驗的老師,經常通過與學生的促膝談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心理或思想問題。談話可以最親切、最直接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還可以察言觀色,隨機應變,發現或獲得學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談話過程實際上是交談者雙方之間的一種交往與認識過程,是溝通的主要方式,談話雙方的心理特征、態度、期望、動機、知覺、情緒和行為等對談話的效果有一定的影響。
中學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是來源于成績的不理想和與同學相處不好,老師要對學生的挫折心理給予正確的指導,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剛入學時不適應學習,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情緒,不思進取的表現十分突出。針對這種情況,就要用遠大的理想來激勵學生,并要及時的告誡學生有了遠大的理想是好事,但理想與現實有很遙遠的路途,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和汗水,經過恰當的教育和激勵,學生抗挫折能力增強了,克服了學習中的困難,學習積極性就大大提高,成績也將隨之提高。
(四)用愛心感化學生,促使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熱愛學生是形成教育藝術的基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愛撫情感的渴求是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的心理需要。以情育人,以生為友;學生才樂意接受。教師始終要做到以微笑贏得微笑,以信任換取自信,以耐心等待成功;老師只有把愛的情感投射到學生的心田,師生間才能產生心心相印的體驗,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五)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學校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開展學生喜愛的社團活動,盡量讓每一個學生根據興趣和愛好參與其中,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潛移默化的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展示自己的一技之長,分散和削弱消極情緒的縈繞,提升自己的性格,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從而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豁達的處事方法。
(六)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
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的屬性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首先,學校領導和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要給予高度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的教育工作系統,然后將心理教育分布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一個專門渠道和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絡,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渠道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還要構建一個學校家庭,社區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
為了使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收到實效,首先,學校、社會和家庭都要高度重視,并在機制、師資上落實到位,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其次,所有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發揮潛移默化的熏陶與教化作用,真正做到為人師表。這樣,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就一定能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1][美]菲利普·津巴多著.王壘,王蘇 譯.心理學與生活[M].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