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宇
(江西省鉛山縣虹橋中學)
談如何實現初中語文的高效閱讀
◆陳春宇
(江西省鉛山縣虹橋中學)
新課改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對如何實現閱讀教學高效化和學生閱讀能力提升進行思考。
初中語文 高效閱讀 閱讀能力
1.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傳播者,更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工具性決定語文教學要立足現實,扎根人文。新的課程理念變教師是課程的傳播者為課程的開發者,教師不僅要活用教材,還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語文教學過程中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多種思維碰撞會產生的智慧火花。根據與學生溝通所發現的實際情況,生成新的教學內容,這種動態生成的語文課程資源,體現了學生個體之間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直接經驗、生活閱歷等方面的差異,這種差異往往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2.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新課標修改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代替學生分析課文,而是設置一些開放情境的問題,提供一些線索,及時對閱讀活動進行點撥。
3.尊重個體體驗,鼓勵個性化閱讀
閱讀活動是以對話為基礎的。讀者與文本交互作用,讀者在與文本的對話交流中豐富著文本和自我。在交流過程中,讀者與文本實現了相互融合,這種融合就是一種獨到的體驗,展開關于閱讀體驗的交流和討論,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見解,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進行探究性與創造性閱讀。
首先,以情教學,培養學生閱讀情感。初中學生情感化學習程度突出,這不僅表現在對教師的情感上,更多的表現在課程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以符合學生心理情感的閱讀內容進行教學,同時,針對學生的閱讀學習進行情感性評價,如通過激勵、表揚言語進行評價,以眼神傳遞肯定情感等,以提升學生對閱讀教學的喜愛。
其次,提供興趣材料,引導學生閱讀。閱讀材料的興趣性以及與學生心理的需求性,是促使學生進行閱讀的直接材料支撐,這就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提供適應于初中學生心理階段的感性化的閱讀材料,使學生感到語文的趣味性、多才性。例如,在學習《春》時,教師通過春天景象的話語性描述,或是圖片材料的支持,讓學生感受到春之美,進而激發學生閱讀情懷,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多模教學,保持學生情趣。良好的課堂情境的創設,是多種教學模式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以高氛圍課堂情境渲染學生閱讀激情,是學生展開興趣化閱讀的最佳環境支撐。在閱讀教學中要以教學內容以及閱讀材料結構為基礎,進行閱讀教學模式的設置,以達到最優化教學結構的目的。
閱讀中的想象是指把感知文章所得到的表象加以改造并進行重新組合,再造出原形象或綜合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在教學情境具體的課文時,教師可啟發學生進行再造想象,讓情境畫面在誦讀、交談中時刻浮現在學生的眼前,這樣可以促進學生快速理解課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學有著豐富內涵的課文時,教師要創設合適情境,引導學生有依據地進行創造性想象,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教學一些情節比較曲折的小說或者寓言、童話類故事時,可以根據故事的某些不確定處或空白處,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去推測可能產生的情節和新結局,故事的續寫或改寫過程便成為學生思維想象的過程。例如,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可以讓學生想象“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表現出來的秋色蒼涼、人在旅途的孤寂與落寞,可以想象作者漂泊在外,思念家鄉與親人的感情。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找到文章的“空白”,引導學生運用想象的方法,將文章與學生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聯系起來,使學生的想象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從而使學生得到的體驗更為深刻。
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叫學生閱讀。但是老師只是要求學生去閱讀而沒有掌握學生閱讀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學生閱讀了什么內容,那么老師所有的培養學生閱讀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風箏斷了線、馬失去了韁繩。特別是課外閱讀,因為在課外進行,更無法知曉。這時我們要掌握學生閱讀的成效,怎么辦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新課改下,閱讀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以基本出發點,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實現學生的閱讀學習主體地位,通過情趣化的材料支持、感情化的閱讀方式、探究性的閱讀體驗、創新性的閱讀思想、審美性的閱讀情感等展開閱讀教學,以實現學生的閱讀思維空間開拓,提升閱讀質量。
[1]吳丹.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目標及實施策略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