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彬
(河北樂亭縣胡家坨鎮胡家坨中心小學)
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張洪彬
(河北樂亭縣胡家坨鎮胡家坨中心小學)
為適應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突出一代新人的思想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應把激發學生興趣、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放在首位,使學生熱愛數學,把學習熱情融入數學中。
小學數學 創新能力 創新思維
問題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項教學方法,當然針對小學生,應該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激起學生學習的需要。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教師要利用語言、設備、環境、活動等各種手段,制造一種符合需要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善于將課題轉化為學生認知中的矛盾、內在的需要,還要不斷設疑、激疑,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欲望。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關鍵是讓學生從情境中激發求知欲,從情境中產生問題。我經常采用的方法有:以舊引新,溝通引趣;提示矛盾,設疑生趣;故事開場,引發興趣;制造懸念,激發興趣等。
在教學中,我嘗試利用學校多媒體以動畫效果來創設問題情境。例如,教學《圓的面積》的導入部分,先設計一個動畫,利用動畫復習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推導方法“數方格法”、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推導方法“割補法”、三角形面積推導方法“拼合法”,從而提出問題:求圓的面積應用哪一種方法呢?學生情緒高漲,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有的說用“數方格法”,有的說用“拼合法”,有的說用“割補法”,但學生通過繼續觀察動畫卻發現這三種方法都不能準確得出圓面積的大小。通過討論,有的學生提出能不能把圓切開再拼,這樣做能行嗎?由此產生新的問題。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畫演示,驗證了只有“切拼法”才能得出圓面積極大小的設想,使學生對圓面積公式推導的過程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只有努力創設情境,摒棄傳統的“師道尊嚴”,做到教學民主,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教與學氛圍,才能打開學生的“問題閘門”,進而激活學生的思維。
現代教學論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心理發展存在兩個相互作用的過程,一方面,是感覺——知覺——思維、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過程;另一方面,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后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而以往的教學只注重前者,忽視了后者。首先,教師要樹立正確的育人觀。創造能力的培養是教師的一個主體性行為,沒有正確的育人觀,教師就不可能在教學中貫徹以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為本的思想,更談不上去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所以,教師應時刻保持一個樂觀開朗的心態,積極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努力創造;教師應對學生的一些違反常規的思維持寬容的態度,以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其次,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心理學告訴我們,處于壓力下的思維往往帶強迫性,很難具有創新性。由于角色的特殊性,學生對教師存有一種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師不注意主動引導,學生就很難放松,進而影響教學效果。為此,教師要善于融洽師生關系,調適學生心理,努力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屈c燃學生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能促進學生去探索、去創新。心理學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維的不斷深入。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多方面思維尋求正確結論,引導學生對信息自主的加工,我們教師不但應善于設疑答疑,更應善于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激發學生主動創新的精神,這是提高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手段。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時,我創設了分桃子的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把6、7、8、9、10、11個桃平均分給兩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學生在操作后產生了疑問:有時正好分完,有時還有多余?這時,我適時地加以總結:“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況,我們可以用有余數的除法來表示。”有余數除法的性質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得到了充分揭示,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這一理念,就是要求我們教學要為學生營造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空間?,F代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思維始于動作,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取感性知識,為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提供支柱,從而幫助他們理解新知。動手操作,使學生身體力行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能從多方面、多角度地觀察事物。所以,在教學中,根據兒童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依據教材內容盡量創造學生動手的機會。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創新意識就會進一步增強。
[1]朱榮爐.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研究[J].學周刊, 2016,(35).
[2]馮爽.談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走入生活[J].中國校外教育,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