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
(河北省樂亭縣馬頭營鎮王莊子小學)
談如何開展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
◆張 麗
(河北省樂亭縣馬頭營鎮王莊子小學)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社會轉型期,在物質生活變得日益富裕的同時,新的道德問題也隨之而來。青少年的道德失范、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已引起了整個社會的關注。面對這些問題,傳統的道德教育已顯得力不從心。在這種形勢下,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成為我國小學實施道德教育的新陣地,擔負起了學生健康成長及道德教育和社會適應性教育的重任。
小學品德與社會 道德失范 道德教育
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增強他們在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就可以讓學生模擬百貨商店的情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一演一評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便得到了提高。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道德認知沖突或抓住學生認知沖突,讓學生采用辯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他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辯論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能力。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學生得到啟發,明白了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
現代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大部分家長是只重視智力的開發,忽略了對其他方面的要求,這就造成了部分學生不關注周圍的人和事,對他人的勞動無感激之情,覺得一切都是自然的、應該的,逐步養成了惟我獨尊、我行我素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傾向。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人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
以學為用,課后的生活實踐,是讓學生學以致用的最佳機會。而品德與社會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讓學生參與社會,適應社會,了解社會,將來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一些餐館訪問,社會調查,等等,到現實的生活中去獲得與品德和社會有關的知識,提高學生的社會道德素質和社會觀察、實踐能力。實踐出真知,學生把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品德與社會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不僅可以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有利于自己知識的拓展和飛躍。
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需要愛,教學情為先。我們的教學設計應讓教材與兒童的真實生活之間建立起一種“互相進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此,在課堂上的回歸生活,使學生能在情緒上受到感染,情感上產生共鳴,從而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發了學生的體驗。
換位體驗是客觀事物作用于人而引起共鳴的一種情感體驗。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知識,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
總之,要想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就必須要課前精心準備,讓每一堂課都精彩充實;課上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教學藝術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們能夠積極主動地學起來;課后要組織學生進行實踐,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真正地做到學以致用。只有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性、趣味性、知識性、實踐性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才能培養出社會主義的合格公民。
[1]葛飛.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研究[D].聊城大學,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