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新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南星瀆幼兒園)
讓幼兒成為保護環境的小主人
——“六大解放”思想對幼兒園環保教育的啟示
◆金梅新
(江蘇省昆山高新區南星瀆幼兒園)
立足幼兒園“環保與我同行,綠色伴我成長”的辦園特色,借鑒了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闡明了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放飛孩子,把權力還給孩子,讓他們敢想、敢做、敢創造,讓他們成為保護環境的主人,全面推進幼兒園的環保教育。
“六大解放”思想 幼兒園 環保教育 啟示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人的環境意識對于保護環境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綱要》中指出: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幫助幼兒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從身邊的小事入手,培養初步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環保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基本內容,其教育實施的時間必須定位在當下,而且須從娃娃抓起。
面對當前幼兒園環境教育所存在的問題,要搞好幼兒園環境教育,進行環境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顯得非常迫切了的。于是,我們把“環保與我同行,綠色伴我成長”作為辦園特色,立足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教育思想,以本園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為依據,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環境資源和條件,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眼睛、嘴巴、空間、時間,開展“環保”特色教育,放飛孩子,把權力還給孩子,讓他們敢想、敢做、敢創造,讓他們成為保護環境的主人,全面推進幼兒園的環保教育。
陶行知先生認為: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多數人的創造力。他主張凡是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能夠想的,應當讓他們自己去想。
我們知道孩子們的腦子里充滿著各種奇思妙想,要解放孩子的頭腦,教師要為孩子創建寬松、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教學氛圍。如:在《我們的母親河》環保主題活動中,我們為大、中、小年齡段孩子的不同的材料——大班4K的畫紙和筆、中班16K的畫紙和筆、小班彩泥若干。孩子對客觀世界帶著兒童色彩,頭腦中對于人和事都會用他們獨特的兒童色彩來反映,而這些經驗都需要老師運用恰當的提問來引是出,因此,我們向孩子拋出了問題“如何來保護母親河的水資源?如何來爭當小小環保衛士?”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運用對“保護母親河”的理解,運用他們的小手來進行獨有的想象與暢游。大班孩子在4K紙上大膽構圖、作畫,畫上了一幅幅“地球媽媽我愛你”“種下一棵樹”的圖畫;中班孩子則在16K的畫紙上,畫上了一個個節水、保護水資源的標志;小班寶寶則是用彩泥捏上一棵棵小樹,因為他們知道,在母親河邊上種上樹苗,是可以保護好水資源的道理。老師“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孩子們通過自己的想象獲得的知識比老師直接告訴答案印象更深刻。
解放孩子的頭腦,鼓勵每個孩子奔向創作想象的海洋,只要讓孩子們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想象,用心去描繪,不用和大師去比較,孩子們個個都是小畫家。
陶行知先生曾說:“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輸知識,而是將開發文化寶庫的鑰匙,盡我們知道的交給學生。”觀察是幼兒發現奧秘的“眼睛”,是幼兒進行的創造的原點,是智力活動的基礎。因此,我們在進行環保教育的時候,也積極為幼兒創設多觀察、多發現的機會,擦亮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對如何保護環境感興趣。
我們在幼兒園里,經常帶孩子到室外去觀察,讓他們多角度地去發現:社區居民們晾曬衣服,把繩子系在樹枝上,樹枝丫丫都“疼”了;有人在草坪中亂踩,小草寶寶都直不起腰來了;還有人們隨地吐痰的行為,也被他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帶著這些問題,我們開展了“環保宣傳大行動”活動,孩子們人人動手,繪制如何保護樹苗、保護小草、愛護水資源、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的宣傳小旗,走進社區,給社區里的人們講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及方法,從小事做起,一起盡己所能把環保理念傳輸到社區。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小孩有問題要允許他們問,因為從問題的解答中增進知識的積累。因此,教師應當給孩子充分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讓孩子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孩子說,環保教育的落實也是如此。
每每和孩子們一起散步時,就會聽到從他們的嘴巴中迸發出一個個充滿好奇的提問,“老師,風太大了,樹站不穩,怎么辦呀?”“小鳥沒有家,沒有朋友嗎?”“樹葉上有蟲子咬的疤痕,樹葉會疼嗎?”等等,孩子們看不夠、問不停。隨后,讓孩子們帶著一系列的問題,進行討論、查閱資料,去自己尋找答案,知道了小樹苗要給它按個支架,幫助它站站直;小鳥沒有家,就給它做個鳥窩,它的朋友也就會來做客了,于是也生成了“制作鳥窩”的操作活動,讓它們在幼兒園里安家等等。孩子們邊觀察、邊探索,不僅發展了他們的觀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同時也萌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興趣,這樣才有利于幼兒園環保教育的落實與實施。
陶行知先生說:“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他主張放手讓幼兒去“做”去“想”,“做”了就與事物發生直接接觸,“想”了就獲得了直接經驗。
《綱要》中提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于是,我們結合環保主題《節能小天使》,抓住陶老先生一“做”和一“想”的原則,開展了廢舊材料再利用活動。師生共同收集各種紙袋、紙盤、一次性杯子等,讓幼兒手腦并用,將它們變成漂亮的裙子、T恤、大獅子……孩子們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不僅體驗到了變廢為寶的樂趣,而且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此同時,我園每個班都創設了一個“環保體驗區”,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隨時都可以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得以成真的平臺,孩子們樂在其中。
陶先生主張“把籠里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他能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于是,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把他們帶進大自然,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讓孩子認識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以此萌發環保意識。
我們在幼兒園開辟了“生態園”,有種植園、飼養區,讓孩子們參與其管理,并在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中了解自然界,從而激起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興趣和探索欲望,熏陶他們“人和大自然和諧相處之情。”比如,帶領孩子們一起觀察種植園中的農作物,并幫每一種農作物都做了一張身份卡,讓孩子們觀察植物的變化,孩子們一起種植、一起收獲、一起品嘗,體驗勞動的快樂,并了解到植物與環境與人類的關系。與此同時,通過文藝作品使幼兒了解更多關于大自然的事情,如童話故事《山坡哪兒去了》對幼兒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孩子們知道環境保護要從身邊做起,知道人類把樹都砍光了,就沒有樹和小草保護泥土,小熊就沒有了自己的家了,從而懂得大自然的環境要大家一起保護。這樣的故事給幼兒很大的啟迪,有利于孩子們把對環保的認識轉化為自身的行為。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般學校把兒童全部時間占據,使兒童失去學習人生的機會,養成了無意創造的傾向。到成人時,即有時間,也不知道怎樣下手去發揮他的創造力了。”因此,我們在進行環保教育時,需為幼兒爭取時間的解放,讓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事情,使他們沒有被束縛感,讓孩子們樂于學環保,做環保。
我們在幼兒園每個班中設立一個“環保體驗區”,活動時間的安排上是全開放的,孩子們在幼兒園自主支配時間過程中,都可自由進出這一區域,讓他們在“體驗區”主動學習、主動探索,把收集的廢舊材料“變廢為寶”,做高興做的事情,玩喜歡玩的游戲,孩子們成為支配時間的主人,零距離關心環保,實實在在參與環保。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對今天的幼兒教育有著啟示作用,對我園開展的環保教育同樣起著指導作用。而這個“解放”在環保教育中不能現成拿來,它需要我們依據幼兒的特點,做好分析、整合、引導與實踐,探索解放的現實意義與途徑,這樣才能在環保教育中使其發揮最大的功效。
[1]朱秋勤.環保教育與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科學大眾,2008,(08).
[2]李紅霞.環保教育必須從孩子抓起[J].環境教育,2011,(08).
[3]田素娥.當前幼兒園環保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