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甜明
吟誦教學
——古詩詞教學新方法
管甜明
雖然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有所突破,而且也收錄了很多創新性作品,但其自身的問題依然存在,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吟誦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其在高中語文尤其是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好的應用效果。古詩詞吟誦,應當始終貫穿于整個古詩詞教學全過程之中,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書聲悠揚,古詩詞吟誦之聲不絕。吟誦與朗讀、背誦存在較大差異,應比朗誦有腔調、有急緩、有抑揚。本文將對古詩詞教學中的吟誦教學方法進行分析,并談一下個人的觀點和認識,僅供參考。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般而言,古典詩詞中的情感涵詠,或表游子之苦、或寄秋士之悲、或抒仁人之憂、或發志士之憤。此外,既蘇軾“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溫情;也有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友情;既有愛情,也有愛國之情。凡此種種,深沉真摯,給學生一種強烈的震撼,對于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覷。以《鵲橋仙》(秦觀)為例,上片三句描繪的是牛郎、織女長相思、離別恨,七夕之夜方可銀河會;這表現出二人的心情,非常的低沉;緊接著兩句是轉折。細細吟誦,可以體會到詞人認為每年一次相會意思重大,甚至勝過普通夫婦相會無數次;下片三句來了一個大轉彎,寫二人短暫而又甜蜜的相會,很快就要結束,一時陷入痛苦之中;最后兩句,二人心緒振起,并且互勉。這雖然是一首小詞,但是其中所包含或者表達的情感波瀾起伏。吟誦之,聲音從低到高,然后降低后再升高,“以聲傳情”,妙不可言。
古詩詞之意境,實際上是心與物的統一,將人的主觀感情、情趣和自然景物交融在一起。正所謂有境界,高格自成。古詩詞的意境之美,是創作者的最大追求。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重視對學生的引導,讓他們領悟詩詞的意境之美。古詩詞意境,可謂異彩紛呈,既有典雅含蓄,又有凄清蕭索;既有沖淡平和,又有清明秀麗;我們可以體會到“黃河遠山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之勁健與雄渾,也可以感受到“天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悲慨與蒼涼。
對于上述古詩詞而言,吟誦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法,古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在有聲語言中感受意境之美。學生進入古詩詞意境,需先理解其內容,然后反復的進行吟誦;吟誦過程中,聲音應當根據作品意境,抑揚頓挫、疾徐變化、婉轉曲折,這樣才能獲得美的享受。比如,蘇教版《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上片兩句交錯落筆,通過托出長江、人物,豪情壯懷不勝言表;學生在吟誦過程中,發調應當自宜高亢?!肮蕢尽眱删?,主要是交代此地為三國古戰場,吟誦時應當稍降音調;“亂石”三句,采用健筆描繪出一種逸氣滿懷而又驚心動魄的壯麗之境。對此,學生在吟誦過程中,應當大聲激昂,然后才能高唱入云。對于歇拍兩句而言,主要是贊嘆山河美麗壯觀、英雄輩出;學生在吟誦過程在,稍降音調,而且要保證語氣的舒徐。在下片開頭,從周瑜勃勃英姿的敘寫,轉到其指揮的赤壁之戰氣概、輝煌戰績的描述;吟誦時,前三句音調應當稍低一些,而后兩句則應當激越高亢,這樣可以壯大聲勢。
古詩詞是文化藝術瑰寶,其多因詩人的壯志未酬和不幸遭遇而產生,在吟誦過程中,應當結合歷史背景,進行有感情閱讀,這樣才能體會到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領悟詩詞所營造的意境,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熱情和積極性。比如,李密曾經給司馬炎上書,即《陳情表》,其歷史背景為李密原是蜀漢臣子,后因司馬昭滅掉蜀國而淪為亡國奴。為求國之安穩,籠絡了一幫舊臣。為保名節,就以晉朝政策作為寫作原由,并以《陳情表》作為推詞,不僅可以為祖母盡孝,而且還可為蜀漢之國盡忠。在吟誦中,應當注意時代背景的理解和認識,充分結合社會背景,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和鼓勵他們吟誦古詩詞。采用該種方法,可以使他們深入了解歷史,激發其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得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得以有效的改變。
吟誦古詩詞時,可以適當搭配歌曲。古詩詞與我們生活的年代相距久遠,學生們死記硬背難見成效。然而,對于學生而言,歌詞顯然更加的上口,歌詞的應用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滾滾東逝水》,即通過三國演義詩詞提取并升華而成。“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學生可以通過古詩詞的應用,更深刻地了解和把握古詩詞的內涵。再如,《獨上西樓》是南唐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中的詩詞,采用歌曲的形式進行吟誦,對于提高學生的古詩詞鑒賞能力,作用非常的顯著。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學生學習古詩詞。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實踐中,老師應當采用古詩詞,搭配歌曲的方法,開啟學生的思維,加深理解,從而起到古詩詞學習的事半功倍之效果。
吟誦古詩詞,是學習和再創藝術的有效途徑與方法,這對于學生形象思維、邏輯思維的鍛煉大有裨益。在高中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應當提高吟誦技能,養成良好的習慣,這既是語文教、學所需,又是終身學習能力養成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揚州中學教育集團樹人學校九龍湖校區(揚州經濟開發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