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凱 張 蓉
(遼寧何氏醫學院)
民辦醫學院校新生心理素質教育改革的研究綜述
◆許 凱 張 蓉
(遼寧何氏醫學院)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心理素質教育已然成為醫學院校新生綜合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針對民辦醫學院校心理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從而達到培養醫學新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
醫學院校 心理素質 教育改革
心理素質教育是培養醫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今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激烈的社會競爭和科技的迅速發展,給當代大學生的學業和就業帶來了雙重壓力,尤其是對于民辦醫學院校新生們,他們不僅面臨著生活學習環境、社會角色的巨大變化,還要面臨著比其他專業更為嚴苛的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和臨床技能的訓練,培養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筆者針對民辦醫學院校心理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以遼寧何氏醫學院為例,提出心理素質教育體系改革措施,從而達到培養醫學新生良好心理素質的目的。
1.對醫學院校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未來多是從事高壓力、高風險工作的醫療人員,大多數醫學院校將注意力只集中在了醫學生的臨床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上,更要注重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另外,一些醫學院校存在心理素質教育專項經費投入不足,素質教育的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2.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設置單一化
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教思政廳[2011]1號)的規定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已在高校普及,但大部分高校還只局限在這一門課程。有的高校將《普通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心理學專業理論課程作為全校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課程,而并沒有根據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素質教育課程的培養目標,有針對性設置適合全校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課程,且課程體系未能覆蓋全校學生。
3.師資隊伍較薄弱,專業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
大多數學校存在著心理健康專職教師少,兼職教師是非心理專業背景,缺乏基礎心理知識和心理咨詢與輔導經驗,且兼職教師不穩定等問題。專兼職教師均需要不斷的提高專業修養、業務水平,以確保心理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有效的開展。
為提高醫學院校新生的心理素質,培養醫學生綜合的專業素養,增強醫學生的創新能力、人際溝通能力、情緒管理和組織領導能力,遼寧何氏醫學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對新學心理素質教育體系進行了改革。
1.學院領導重視醫學新生心理素質教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設立素質教育經費,規范素質教育管理工作;采用“外引內培”的方式,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鼓勵專兼職教師參加培訓學習,組織開展教學觀摩與案例督導學習,以提升專兼職教師的業務水平。
2.根據醫學院校學生特點和教學目標,設置系統、全面的心理素質教育系列課程
研究表明,醫學院校大學生的心理素質顯著低于全國大學生常模,由于醫學課程的特殊性,課業負擔較其他專業重,再加之未來所從事的職業等因素,醫學生的心理動力素質較強,有較強的責任心和榮譽感,但在學習熱情、人際適應、自信心和競爭能力方面較弱。[1、3]針對醫學生的心理特點,在原有《大學生心理健康》通識必修課程的基礎上,分在不同年級開設心理素質類博雅選修課程。在大一,針對學生增強人際溝通能力、同理心,培養團隊合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品質,開設《團體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現代禮儀與人際交往》《積極心理學》;在大二,開設《壓力與情緒調節》《親子教育與家庭文化》;在大三,為建立醫學生的科學思維,培養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開設了《進化心理學》《思維與決策》等課程。
3.完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開展新生心理素質測評工作,建立新生心理素質檔案,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工作的預見性。對全校輔導員和班級心理委員定期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開設操作簡單的心理輔導實用技能課程,如《繪畫心理—涂鴉日記》《團體沙盤游戲》,幫助學生解疑釋惑,消除心理困擾。通過開展個體和團體心理輔導、電話咨詢等方式,為學生們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輔導與服務,幫助學生調節心理壓力、解決心理問題。
4.加強健康心理的校園文化建設,為大學新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作為一所醫學院校,遼寧何氏醫學院的新生素質教育是以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態、積極的心理品質為重要目標。學年的兩個學期,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各不相同。學年第一個學期,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是關注生活、熱愛校園,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激發學生的潛力、創新能力和創造力。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定期開展“心理體驗營”活動,設置了“‘何氏映像’心理創意畫制作大賽”、心理健康教育講座、心理素質拓展訓練。學年第二個學期,心理素質教育的目標是增強學生對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人際溝通和情緒控制能力。開展的“525大學生心理健康節”系列活動已成為最受學生關注的大型活動之一,心理健康節期間設有“心理健康知識大賽”、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心理電影巡展和“心理劇大賽”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學生們不僅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還增強了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在活動中培養醫學生的同理心,學會理解和包容他人,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1]許凱,翟德春.獨立學院新生心理適應能力干預效果評價[J].中國公共衛生,2012,3(28).
[2]邊杰,陳京輝.當代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08,(08):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