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花
(山東省棗莊市第六中學)
也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于光花
(山東省棗莊市第六中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原本“枯燥”的課本也能讀出好滋味。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唯有動手才能真正體味樂趣、品味快樂。學校、老師、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去發現自己的興趣,引導孩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促使孩子去升華自己的興趣。從興趣出發,提升境界,實現理想,助力“中國夢”。
興趣 快樂 孩子
前幾天,筆者在《翰林教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是談個人的學習成長經歷的,很有啟發,淺談拙見與諸君分享。
文章作者在文章中自曝家底,說自己在中小學時代,應該算是一個“壞學生”,不愛做老師發下來的一張又一張的試卷,唯一能讓他激動起來的東西,就是馬達。他當初迷上了一部日本動畫片《四驅兄弟》,于是,一發不可收拾地迷上了四驅車。也正是因為這部動畫片,賽車、機械、電子、工程思維、理科思維等各種學科知識開始慢慢地“植入”到他的腦中。
接著他說道,他瘋狂迷戀四驅車改裝時,正是他上中學開始接觸物理的時候。別人眼中奧澀難懂的物理教材,在他這兒就是一本“修煉秘籍”,剛發到手,他就迫不及待地翻看哪個部分對他的賽車有幫助,連小字部分都不放過:什么是摩擦力,如何通過軸承來減少摩擦力;在課后他還主動與老師探討什么樣的形狀可以降低空氣阻力;使用什么金屬可以提高導電能力;速度與齒輪的比例關系等問題。在學校、在老師那里他如饑似渴地汲取了他所需要的理論知識,但是他知道這還遠遠不夠,他要在小伙伴中“出人頭地”,要在市區比賽中取得佳績還需要“其他的東西”——真正“動起手來”還是不行。
于是,我們看到了:“當年我常跑去學校附近的電機小作坊看工人們工作,有時趁他們休息就能聊上幾句話,就機械技能取取經。有些師傅覺得我好學,就手把手教我如何纏馬達。但真正讓我覺得有挑戰或者說過癮的是,是回家后我自己試著給馬達纏線,雖然有的時候一纏纏一天,但現在回想起來,是非常值得的。”
在文章的后半部作者總結自己:如果僅僅是為了學好物理和數學知識而學習,我想我永遠都可能是個“差生”,但因為有組裝馬達這樣一個“課題”擺在當年我的面前,所以我才有著深厚的興趣。
作者還說:“當年我組裝賽車能夠代表學校去參加市里的比賽,這促進原本我這個老師眼中并不優秀的學生,開始更積極地去思考各種物理現象,后來成績開始上升。”中學畢業的時候,正是因為他在“馬達”上的興趣和能力,使得他有“自信”和“實力”去申請國外留學,并成功地申請到了世界知名學府——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從這位作者的學習成長經歷我們不難得出以下的結論:
1.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原本“枯燥”的課本也能讀出好滋味。
2.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唯有動手才能真正體味樂趣、品味快樂。
那么,問題來了。學校、老師、家長究竟應該怎樣做呢?如何引導自己的學生(孩子)呢?
第一,幫助孩子去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有一些孩子可能很小就對一些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只要是積極向上的,老師(家長)就要肯定、支持和引導;有一些孩子可能不能明顯地看出來對什么東西異常感興趣,老師,特別是家長就需要積極發現和培養了。愛好是可以培養的。孩子,特別是小孩子一旦對某些事情產生了興趣,也便有了探秘的動力,積極性、主動性自是不必多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
為了幫助孩子發現和培養興趣,我們也可以借鑒歐美的一些做法。譬如,老師(家長)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想方設法要讓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不是時時、事事以既有的規則和大人的觀念去要求孩子,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去贊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本真的創作和嘗試。這時候,大人要做一個旁觀者和保護者,而不是一個仲裁者和衛道者。
第二,引導孩子去實現自己的興趣。古人說得好:“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孩子對某些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不一定能找到正確的方式方法去實現自己的興趣,這時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憑借自己的知識和閱歷,幫助和引導孩子尋找較佳的方式方法去探索其中的奧秘,“請君入甕”。上文作者所提到的向老師(課本)學習理論知識、向作坊師傅學習纏馬達技術,便是實現個人興趣的最佳方法。
第三,促使孩子去升華自己的興趣。老師(家長)要告訴我們的孩子:成就大事業,既要“腳踏實地”,又要“仰望星空”;既要有踏實肯干的務實態度,又要有壯志凌云的豪情壯志。促使孩子如何從興趣出發,升華自己的興趣,提升自己的境界,這是每個老師(家長)應有的責任,也是實現“中國夢”的希望之所在。有所建樹者無不如此。愛迪生、牛頓、法布爾等大家,哪一個不是基于興趣,胸懷大志,鍥而不舍,孜孜以求,成就一番事業的呢。上文作者不也是說“這促進原本我這個老師眼中并不優秀的學生,開始更積極地去思考各種物理現象,后來成績開始上升”;再后來成功升入世界知名學府,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