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鸞
(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北辰綠色家園校區)
小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結合
◆張 鸞
(中國音樂學院附屬北京實驗學校北辰綠色家園校區)
美育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教師在教育中應該將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理念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培養時代人才、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必不可少;既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初步的審美能力,又能很好地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以此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語文素質。
小學語文 美育 審美教育
美育,即審美教育,也叫美感教育、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從新課程標準中發現,審美教育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和知識技能教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隨著教育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教育工作者已越來越意識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新課程改革下,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有必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其獨具的性質、功能、內容,使其在教學過程中實施審美教育,具有特殊的價值。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讓學生在學習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完善自我,在心理、思想等方面得到升華,從而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美育”一詞是德國劇作家、美術家、歷史學家席勒在其美學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確提出并開始使用的。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我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把“樂”列為“六藝”之一。可見,在全日制義務教育中,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必要的。在進行知識文化教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可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健康的審美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是必要的。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的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并在此基礎上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愛美的情趣。”而小學的美育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使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
1.讓小學生感受美。教師要有意識的把審美對象呈現在學說面前,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有意注意,經過一定時間的細思默想,消化理解,把整個過程分化成個別感覺再組合為一個完整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由此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如《趵突泉》《海上日出》等,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賞心悅目、令人陶醉的自然美;《朝法白帝城》展示了三峽美景,洋溢著詩人遇赦東歸使輕松、喜悅的心情。
2.讓小學生欣賞美。小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是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對美的事物的領悟和評價的能力。利用課文插圖欣賞美,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插圖由于顏色鮮艷,形象生動,使學生強烈的情緒感染,達到顯著的審美效果。如《頤和園》《清明上河圖》表現的則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的藝術美。恰當地運用圖片、投影、課件等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欣賞美,把教材內容轉化為視覺形象,使學生覺得生動、真實,如身臨其境。
3.讓小學生創造美。創造美,是讓小學生按照“語言文字的規律”再現美的事物的能力。它是在感知美、欣賞美的基礎上進一步地完善和發展。在教學中, 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如《窮人》,可讓學生續寫結尾,這既是課文內容的延伸,又使漁夫和桑娜勤勞善良的品質得以再次體現;《火燒云》,可讓學生根據平時的觀察發揮想象,仿寫課文,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表達美、創造美的才能,而且也使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特點, 結合課文的學習, 誘導他們開展一些行之有效的創造美的活動。比如,表演, 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再創造; 進行寫作練習, 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 可采用續寫式、仿寫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進行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訓練。
4.走向社會,發現“美”的生活。俗話說:“實踐出真知。”語文課開展一些內容豐富、情趣盎然的語文實踐活動,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觀察四季的變化,傾聽小草的訴說,觸摸大地的脈搏;引導學生走入藝術的殿堂;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佳作,體驗其中的情感,感悟作品的底蘊;讓學生走向社會,去發現社會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通過認真地觀察,專注地傾聽,深入地探究,仔細地體味,讓學生在美的環境里詩意的棲居。
1.解讀文本,創造情境,引導學生審美體驗。大多數的課文都飽蘸著濃郁的感情色彩,將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內化于學生的心靈,才能使學生沉潛到作品的深處,對文學的意境進行整體的感受和玩味,從而最終獲得對作品深層的美學蘊涵的把握。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一起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共同體驗、領悟、聯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在美的文字里詩意的棲居,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門豹》著篇文章,就有強烈地對比特點。
2.根據語言,品味“美點”。品味重點詞句,讓學生領悟語言美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教材中的課文在學生面前展現了多姿多彩的美:精妙的語言美,形象的圖畫美,和諧的意境美,高尚的情感美……對文章的語言文字理解得正確、透徹,其中的美感也就能體會出來。如《春》以細膩委婉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詩意的春景圖畫,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濃濃的喜悅,當教師講析到這段文字時,一幅光彩相間,色彩分明,充滿生機的春天的景象顯現在學生的腦海之中。語言的美使他們感覺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躍的想象,這正是美的語言產生的奇妙效果。
3.展開想象,創造“美”。“創造”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后,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從而塑造出新的形象。教師應引導學生用心“創造”,帶領學生走出文本,進而認識社會、感悟人生。如《巨人的花園》一課,啟發學生想像:在巨人拆掉禁止入內的牌子歡迎孩子們去花園里玩耍時,巨人的花園里你會看見什么?聽見什么?聞到什么?學生紛紛說:我看到了桃花、梨花都開了,小鳥唧唧喳喳地叫著,微風帶來空氣中陣陣花香,孩子們在碧綠的青草地上奔跑,巨人笑呵呵地看著他們……合理的想像升華了美,表達了兒童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審美教育這一課題,生動而充分地展現課文的思想意境美、藝術形象美、語言結構美……從而使學生心理上產生愉悅,精神上得到滿足,情感上產生共鳴,理智上得到啟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注重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鍛煉和培養,能喚起學生的美的向往和追求,不知不覺地在美的享受中獲取知識、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升華人格。
[1]葛美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審美培養[J].語文學刊,2013,(04).
[2]賈利娟.審美教育與語文教學[J].文學教育,2010,(04).
[3]王開兵.閱讀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現[J].新課程學習,2010,(10).
[4]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林仁梅.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策略[N].教育導報.
[6]方智范.小學語文教師的文學素養.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