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產權保護是市場經濟的基石
林采宜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在資本收益率難以迅速提升的情況下,降低市場對實業投資風險的預期,無疑是留住民間資本并吸引其投向實業的重要政策措施
10月,民間投資增長率2.87%,已經連續5個月維持在3%以下。與此同時,商業銀行的結售匯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始終處于逆差狀態,可見隨著美元指數走強,國內資本尤其是民間資本外流的動能在逐漸擴大。
如何留住汩汩外流的民間資本?11月27日,國務院發布《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資本的流向取決風險和收益兩個核心指標,中國經濟進入轉型階段,在資本收益率難以迅速提升的情況下,降低市場對實業投資風險的預期,無疑是留住民間資本并吸引其投向實業、做百年大計和家族品牌的重要政策措施。
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也是保障是有產階級長期投資實業、打造家族品牌的信心基礎。《意見》第一次提出堅持對不同性質產權的“平等保護”,意味著不僅“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這從制度層面肯定了私有產權的法律地位,對于鼓勵創業和民間資本投資、經營行為的長期化具有積極意義。
在山寨經濟盛行的市場環境下,《意見》的第二個看點是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知識產權保護是創新的制度保障。《意見》明確表示:“保護產權不僅包括物權、債權、股權,也包括知識產權和其他各種無形財產權。”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主流方向是從外貿導向轉向創新導向,而創新經濟的崛起是以山寨經濟的法律約束為前提。一方面,強化技術專利的法律保護能夠使得社會資金對科技研發的投入有所提高,這是新技術誕生的搖籃;另一方面,約束品牌商標的假冒、模仿保護能夠使得強化商業信譽、凈化社會的誠信環境。
另外,產權制度的完善也是制衡公權力腐敗的重要柵欄。“所有的權力都容易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制衡和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必備藥方。而把公權力關進籠子,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其中經濟制度安排,應該不僅體現出對居民私人財產權法律上的尊重,同時也體現出對國民公共財產法律上的使用監督機制。《意見》對共有財產的處置權力做出了相對具體的陳述。
此外,《意見》還專門涉及自然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依法、有償使用自然資源是環境保護的命門所在。由于我國自然資源從產權歸屬上看,屬于國家所有,而資源的使用權和支配權實際上屬于當地政府下屬的國企或者其他經濟實體,由于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法律規則的不夠完善,大量自然資源被濫用、被浪費,也是導致我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迅速惡化的重要原因。
經濟發展,短期看需求,長期看供給,打開供給瓶頸是中國經濟調整發展模式的關鍵,目前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取決于政府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另一方面取決于民間社會資本對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的信心。前者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后者則是新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未來5年,中國經濟的宏觀走勢取決于新興產業增長和傳統行業去產能的速度之間的賽跑,從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看,傳統行業去產能的力度沒有理由減弱,我們迫切需要增強的是新興產業的發展動能。因此,通過制度優化來改善投資環境、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顯得格外重要。
鑒于財產權在各類公民權力中的基礎地位,從產權保護法治化的角度看,在國務院《意見》的基礎上,如果能夠修改相關的法律,從立法層面上建立產權制度的保護規則,對于我國現有經濟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完善,將有不可估量的社會意義和經濟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