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中國的大都市圈向何處去?
陸 銘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復旦大學教授

如果能夠有凸現公平和包容性愿景的相應表述,則更符合全球城市發展理念
今年以來,政府先是出臺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不久之后,《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又對社會各界公示。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各級政府對于城市群和超大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視,但也同時引發了人們的思考。事實上,有必要再對相關規劃中的一些問題作些深入討論。
比如超大城市的總體發展目標。
對于備受關注的城市發展規劃,應放在全球和全國發展趨勢的背景下,并充分科學地把握超大城市和都市圈的發展規律。到2040年,如果不出大的意外,中國的經濟總量將居于世界第一位,人均GDP將達到2.5萬-3萬美元(扣除通脹),躋身于發達國家行列。同時,全國的城市化率將達到75%以上。為此,超大城市和相應的都市圈的規劃必須適應于引領國家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
在這一背景下,應注意到,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特別是以信息、技術和知識為核心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及周邊連成片的都市圈的人口規模均出現了持續上升的態勢,即使在已經完成城市化進程的發達國家,其主要大城市及周邊的都市圈人口也保持著持續增長。個別特大城市的人口雖然出現小幅度下降,或者是因為人口在向更大的城市集中(比如大阪的人口減少,而東京人口在增長),或者是雖然中心城市(如首爾)人口下降,但大都市圈范圍的人口卻仍在上升。在上述背景下,即使在紐約這樣的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其遠期規劃中的人口預測數仍然繼續增長。因此參照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大都市圈的發展規律,中國的超大城市對于遠期人口應有更為科學的預測。
世界上主要全球城市紛紛在遠期規劃中提出了自己追求的價值觀,通常都包括更強的包容性,以及通過增強對于弱勢群體的公共服務覆蓋率(特別是廉租房)來實現公正的價值觀。與此相比,中國的超大城市在遠景規劃中卻對城市發展的價值觀重視不夠。例如,上海2040年的目標愿景提到了“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這些之外,如果能夠有凸現公平和包容性愿景的相應表述,例如“文明之城”,則更符合全球城市發展理念。
根據全球都市圈發展趨勢,都市圈是指包括中心特大城市和周邊地區,在物理上基本連片的建成區,并且在基礎設施上高度連通,在經濟活動上密切往來的城市蔓延區。中國未來的超大、特大城市都應著眼于都市圈建設,而目前無論是長三角規劃還是上海規劃中提出的一些與都市圈有關的概念不夠精確,缺乏國際可比性。
首先,目前規劃中“上海大都市圈”包括了浙江和江蘇的一些城市,所劃定的范圍宜采取“城市群”的概念,類似于美國東部波士頓-紐約-費城-華盛頓組成的東部城市群,或者日本的東京-大阪城市群;
另外,規劃中所提到的長三角其他都市圈,如蘇州-無錫-常州都市圈等,嚴格說來,在2040年都可能達不到都市圈的規模,而只能達到城市群;
如果到2040年,上海及周邊地區成為真正的“上海都市圈”,其最可比的對象是同處于人地關系較為緊張國家的東京都市圈,其都市蔓延半徑大約在70-80公里,將跨越上海市目前管轄范圍的半徑。需要說明的是,都市蔓延經常會被批評,但是,在給定人口數量的條件下,連片的都市蔓延其實更為節省通勤時間和距離。根據這一判斷,應盡快提出與東京都市圈相對應的“上海都市圈”的概念,制定“上海都市圈”的規劃,這無論對于上海發展還是國家發展,均可謂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