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大開大合,打造資源整合平臺
——訪上海臨港經濟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總裁袁國華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臨港集團要向資源聚集、金融聚集、產業聚集的角色蛻變

臨港集團顯然是一家不安于現狀的企業。比如,作為一家承擔政府任務的功能類企業,其投融資機制異常靈活,除發行短融和私募債等常規產品外,臨港集團在2015年一舉設立全國規模最大的首個園區開發基金,并成功實現優質園區資產借殼上市;2016年,遠赴美國舊金山購買物業建立創新發展中心;在設立一系列產業基金和并購基金后,擬發行海外債。打造臨港金控平臺已成為其近在眼前的計劃。
既具雄心亦有相當執行力,步步實現理想,目前無論集團的規模實力還是園區的產業集聚能力,同業開發企業已罕有比肩者。
2015年,臨港集團旗下漕河涇開發區和臨港產業區被上海市委確立為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區,2016年,臨港產業區再被確立為主體承載區。
成立13年后,臨港集團脫穎而出。
“今年,我們已與70余家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旗下園區有7000多家設立工廠的企業落戶,臨港集團不是傳統的園區開發企業,我們要做的是,打造大開大合的平臺,整合社會資源?!迸R港集團總裁袁國華對《上海國資》表示。
臨港集團的藍圖是,未來業務板塊中,傳統的租售物業收入大概占40%,投資收入占20%—30%,服務性收入占20%—30%。
這預示著其重心將逐漸轉移至產業投資與為企業提供各類共性服務,顛覆園區開發企業的傳統形象。
《上海國資》:您曾提到,臨港集團不是傳統園區開發商,那您認為臨港集團是什么樣的角色?
袁國華:傳統的園區開發商,利潤依靠銷售和租賃地產,商業模式是從開發到招商再到物業管理。但這種商業模式一旦等到資產成熟,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就很難持續增長。臨港集團要向資源聚集、金融聚集、產業聚集的角色蛻變。因此在“十三五”期間,我們會著力推動集團和園區轉型升級,臨港集團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推動者和城市更新的建設者。
《上海國資》:要成為產業發展推動者和城市更新建設者,臨港集團主要將采取什么樣的舉措?
袁國華:我們現在正積極推動“三大融合”,即產城融合、產融結合和產學研融合,努力搭建平臺經濟,形成全生命周期的科創服務體系,以提升園區開發主體的核心競爭力。
在推進產城融合方面,臨港集團專門成立了大服務公司,在為園區、產業、企業提供科技、人才、物業、生態等多方面服務的基礎上,不斷增加園區商業、教育、醫療、社區等社會資源的功能服務,推動產業園區向商業社區、生活社區轉變。
其次,在產融結合方面,我們不斷在努力改變功能性企業資本結構單一、融資渠道單一、所有制經濟結構單一、激勵機制單一的局面,探索打通國內外金融資源,滿足園區內企業的金融投資需求。事實上,隨著現在一大批新興產業發展,他們非常需要資金支持,小企業有小企業的需求,大企業有大企業的需求,所以金融在我們投資管理中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服務。
第三,我們著力推進產學研融合。為響應科創中心建設需求,集團不僅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建立獨立的技術研發機構,而且還與上海交大、復旦、清華、電子科大、上海外國語大學等院校建立戰略聯盟,加大孵化器投入,更深更廣地整合科創資源,放大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效應。
《上海國資》:推進產學研融合,對于園區開發企業來說,是否承擔的風險較大?
袁國華:從臨港產業園區來說,是科創中心的主體承載區,而科創中心的內容不僅僅是研發,最重要的是科研成果的運用和產業化,科技不僅是推動產業發展的源泉,而且是產業不斷升級和積累的源泉。我們要搭建起兩者之間的橋梁。
另外,如果要成為社會資源整合的大平臺,僅僅依靠招商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和大學對接,與科技型、原創型的機構合作,建設科技的橋頭堡,將毛細血管延伸至大學,源源不斷地將好的項目流到園區。
當然,會有一定的風險。但企業不僅僅要盈利,還要學會怎么使用資金。資金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為了臨港產業園區的未來,扶持科創,解決科研成果到產業化規?;白詈笠还铩钡膯栴},是我們這種功能類企業需要承擔的。
《上海國資》:從最近幾年臨港集團的發展戰略上看,對外戰略合作的步伐明顯加快,對于一個園區開發企業來說,主要目的是什么?
袁國華:我們今年已與70多家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包括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國企、民營企業、大學、科研院所、金融機構、咨詢公司等,我們的意圖是加快區域拓展,夯實園區產業,加強服務支撐。
比如,我們與阿里云、啟迪集團實施合作,導入了更多知名的創新創業品牌和相關服務資源;與復旦大學、SMG等多領域的戰略合作,導入文化、創業、創新的元素和產業融入到臨港旗下的相關園區。
今年11月,我們還與海外的戰略伙伴一起“走出去”,在美國舊金山設立了臨港海外創新中心,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今后,海外拓展會進一步繼續與戰略合作伙伴一起在美國硅谷和德國設立創新分中心,尋求與當地先進的孵化器運營團隊合作,合力打造臨港集團海外孵化器項目。
《上海國資》:實際上,臨港集團在空間拓展上已經在強化,比如與上海各區合作開發產業園區。
袁國華:區區合作、品牌聯動一直是我們所堅持的。過去5年,我們先后和上海松江區、普陀區、靜安區、寶山區、奉賢區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并走出上海,與江蘇鹽城、大豐市政府亦簽訂合作協議,啟動了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的開發建設。
目前,我們的園區基本上覆蓋全市12個區,在長三角地區亦有布局,空間得到了低成本高速度拓展。
下一步,我們與上海各區合作力度還會加大,比如推進老工業地塊改造和產業機構升級,并會注重輕資產運營管理模式,輸出品牌、資本等合作方式,積極儲備園區開發的土地資源。
《上海國資》:與多個區合作開發園區,是否會分散資源?
袁國華:我們將建設若干產業集群,分布在各個園區,各有特色,有開有合,形成具有發展影響力的產業鏈、功能鏈和價值鏈。
比如松江科技城集聚的特色產業是3D打印、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新興產業;浦江園區則主要聚集檢驗檢測、精準醫療、生物信息、醫療機器人等領域企業,該園區已發起全市首個檢測檢驗產業聯盟;康橋園區則集聚國內外眾多節能環保、金融投資、企業總部和文化產業的企業;南橋園區則在建設“東方美谷”,聚集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美容醫療等產業跨界融合。
應該說,這是推動臨港產業區發展的一個動力和引擎所在。
《上海國資》:臨港集團對于旗下各園區的產業布局有什么樣的規劃?
袁國華:我們的規劃是,依托臨港高端制造業基礎、漕河涇高新技術研發基礎、自貿區政策先發基礎,期待形成多層次、多功能、多形態的園區布局。
比如,臨港產業園區和漕河涇開發區是臨港集團的核心區,臨港產業園區要以建設國際智能制造中心為目標,加快推進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向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升級,大力發展智能制造的共性技術平臺,希望在民用航空發動機、再制造、燃氣輪機、集成電路等關鍵領域實現新突破;漕河涇開發區則要建設科技服務示范區,要大力引進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商業模式好的優質企業和項目,提升產業的輻射功能,爭取培育一批眾創空間,從而形成創新孵化、創業投資和產業發展有機銜接、良性互動的局面。
其他園區,比如臨港松江科技城、臨港奉賢園區、浦江園區等均根據產業特色各有分工。
《上海國資》:臨港集團已經制定了企業的“十三五”發展規劃,臨港集團的目標是什么?
袁國華:到2020年,我們要成為上海市推動園區產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引領者,形成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的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成綜合性國際智能制造中心。
具體的經營指標是,集團開發園區的企業營業收入要達到10000億元,園區企業利潤要達到450億元,屬地稅收要達到400億元。
園區企業營業收入、工業產值、引進產業項目投資總額、屬地稅收等各項經濟指標年均增幅要超過10%。
功能類企業的市場化機制
文‖《上海國資》記者 王錚
毫不夸張地說,作為一家功能類企業,臨港集團運用資本與金融的手段并不比其他競爭類企業遜色。
其身份雖然是上海市管國有企業中唯一以園區開發和園區配套設施建設為主業的功能類企業,但他們認為,身份并不妨礙自身引入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
臨港集團表示,功能性公司引入市場配置資源,不但是可能,而且是重要發展機遇。
“通過我們這種功能類企業,把國資作為杠桿撬動社會性資源,來完成市政府確定的戰略任務和重大專項任務,我們感到功能類公司可以比原來做得更大、做得更強、做得更有效?!迸R港集團表示。
——成立第一支園區開發基金
2015年6月25日,臨港集團牽頭發起設立總規模為100億元的上海臨港園區開發基金。它是臨港集團探索產業金融化和園區轉型的產物,與企業的單一產業金融化的模式不同,臨港集團按照先集聚產業、再實現金融化的思路,產業金融受益面更廣。
經過多輪選擇,這支基金首期選定建設銀行下屬建信資本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基金占比56%)、農業銀行下屬農銀匯理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基金占比28%)作為優先LP;臨港集團自身作為劣后LP參與基金投資(基金占比15%)。全國社?;鹄硎聲嘁詢炏燃壓匣锶松矸菁尤牖?。
普通合伙人(GP)為臨港集團和華寶信托合資組建的上海臨港華寶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臨港和華寶股比分別為40%和60%,GP在基金投資中占1%。該支基金的投資周期為“6+1”。
基金成立后,臨港集團旗下所有園區開發投資都會用這支產業基金來撬動,并根據需要不斷推進產業基金的二期融資,亦可增加LP數量和規模;投資方向將主要針對上海各區以及蘇浙地區的園區。
——進入資本市場
2015年11月,臨港集團旗下園區資產成功借殼自儀股份,首獲A股上市平臺。通過此次重組,臨港集團將旗下優質的產業園區資產注入上市公司,從而實現競爭類“核心業務資產”上市的目標。
旗下松江園區、康橋園區、南橋園區和洋山自貿區陸域部分四大園區進入上市公司。這四個園區被謂為產業定位好、規劃好、建筑形象好、引入項目好、產出好、合作機制好。
臨港集團進入資本市場方案獨特。因為其旗下每一個園區均由臨港投資與當地政府的合資公司負責開發,為了使這些合資公司股權100%進入上市公司,臨港協調將園區合作方持有的園區開發公司股權折成上市公司股票。
事實上,松江園區、康橋園區、南橋園區的合作機制、開發階段和業務模式屬性趨同,均存在農民集體土地資產,當地政府鼓勵農民將集體資產量化后組建成鎮一級資產管理平臺,各自持有份額,然后由資產管理平臺出資到園區開發公司,實現折算入股。
最終,農民集體資產進入上市公司。臨港集團認為,通過上市公司可以實現集體資產的投資回報,未來也可以通過增值退出分享資本市場的紅利。
同時,上市方案承諾,未來3—5年內將把核心競爭類園區資產逐漸注入至上市公司中。
2016年11月,臨港集團兌現承諾,旗下浦江高科技園二級開發業務成功注入上市公司。
——積極對外擴張
臨港集團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已先后和普陀區、靜安區、寶山區、奉賢區和江蘇鹽城市、大豐區等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全市各區、長三角地區和歐美拓展產業園區。
目前,桃浦地區轉型升級和二次開發順利推進、寶山高境科技小鎮啟動建設、靜安冶礦廠項目、寶山中外運江灣項目、中冶項目、保容玻璃瓶廠項目等臨港“新業坊”實現簽約,聯合光明食品集團、江蘇省各級國資企業組建了滬蘇大豐公司,啟動滬蘇大豐產業聯動集聚區的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
11月,其走出境外,投資4500萬美元在美國舊金山成立臨港海外創新中心?!笆濉逼陂g,將繼續在美國硅谷和德國設立分中心,對接創新科技及工業4.0先進技術和項目,與當地先進孵化器運營團隊合作,合力打造臨港集團海外孵化器項目。
——擬成立臨港金控平臺
臨港集團的金融手段并不缺乏,目標激進。
臨港集團希望把園區運營和產業投資結合起來,從產業招商、服務招商到投資招商。打通國內外的金融資源,在建立園區開發基金、產業發展基金、小貸公司,并已計劃適時海外發債,希望引進社會化、市場化的創投資金,成立以服務園區產業發展為基礎的臨港金控平臺。
“十三五”期間,臨港集團表示,將堅持以土地和資金為生命線,開展多渠道融資、制度化投資,建立跨境投融資雙向拓展平臺,集聚國內外優秀的股權投資資產管理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