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地鐵醫師李鵑偉
文‖《上海國資》記者 金琳
專注干一件事超過10年,一定會成為專家

上海軌道交通目前達到了日均客流1000萬的規模。在這背后,無數默默無聞的地鐵維修人員日以繼夜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汗水,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車輛分公司大修廠制動班班長李鵑偉就是他們中的一個。李鵑偉對這句話深信不疑并積極實踐:“你專注干一件事超過10年,一定是這方面的專家。”
正因為此,榮譽接踵而來,短短幾年間他獲得了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特殊津貼和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今年又獲得了全國和上海百姓學習之星、上海工匠和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稱號。他的親身經歷是“工匠精神”的最好詮釋。
李鵑偉的父親也是一名汽車維修工人,曾發明過運輸汽車傾卸翻斗技術。“父親對機械的熱愛,也讓我從小對機械行業產生了濃厚興趣。1979年高中畢業后,我考入了上海彭浦機器廠技校鉗工專業,畢業分配進入上海彭浦機器廠工作,從事工程機械設備的安裝與調試。”
父親的智慧和聰明也遺傳給了李娟偉,他曾成功研制開發了國內最大馬力410推土機、離心機及深孔加工等20多項技術創新項目。
但隨著上海城市化建設,重型工業逐漸式微,李鵑偉開始考慮起了自身的轉型。1999年的秋天,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報紙上一則上海地鐵總公司的招聘啟事。“招聘會在上海展覽館舉辦的,你不知道,簡直是人山人海!” 李鵑偉回憶當年,感慨萬千。經過“百里挑一”的面試、應知應會考試、體檢及政審等環節,他終于入選,成為20名地鐵車輛檢修工中的一員。
“我被分配進入車體組,負責列車內裝飾、客車車門、窗、地板及車鉤等拆裝與保養維修。至今令我記憶猶新的是上海地鐵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修。” 李鵑偉說。
2004年,上海地鐵一號線107車在運行了11年后,迎來了第一次大修——這也是上海地鐵人經過多年籌備后的第一次大修。作為第一批“摸著石頭過河”的人,李鵑偉和同事們不敢有絲毫松懈,日夜奮戰在一線。當時他負責的是16列列車6節編組所有地板的維修。“當我第一次看到運營十年的列車地板后,不由地吃了一驚:上海地鐵初期的列車都是從德國引進的,地板都是木制的。這些進口地板卻在上海遭遇了‘水土不服’——由于上海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潮濕多雨,車廂內的細木地板受潮嚴重,不少地板已經發生了脫膠變形甚至潰爛,拱起的地板還曾多次遭到乘客的投訴……”難題橫亙在面前,如果將所有的變形地板都更換新的,不僅耗費時間,還會增加成本,是不是可以將那些局部變形的地板進行修復呢?李鵑偉憑著實踐經驗,首先將一些大面積潰爛變形的地板進行集體更換,親自完成放樣、做企口及骨架等工序。對于那些局部變形的地板,采用了打孔、灌膠、加壓等處理技術,對形變處加以固定和修復,讓那些原本凹凸不平的地板恢復了平整。
經過數日維修,順利完成了整列列車所有地板的修復,獲得了公司同事的一致稱贊。之后,經過又一個10年運營,修復的地板仍然一切正常、堅固如新。整車地板的成功修復也讓李鵑偉在公司內名聲鵲起。
在單位領導的支持下,李鵑偉又開始研究、編寫列車門、窗等主要部件的拆裝工藝和車門氣缸、解鉤氣缸的改造革新,一系列技術創新項目都獲得了成功。
2003年,李鵑偉開始在列車的供氣設備及制動系統等部件維修班組擔任班長。眾所周知,汽車的心臟是發動機。對于地鐵列車來說,制動裝置是它的靈魂和心臟。
作為上海申通地鐵首席技師李鵑偉的日常主要工作就是負責上海軌道交通車輛的供氣設備及制動系統等部件,這些部件包括空壓機、干燥器、壓力控制開關、所有閥類及客室電磁閥等部件維修及測試工作。一部大修的地鐵列車光氣制動零部件就多達900多個,維修部件拆下后,要被分離成多個小部件,送往氣制動維護車間的各個小組保養。隨著上海地鐵事業的發展,線路的延伸,運營車輛的激增,車型也越來越多,這對維修保養都提出了不小的考驗。李鵑偉小組最忙的時候,一個月需要保養10輛列車。多年來,李鵑偉不斷創新,由他參與負責的兩項先進操作法和八項技術專利既節約了維修時間,還為企業節約維修成本達2248萬元。
空壓機好比人的肺,是列車重要部件之一。夏季列車運行中,空壓機處于200℃以上的高溫狀態,空壓機的甩油片經常脫落,造成空壓機損壞。經過研究,李鵑偉破解了甩油片脫落原因,就用兩根金屬圓柱的彈性銷,為甩油片“插上一道安全門栓”。這一創新的“永久固定技術”,實現了列車運營中78臺空壓機報廢率為零的紀錄,外方供應商也對這項創新工藝表示認可,并被他們寫入了此后的制造工藝中。
從1993年地鐵1號線通車試運營至今,已悄然駛過23個年頭,上海地鐵在2011年9月成立了“李鵑偉首席技師工作室”,編號為001號,后被評為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團隊成員均來自各部門現場經驗豐富、技術有特長的專家和一線工人。工作室成立以來,以“啄木鳥——現場問題的發現者、鐵榔頭——疑難問題的解決者、聯動機——系統問題的攻關者、先驅者——科研項目的實踐者”為定位,不斷培養崗位人才,為地鐵列車氣制動專業的研究和創新創造了良好條件,讓職工在勞動創造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3年來,在團隊成員的努力下,李鵑偉工作室取得了不少成果,包括兩項上海市優秀發明銅獎、一項上海市科技成果獎。李鵑偉設計的雙針雙管壓力表獲國家專利,抗疲勞次數達到100萬次,超過國際規定32倍,在精度與可靠性方面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價格只有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2015年,由李鵑偉工作室研發的“軌道交通列車制動與供風系統核心部件技術及應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獎;“具有夜視功能的儀器、儀表、表盤”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李鵑偉的創新、創造、整改、發明把中國制造變成了中國創造。
李鵑偉告訴記者,上海地鐵車輛制動與供風系統的核心部件以依靠進口為主,車輛維保單位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局面,我們在剖析國外先進產品的基礎上,采用自主設計、方案比選、集成創新、樣機試驗檢測等方法,開發研究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軌道交通列車制動與供風系統核心部件。”
值得一提的還有“多車型空氣彈簧試驗設備操作法”,這一創新在2015年被評為上海市先進操作法。李鵑偉解釋道,空氣彈簧是軌道交通車輛重要的部件之一 ,空氣彈簧漏氣將影響列車載荷信號的正確輸出 ,從而影響列車制動力和列車氣制動壓力,嚴重時會造成整列車牽引封鎖。李鵑偉通過對空氣彈簧的分解研究,找出了造成泄漏的主要原因是空氣彈簧結構設計缺陷,李鵑偉通過實驗,在氣囊與上蓋結合面增加尼龍繩圈進行加厚處理,一舉彌補了ALSTOM列車空簧先天不足,避免了空氣彈簧提前報廢。
“我們研發的空氣彈簧試驗設備適用于上海地鐵現有的Alstom 、Bombardier和Simens等多種車型、不同結構空氣彈簧的測試。彌補了上海地鐵空氣彈簧檢測設備及試驗的空白,提高了生產效率,縮短了維修周期,滿足了生產需求。”截至目前,該試驗臺已經完成了1、2、3、4、5、7、9號線等列車空氣彈簧試驗,共計3840余只空氣彈簧的試驗,為企業節省資金192萬元人民幣,節約維修時間約11520小時。“這一操作法,還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李鵑偉說。
為滿足平時日常生產維修需要,在李鵑偉手中實現的小改小革、小發明、小創造不計其數,他和工作室成員們獲得的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已經有七項之多。除了“多車型空氣彈簧氣密性測試設備”之外,還有“一種列車車門解鉤氣缸”“軌道交通車輛用的空氣彈簧”“車門氣缸活塞桿裝置”“軸向油封安裝工具”“用于軌道交通的壓力開關”“具有夜視功能的儀器儀表表盤”等。
從制造到創造,如何實現跨越?李鵑偉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簡單來說,就是“熟能生巧”,雖然已經成績斐然,但他從不驕傲自滿,他仍然活躍在車輛檢修生產的第一線,每天摸索著他早已爛熟于胸的車輛部件,心里面還在想著如何讓列車行駛得更平穩、更安全,如何繼續做好“地鐵維保安全運營”這篇大文章。50多歲的他仍然在不斷學習,為了讓自己在技術領域眼界更為開闊,他報名讀本科,學英語、計算機,從起初的啞巴英語,到如今能基本說出一些列車部件上的專業名稱,看懂一些專業英文縮減標識等。“平時有空就會找幾本地鐵列車維修技術的書來看看,也愛看看收藏和管理方面的書,人年紀大了不要緊,關鍵是要有一種跟上時代,不斷學習的心態。”他自信地說。
在軌道交通二次發展的關鍵期,上海地鐵維護保障有限公司推出了“從工人邁向大師”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梯隊,李鵑偉就是其中一員。
2011年,在集團工會的支持下,李鵑偉成立了001號首席技師工作室,通過傳、幫、帶,帶領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崗位走上技術攻關之路。
他帶教的部分徒弟如今也成為了車輛檢修各領域的行家里手。
“8號線的許學平成立了工作室,還被評為上海市技能大師工作室。3號線今年籌辦盛忠明首席技師工作室。”說起徒弟,李鵑偉抑制不住喜悅之情。他告訴記者:“在2012年10月26日由市總工會組織的上海市深化推進‘高師帶徒’工作座談會上,我與韓琦簽訂了師徒協議,現在韓琦也已經是技師了。我最喜歡有想法,愛崗敬業、愛鉆研、有奉獻精神、且動手能力強的學生。對徒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要有信心,我能做,我也行,我會做得更好’。”
未來的精英技師絕不是只會重復勞動的工作機器,而是越來越注重創造和個人能力,這也吸引著不少具有高學歷和長遠眼光的年輕人。李鵑偉還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交流及學生培訓,分別與上海工業技術大學城市軌道交通學院、上海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軌道學院合作教學實訓。“通過培訓,讓更多的學生在實踐環境中掌握地鐵的維修知識和維修技能,實現教學與工作崗位實際要求的零距離對接,為軌道交通培養和輸送具有較高的技能專長人才,達到企業、學校、社會共贏的目的。”
作為一名“上海工匠”,李鵑偉對“工匠精神”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說:“工匠精神:工就是手工制作、也就是技能、一技之長 ,匠就是利用這一技之長的技能,不斷創新、做到精致完美,認準方向,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不求回報。 動力來源于個人愛好,來源于職業快樂,來源于現實生活,才能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