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雪梅 陳光燕 莊天慧 植玉娥
摘要: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對304份四川省成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員有效問卷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創業補貼、科技扶持、金融扶持、產業扶持和社保補貼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顯著,且作用依次降低;初始變量中的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總數、農業基礎設施、農業規模化水平、農業科技化水平直接影響農戶對扶持政策的滿意度,而外出務工人數、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政府扶持政策的宣傳方式和支持力度間接影響了農戶對扶持政策的滿意度。因此,從強化政策執行主體行為、提高政策實施客體素質及能力、優化政策實施環境等方面提出建議。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 F323.6文獻標志碼:
文章編號:1002-1302(2016)08-0540-05
新型職業農民集獨立自主、流動開放、集約專業、高素質特征于一體[1],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是我國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議題。2012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015年中央1號文件再次強調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這既是主動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推動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客觀需求,也是解決目前我國農村“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必然選擇。那么,對現階段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如何、有哪些培育政策、農民對這些培育政策滿意與否等問題的探討,不僅可以直接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程,更能從側面反映我國農業現代化狀況和農村經濟的未來走向。
國內外對新型職業農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個方面:第一,對新型職業農民概念的解釋。傳統農民強調身份地位特征,是組成社會等級秩序的重要一環;而職業農民則僅僅代表職業屬性,強調所從事的職業。職業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以農業生產的市場化、商品化和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為主要目標[2]。第二,對國外職業農民培育經驗的總結和提煉。國外發達國家在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注重從立法、制度、融資等方面給予充足的保障,從而推動職業農民培育良性循環,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有美國、日本等[3]。第三,對我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實踐的探討。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起步較晚,尚未發展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培育過程中經常面臨培訓規模、資金投入、法制保障等現實制約[4]。法制保障的缺乏、資金的短缺,常使得農民職業教育和培訓被排斥在國家扶困助學補貼等政策之外。此外,農民培訓資金利用率低、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成效[5]。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具有明顯的基礎性和公共品屬性,政府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優化社會服務環境,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保障[6]。研究者普遍認為,政府應當從配套政策、資金、土地等各方面向新型職業農民適當傾斜,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和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保障職業農民的正當權益和合法市場地位[7-9]。政府應著重從土地適度規模經營、農業機械、財政與金融支持等方面的制度政策設計和執行來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的健康發展[10]。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國內外學者對農民職業培訓的研究起步較早,培育體系較為成熟,而我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起步較晚,對扶持政策的研究相對獨立、零散,特別是新型職業農民對于扶持政策是否滿意、參訓農民特征(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與扶持政策特征(扶持政策類型)如何影響新型職業農民的扶持政策滿意度,在這些方面還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研究。選取全國統籌城鄉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為研究區域,其所轄的崇州、蒲江、金堂又被列為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首批試點縣(市),對此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對成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有助于找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發展的制約因素,有針對性改進培育工作,提高培訓滿意度,彰顯培育成效。
1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1區域概況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溫和濕潤,河流眾多,土壤肥沃,自然條件和地理條件優越,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油、蔬菜水果和中藥材基地,也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和農業部確定的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本研究選取成都市所轄崇州市、金堂縣和蒲江縣3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縣(市)為研究區域。其中,崇州市是成都市糧食主產區,也是四川省油菜基地縣(市)、國家商品糧基地縣(市),有著“天府糧倉”的美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農業機械化水平較高,擁有探索新型農業經營模式的基礎條件。金堂縣于2012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擁有臍橙、食用菌、黑山羊、無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品牌。蒲江的地貌結構以淺丘陵和平壩為主,形成了柑橘、茶葉、獼猴桃、生豬四大農業主導產業。
1.2數據來源
2014年7—8月,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四川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組在崇州、蒲江和金堂3個試點縣(市),針對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的學員進行簡單隨機抽樣,開展問卷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受訪者的基本情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基本情況、現有扶持政策評價、扶持政策需求4個方面,樣本情況見表1。在調研中發放學員問卷360份,回收330份,其中有效問卷304份,有效率為92.12%。
2分析框架
目前,成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扶持政策主要有產業扶持、科技扶持、社保補貼、創業補貼、金融支持等5項政策(表2)。農戶對上述各項具體政策的評價都會直接影響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的總體評價,而農戶的個體特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數、外出務工人數、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家庭農業收入占比重)、政策支持特征(政府對扶持政策的宣傳方式、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和外部環境特征(農業規模化水平、農業科技化水平、農業基礎設施)等主要通過對各項具體扶持政策的影響,從而影響扶持政策的總體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農戶對產業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創業補貼政策、社保補貼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的評價作為中間變量,將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特征、政策支持特征、外部環境特征作為初始變量,通過路徑分析,揭示農戶個體特征等初始變量和5項扶持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影響機理。
首先,定義評價對象為扶持政策;其次,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農戶對所有扶持政策給出一個總評價。對于評價的5項扶
2分析框架
目前,成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扶持政策主要有產業扶持、科技扶持、社保補貼、創業補貼、金融支持等5項政策(表2)。農戶對上述各項具體政策的評價都會直接影響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的總體評價,而農戶的個體特征(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家庭特征(家庭人口數、外出務工人數、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家庭農業收入占比重)、政策支持特征(政府對扶持政策的宣傳方式、扶持政策支持力度)和外部環境特征(農業規模化水平、農業科技化水平、農業基礎設施)等主要通過對各項具體扶持政策的影響,從而影響扶持政策的總體滿意度。因此,本研究將農戶對產業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創業補貼政策、社保補貼政策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的評價作為中間變量,將農戶的個體特征、家庭特征、政策支持特征、外部環境特征作為初始變量,通過路徑分析,揭示農戶個體特征等初始變量和5項扶持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影響機理。
首先,定義評價對象為扶持政策;其次,通過設計問卷調查農戶對所有扶持政策給出一個總評價。對于評價的5項扶
持政策項目,通過調查參訓學員的特征變量(包括個人特征和家庭特征)、政策支持特征變量、外部環境特征變量,對這些特征變量和農戶評價之間建立相關分析,從而判斷各項扶持政策對整體扶持政策評價的影響效果。具體分析框架如圖1所示。
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3.1模型選擇
本研究將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的滿意度定義為因變量,因變量有5個等級,分別為“很不滿意”“不太滿意”“一般”“較滿意”和“很滿意”,為非連續有序變量。由于被解釋變量為非連續有序變量,因此,本研究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分析,表述為:
3.2變量設定
根據李克特量表法,將有關變量定義如下(表3)。初始變量有:(1)個體特征變量,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是否為村干部;(2)家庭特征變量,包括家庭人口數、外出務工人數、家庭人均年純收入、家庭農業收入占比;(3)政策支持特征變量,包括扶持政策宣傳方式、扶持政策支持力度;(4)外部環境特征變量,包括農業規模化水平、農業科技化水平、農業基礎設施。
3.3.1中間變量對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多元有序Logistic回歸分析表6模型結果顯示,產業扶持政策、科技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創業補貼政策以及社保補貼政策均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具有顯著影響。其中,創業補貼政策的回歸系數最大,為3.105,它對滿意度的影響最大;科技扶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的回歸系數次之,社保補貼政策的回歸系數最小。原因在于創業補貼、科技扶持以及金融支持這3項扶持政策都是評價較差的,卻又是農民目前最需要的,所以其對于扶持政策總體滿意度的影響較大。總體而言,這些都是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最基本的政策需求,其評價的高低都將直接影響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總體滿意度的評價結果。
3.3.3影響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因素分析農戶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路徑分析結果(表8)顯示,農業科技化水平和家庭人口總數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分別為43.240、42.833,其次為農業基礎設施、扶持政策宣傳方式等,影響最小的是扶持政策的支持力度(1.05)。究其原因在于:農業科技化水平的高低,這對農戶的農業科研成果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對農戶是否能夠獲取相關的科技扶持政策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其對滿意度的影響較大。家庭人口總數影響較大的原因在于家庭人口的多少,不僅決定其社會網絡的大小、擁有社會資源的多少,更是決定其是否知曉相關扶持政策、能否獲取扶持政策的重要因素。而一個地區農業基礎設施是否完善,直接影響當地的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從而影響農民是否能夠獲取相關扶持政策,所以農業基礎設施的影響也較大。扶持政策宣傳方式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的影響較大,而扶持力度的影響卻較小的原因是,在調查中73.41%的農民表示根本不知道或雖然知道卻不了解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扶持政策,享受過相關扶持政策的人更少。所以,對于他們來說,無論政府扶持力度多大,關鍵的因素還是在于宣傳方式, [JP3]宣傳不到位,農民不知曉相關的扶持政策,即使滿足條件,也無法獲取相應的補貼、支持。以下是各項影響因素的具體分析。4結論與對策建議
4.1結論
本研究發現,中間變量中創業補貼政策、科技扶持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產業扶持政策和社保補貼政策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扶持政策滿意度影響顯著,且作用大小依次降低;初始變量中文化程度、家庭人口總數、農業基礎設施、農業規模化水平、農業科技化水平直接影響農戶對扶持政策的滿意度,而外出務工人數、農業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重、政府扶持政策的宣傳方式和支持力度間接影響了農戶對扶持政策的滿意度。
4.2對策建議
4.2.1強化政策執行主體行為首先,政府在政策設計之前,應注重對培訓農戶實際需求的調查,為接下來的政策設計及完善工作提供依據。其次,應進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供給。在創業補貼和金融支持方面,應該完善和創新貸款機制,改善融資環境。在科技扶持方面,各地區應當搭建公共信息交流平臺,大力引進其他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優質品種,加大科技扶持,增加當地農戶的農業科技使用頻率和推廣效率,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再次,做實宣傳,應深入農村、貼近農民,走家串戶,及時收集農民的相關訴求,隨時完善宣傳機制和政策內容,增強宣傳連續性,形成宣傳聲勢,從而提高宣傳力度、增強宣傳效果。最后,擴大經費來源,增加扶持力度。各級政府部門應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資金投入,擴大經費來源,構建企業、學校、農村合作經濟組織、金融機構、個人等共同參加的多元投資體系。
4.2.2提高政策實施客體的素質及能力首先,通過相關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保證財政對城鄉基礎教育投入的公平性,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大力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對于職業教育和培訓中表現出色的學員,政府應給予大力支持,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出資,設立專門的新型職業農民學歷教育資金,扶持他們完成學歷教育。強化培訓教育等方式,政府應一方面加大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投入力度,保證有更多的人員能夠享受免費培訓;另一方面,應加強培訓的針對性,構建系統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的培訓體系,提高新型職業農民自身綜合素質。其次,引導形成有利于農民健康發展的社會資本,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在農村鄉土社會中的作用,提高新型職業農業協商合作能力,促進共同發展。
4.2.3優化政策實施的環境首先,政府應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擴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規模,完善農田水利建設。根據各地產業發展特色,建設高標準農田,發展特色農業,并優先給予產業特色鮮明地區項目扶持。完善環境保護、公路建設、水電供應等基礎設施,實現通信網絡、電視廣播的全面覆蓋,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創造有利條件。其次,政府應著力完善土地流轉相關扶持政策,提高土地流轉效率,合理解決制約新型職業農民土地生產規模擴大的現實因素。最后,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一方面,應鼓勵現有金融機構,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及時給予新型職業農民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應創新融資方式和渠道,積極鼓勵資金互助,吸收民間資本,給予新型職業農民全方位的融資保障。
參考文獻:
[1]葉俊燾,米松華.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理論闡釋,他國經驗與創新路徑——基于農民現代化視角[J]. 江西社會科學,2014(2):199-204.
[2]Wolf E. Peasants[M]. Englewood Cliffs:Prentice-Hall,1966:25.
[3]李志遠,李尚紅. 美國的家庭農場制給予的啟示與我國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的創新[J]. 經濟問題探索,2006(9):64-68.
[4]米松華,黃祖輝,朱奇彪. 新型職業農民:現狀特征,成長路徑與政策需求——基于浙江,湖南,四川和安徽的調查[J]. 農村經濟,2014(8):115-120.
[5]陸俊杰. 城鎮化進程中新型農民的教育與培訓研究[J]. 教育發展研究,2013(23):58-62.
[6]薛慶根,王全忠,朱曉莉,等. 勞動力外出,收入增長與種植業結構調整——基于江蘇省農戶調查數據的分析[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34-41.
[7]洪仁彪,張忠明. 農民職業化的國際經驗與啟示[J]. 農業經濟問題,2013(5):88-92.
[8]曾福生,夏玉蓮. 農地流轉與新型農民培育研究——基于多項式分布滯后模型的實證分析[J]. 農業技術經濟,2014(6):14-21.
[9]陳池波,韓占兵. 農村空心化、農民荒與職業農民培育[J]. 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74-80.[ZK)]
[10]胡小平,李偉. 農村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問題研究[J]. 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