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芳
(福州青少年活動中心)
愛上閱讀,重視過程,厚積薄發
——淺論小學作文的教與學
◆林 芳
(福州青少年活動中心)
在小學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樹立正確的作文教學理念,還要在打好學生作文基本功的前提下,通過讀書、觀察、動筆、動情等各種途徑,提高作文課堂教學質量,調動學生的作文積極性,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學生不能片面看待作文能力,應該多方面提高自身的語文綜合素養,才能讓自己愛上作文,寫出好文章來。
小學生 作文 興趣 情感 能力
作文教學是小學語文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培養和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作文能力的高低,與其語文綜合素養有關,主要表現在閱讀能力、思考能力、接受能力、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作文觀念,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有效地進行作文訓練,逐步提高作文水平,顯得尤為重要。下面,本人將以此為話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管見。
1.先把作文當成練筆,而不是文學創作
按照小學語文新課標的要求,小學低年級的寫作任務,主要是寫句子、寫對話,中高年級才是寫習作。其實,不管是句子、對話,還是普通的習作,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作,小學生作文不能好高騖遠,不能一拿起筆就想寫出什么驚世駭俗的傳世之作來。
語文教師應讓學生認識到,習作才是學習、生活的常態,只有不斷練筆,才能有成熟的思維和文學架構,才能進行真正的創作。練筆應該融入于我們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方0方面面,所見所聞、所知所感,一切都可以練筆。
2.從真實的故事出發,從真實的情感出發,作文才能有靈魂
冰心先生曾經說過:“凡是為了非傾吐不可而寫的作品,都是充滿了真情實感的?!币虼耍挥挟斈阈闹杏性捯f、不吐不快,只有當你真正有感觸了、被感動了,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飽滿真實的感情,才能真正打動讀者。所謂“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作的文章,必定是膚淺的、經不起咀嚼的。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作文也一樣,說到底,作文就是做人。教師要始終抱著強烈的,為學生未來鍛造良好人格的信念,將作文與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結合在一起。
3.下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而這種信心首先來源于閱讀
真情實感的來源有兩個,一個是閱讀體驗,一個是親身體驗。作為小學生,鑒于知識水平、知識結構、人生閱歷等方面的局限,他們的認識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為了彌補這些方面的不足,就必須大量地閱讀,閱讀別人的經驗,閱讀外面的世界,觸類旁通,汲取寫作的技巧和素材。
說到閱讀,語文教師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那就是為學生的閱讀出謀劃策,為他們指定一些必讀書目,引導他們正確閱讀。有了足夠的閱讀量,有了足夠的寫作愿望,作文質量何愁提不上來?
這就是樸素的作文觀念。把握好大方向,提高閱讀量,從日常出發,從真實情感出發,這是學生愛上作文的基礎,也是教師教好作文的提前。
1.作文前,要先培養語感,因為只有有了語感,才能有“文感”
WANG Fei, WEI Pei-lian, PAN Jun, WU Qing, YU Guan-zhen
作文是什么?不就是把自己大腦思考過的,嘴巴想說出來的話,通過筆墨,以文字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嗎?那么,很顯然,通俗點說,要想寫好作文,必須先學會說話。
語感從何而來?這就得依靠日常有計劃的、科學的語言表達訓練。有些語文老師經常在批改學生作文的時候,發現學生把平時說話時常犯的語法錯誤帶到作文中來。這就是語言表達能力影響作文能力的例子。
語感訓練方式很多,比如課前三分鐘故事、班會課演講、自我介紹、點評時事熱點,等等。語文老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語言表達欲望,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學生互評等,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只有讓學生熟練掌握口頭表達能力,他們才有“訴諸筆端”的欲望和信心。
2.作文中,要認識到模仿不是抄襲,會模仿才有創新的可能
人類的一切聰明才智,最初都來源于模仿,模仿大自然,也模仿其他的物種。因此,只有先學會模仿,才能有創新、創造的可能。語文教學過程中,歷來重視學生的模仿能力,如仿寫句子、段落,等等。語文作文也應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模仿,在深刻領會原文原意之后,進行仿寫。仿寫過程中,學生能及時發現自己的薄弱點,老師再加以糾正和引導,寫作能力便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
當然,仿寫又不僅僅是“依葫蘆畫瓢”,得有自己的東西,得學會舉一反三,才能大的收獲。在這點上,老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學會摘抄,摘抄好詞好句好段,并不斷溫習。
3.作文后,應培養學生養成作文自改和互改的好習慣
按照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習作結束后,由教師收上來批改,然后再分發給學生。可是,很少有老師認真思考過,真正看過你的批改意見的學生有多少,真正能從你的批改意見中汲取經驗教訓的又有多少。暫且不說這個,你的批改意見學生是否認同,學生是否有他自己的想法,你又知道多少?
1.從課內延伸至課外,作文才是“源頭活水”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鳴老師說:“人類無疑是一切動物中最善于展示各種姿態的動物。體育、舞臺、服裝模特的T型臺,這一切場所,都是人類展示自己身體以及姿態的地方……人類對造物主的回報之一,就是向創造了他們的造物主展示他們各種各樣的優美姿態。但有一天造物主對人類說:你們知道嗎?人類最優美的姿態是閱讀。”
小學生最基礎的閱讀,來源于課內。老師應在語文文本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重點篇目、重點片斷,進行深度解析,讓學生反復誦讀,并交流心得體會。把課本文本知識吃透,再通過適量的課外閱讀,不斷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才能不斷為作文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靈感。
2.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人和事出發,寫自己熟悉的一切
“生活中從來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因此,老師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觀察周圍的人和事,從平凡的人物身上,挖掘出深刻的精神內涵;從普通的小事入手,解讀事件背后的原因。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是有深度的,有靈魂的作品。
除此之外,老師還應該引導學生多方位地觀察生活。比如,用眼睛看美麗的大自然,用耳朵聽來自社會各界的聲音,用心感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等等。
3.學生要敢于動筆,勤于動筆
作文是一個日積月累、厚積薄發的過程,老師和學生都不能忽視日常的練筆。練筆的方式有很多,如日記、周記、摘抄……日常練筆,可以不以布置作業的方式進行,老師應盡量少給學生造成壓力,讓學生自由寫作,想到什么寫什么,能寫多少寫多少。
練筆的目的,不是閉門造車、敝帚自珍,而是交流和學習。所以,老師應設定一些定期或不定期的習作交流。比如,在教室開設“作文角”,張貼學生習作,供大家自由交流。
4.情感抒發是作文的靈魂,老師應引導學生在作文中適當抒發個人情感
作文的靈魂,作文的精髓,在于情感的抒發。小學生作文通病之一,就是單純寫事或者寫人,顯得太客觀,沒有個人情感的體現,作文便顯得沒有血肉,不夠豐滿。
因為學生歷來反感老師進行太過直接的情感說教,因此,情感交流必須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必須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比如,在講到一首反映鄉愁的詩句時,老師可以結合自身的人生經驗,打開自己的心扉,與學生真誠交流。學生在領會情感抒發的重要性后,才能真正講出自己心中的故事,情感的抒發也變得水到渠成了。
綜上所述,作文水平的提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涉及多方面能力的。因此,老師應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只有先愛上作文,只有真正理解作文的要義,才能寫出言之有物、情感真誠的好文章來。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課題,課題名稱:小學習作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研究,立項批準號:FJJK15-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