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花
(河北任丘麻家塢中學)
淺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共贏
◆張雪花
(河北任丘麻家塢中學)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這句話大家耳熟能詳,但現在很多家庭包括社會人士都理解偏面化了,只注重對孩子的物質生活需要方面,而對孩子的“教育”方面反而很匱乏,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是相輔相成的,要有效的配合,形成有機互動的整體,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只有兩方面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才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
學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相互協調 相互溝通 共贏
在從教二十多年來認識到不少家長大都以工作繁忙、生意應酬多或自己文化水平低,知識淺薄,不懂教育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和老師。其實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能脫鉤,兩者應該同步前進。
第一,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相結合才能提高教育整體效益。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雖然特點不同,教育不同,但是必須承認教育是延續的長遠的一個過程,二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無法割裂。有的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卻忽視了孩子身心健康的發展,一味的要高分,致使孩子的成績受到了影響。有實例為證:在教育的班級里學生何帥,英俊,成績優秀,人緣好,男孩女孩都愿意和他接近。十三四歲的孩子正值情竇初開的年齡,有一個成績也不錯的女孩偷偷給他寫情書,一下子讓他不知所措,當老師發現何帥的學習成績明顯下降,上課走神,回答問題答非所問,錯誤百出。在了解了實際情況后,馬上給他家長打電話,把雙方家長叫到學校,和家長一起對他們進行心理疏導,認清早戀的危害。經過一段時間,這兩個孩子學習漸漸步入了正軌,學習成績也趕上來了。所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該融會貫通,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第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雖然有著各自的優勢,具有一致性、完整性,但有時也是互補的。強調任何某一方面或忽視某一方面都是不可取的,都會使教育走入誤區。家長以為孩子進了學校,就是把教育的責任和義務轉交給了學校的做法,很不負責任。家庭教育貫穿一個人的始終,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不同活動情況,需要家長了解和掌握,需要和校方特別是班主任相互溝通。再舉一例:
二班學生紀天豪,父母離異,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這段時間發現孩子上課總低頭在搗鼓什么東西,下午第一節課就趴著睡覺。經過老師私下了解原來孩子在玩手機,我馬上聯系他家長,他父親這才知道孩子瞞著他,用積攢的零花錢買了手機。父親后悔自己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以為教育只是學校的事,表示一定配合學校讓孩子改掉壞毛病,讓孩子健康成長。實際生活中,家長往往不了解學生在學校的表現,在家一套在學校又是一套,而且在學生放學后、回家前還有一段空白時間,是學校和家長都不容易掌握的。如果平時家長和學校缺乏溝通,孩子很容易在這段時間出現問題。
第三,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應該是一致的,家長希望學校能將孩子培養成有用之才,而學校也希望學生能成為國家棟梁,義不容辭地對學生教育負責,所以說,學校與家庭的目標是一致的,這也是家庭、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基礎。
第四,家庭和學校如果溝通不好,往往會使家長和校方在孩子的培養上出現理解的差異,而且學生一旦在學校出現問題,家長就把責任一味推給學校。學校也應為老師尤其是班主任老師,提供和家長溝通的渠道。在雙方溝通方面,家長可能會缺乏能力,也缺乏溝通的渠道和資源,因此,學校應多承擔與家庭教育相銜接的任務。比如:家長會、學校開放日、家訪以及采用讓學生寫學校生活周記給家長看等形式。
最近學校就舉行了一次大型的親子互動活動,活動內容是“愛在行動”,學校給家長孩子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組織者聲情并茂地演講深深地打動了在場的家長老師和孩子們,孩子們都感動得流淚,紛紛上臺表示要愛家長,愛老師,愛祖國,發奮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棟梁之材。當場班里有一個學生的家長沒有到場,他突然向老師跑過來抱住我,痛哭流涕,大聲喊著:“老師,我媽媽沒來,你就是我的媽媽,你辛苦了,我愛你媽媽!”原來這個學生是個問題生,逆反心理特別嚴重,在家不聽父母,在校不聽老師,這次活動給孩子觸動很大,就像變了一個人,上課不再說話了,不惹老師生氣了,背書積極了。老師及時鼓勵這個學生,在班會上表揚了他,并激勵孩子要堅持不懈,爭取更上一層樓。這次月考他前進了十名。
總之,教育是系統的、延續的一個過程,它需要學校、家長、社會和學生共同的努力,學校只是教育的一種渠道,家長把孩子教育的責任和義務完全都推給學校的做法是錯誤的,是不負責任的。那么,在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之間要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搭建起互相銜接與溝通的橋梁,取得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贏,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將不無裨益。只有這樣才會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才會讓孩子健康發展。
[1]蘇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譯.給教師的建議.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陳永明.現代教師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吳一凡.初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教學法.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