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立志
(唐山市樂亭縣胡家坨鎮胡家坨中心小學)
新課程下習作類式的新突破
◆耿立志
(唐山市樂亭縣胡家坨鎮胡家坨中心小學)
只要真實地反映童心,即便幼稚甚至錯誤,同樣可以在文作的時空里自由地表述學生的感悟,暢談所悟,無拘無束,任興地感作。任興而作,讓感作的天地童思無忌,童言無忌,童心無忌!讓兒童的天性靈性活脫脫地展現在感作中。

如果深入地體察學生的生活,我們不難發現一些他們極其樸素真實的生活感受——當學生接受了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后,會情不自禁地感嘆:哇!今天的作業真多……當學生跑完了長跑之后,會深有體會地說:哦!跑步可真夠累的……當學生面對突如其來的冷空氣時,會自言自語地提醒:慘,天氣有這么冷……當學生抓起金黃酥香的肯德基時,會喜形于色地歡呼:酷,味道妙極了……其實,這一切一切的感言,都是學生最為真實的心情流露,是他們最為真切的心靈獨白。如果把這些最為原始質樸的真情、真性、真意,書化成他們的書面語言,就成了最為珍貴最為鮮活的真話作文。
同樣,當學生看完了一個故事、一篇文章或是一本專著以后,他們也會對其中的人物產生或好或壞的評判,也會對其中的構思產生或精或粗的評價,也會對其中的內容生發或雅或俗的感慨,也會對其中的文采發出或優或劣的感觸……如果把這些最為真實、真本、真原的評判、評價、感慨和感觸及時地書化筆錄下來,也就成為了一篇篇展現生命本色,傾瀉生命真情的讀后感。而本文,正試圖突破新課程下習作類式的干癟、狹隘和機械,以多樣多元本真原色的呈現方式為引領,來思索、梳理、強調和擴張學生在“讀后感”習作進程中的精神內脈。
凡是流傳千古的文章都是作者鮮明個性的凸現,讀后感的本質是學生的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字外化。學生所看的文本是豐富多彩、五彩繽紛的,每個人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又因人而異,“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率性而作”就是為了“順著”學生的“個性”直白內在的“精神”與“個性”,讓一千個學生寫出一千個生命。
這正如《語文課程標準》所指出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我們應該以此為導向,創造條件讓學生高揚起天馬行空的個性化行文的理想,隨性而作,使其張揚的思想與個性躍然紙上,讓其生命的靈性在讀感中自由飛揚。何況,一本書、一篇文章、一首詩歌,不同的人讀了,會產生不同的感想和體會;同一個人,也可能會在閱讀后產生不同的想法。這是因為思考的角度是多樣的,人的感情更是多種多樣的。
再舉幾則我班學生讀《西游記》之后所張揚的獨特個性:
生1:有人說豬八戒貪生怕死,那可不然。他也曾經大戰過白象、南山大王等,有氣勢的八戒也是勇敢的戰將;有人說八戒愚笨,他也有耍小聰明的時候,說的好聽點也可以說他大智若愚;有人說他沒義氣,這可是大錯特錯了,盡管他有時不愿取經,但再怎么,他不是也陪著唐僧過了八十一道坎兒嗎……
生2:……我最不喜歡豬八戒,他懶惰多嘴,對任何事情都是草草了事,沒有一點耐心……
“兒童語言的發展是以其生理和心理發展水平為前提,以自我意識、自我行為標準為條件的”。而且兒童涉世不深,社會化水平不高,常常會有一些幼稚可笑的感想。這正是兒童天真無邪、憨態可掬、童趣洋溢的表現,我們切不可因此而喪失信心或責備學生,應該讓學生順其自然,隨意而文,保持本色。這是因為“本色、真實”是讀后感的高境界,而這個特點決定了讀后感的基點應是個性生命原生態的展示。雖然這種生命原生態往往有時牽強甚至不無偏頗,但它是“純天然”的、素面朝天的、自然的、合理的,理應得到教師的尊重與呵護。
隨意而文,就是為“真實地、自然地、自由地”展露兒童的“天性”,隨意流瀉生命的情感,還感作以本色和真實,給生命以蓬勃和生機。
還是以學生的《西游記》讀后感為例:
生1:看了《西游記》,覺得我班同學中的阮某某、沈某某、俞某某等很像豬八戒,胖鼓鼓,懶洋洋,學習沒有勁頭;章某某、杭某某、姜某某等很像沙河尚,誠懇老實,默默無聞,做任何事都不馬虎;大陳某、小陳某、楊某某等像孫悟空,調皮活靈,聰明好動,對學習有很好的興趣……
生2:……孫悟空有那么大的本事,無所不能,為什么不叫他一個人直接取回真經?我認為作者故意在兜圈子,所以這個小說前后出現了自相矛盾……
生3:讀了《西游記》我發現孫悟空開始根本不守紀律,只要自由,大鬧天宮,大鬧龍宮,鬧得天地不得安寧,最后被如來佛祖壓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來他變好了,還立了許許多多的功勞。所以我想到,一個人錯了不要緊,要緊的是錯了之后能立即改正……
學生無論是閱讀文本還是感悟世界,總是和自己的興趣和好奇心相聯系。因此他們所呈現的讀后感也是憑自己的興致和喜好而下筆成文,是一種基于個體興致之上的理會和感悟的自由表達。如果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到的是“長大要當官”“想當大老板”“讀書真累”,我們也沒有理由不讓他們明明白白地說出來。
總之,作為對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和歷史內涵的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的讀后感言,斷不能以幾篇稚嫩抑或是老到的讀后感所能論深、論透、論全的。但作為小學生從他們純真拙嫩的字里行間所透射出來的真情、真性和真意,是新課程習作教學所期待和厚望的,他們流諸于筆端的性情袒露、真情告白無非也就是他們在這一歷練和提升過程中所力求達到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
讀后感,這種并不陌生并不新鮮的習作類式是個性張揚、真情流露的極佳載體,是真話生成、生命呈現的自由王國。這種傳統經典的習作類式盡管被《課程標準》(第一、二學段)所弱視和輕掂,但也絲毫不會影響我們對習作類式的突破和拓展,也根本沒有可能阻擋我們為之付出智慧的思想和為之付出心血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