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芬 陳傳法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十一中學小學部)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
◆葛玉芬 陳傳法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十一中學小學部)
據調查,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情感教育。作為母語教育課程,小學語文教學擔負著重要的情感教育的任務。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愛心動情,用各種教學手段去創設情境,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豐富學生的感知,密切生活聯系升華學生的情感,使情感教育真正起到培養人教育人的作用。
語文教學 情感教育 培養人 教育人 情感共鳴
眾所周知,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呢?
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老師:“沒有愛,沒有信任,教育就會成為一場發生在師生之間的、嚴酷的、曠日持久的、疲憊不堪的戰爭。”老師的情感是溝通師生關系的橋梁,以促進其思維品質的發展。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盡力給學生一顆純真的愛心,要信賴、關心、尊重學生。創造和諧溫馨的教學氛圍,使之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主動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并產生上進的力量。
在講授知識中更要如此。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老師首先全身心投入,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帶動學生,使教學信息附上濃郁的情感色彩。例如,我在講授《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把對周總理的敬愛和親切的懷念之情,融于教學的全過程。隨著如訴如泣的音樂,一幅幅當年首都人民送別總理的真實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老師哽咽的聲音,充滿深情的朗誦,眼中飽含的熱淚,所有的這一切形成了一種凝重的情感氛圍,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弦,使之對此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起到以情動情,以愛心動情的良好作用。
小學語文教材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意愿,乃至整個心靈都寄托在他們所描寫的形象之中。文學巨匠巴爾扎克說過:“作家必須看見他所描寫的對象。”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老師經常做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去感受、去認識課文中描寫的形象,令他們如聽其聲,如見其人。這一過程就要通過形象思維來幫助完成。當作者刻畫的形象躍然紙上,活脫胎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情感就隨之而產生了。學生心靈的琴弦被撥動,他們的情感就會伴隨著教學活動,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用心去感受文中的形象,體會出作者的悲與喜、愛與恨。感受到作者筆下大自然的偉大與美麗……老師可以免去許多繁瑣的分析與講解,而是通過形象感知、感悟。
在教學中注意渲染一定力度的氛圍,使兒童對客觀情境獲得具體的感受,從而激起相應的情感。葉圣陶指出:“作者胸有境,如境始與親。”所創設的情境縮短了事物的時空距離,增強了形象的真實感,引起了兒童對文中人物事件的關注,產生細致的情感體驗,對課文的語言感受也隨之而敏銳起來。例如,教授《珍貴的教科書》一文,為了激發學生對指導員敬佩的心情,要體會指導員在情況緊急時舍身護書的情節,老師放了一段戰斗場面的錄音,戰場上槍聲、嘶叫聲此起彼伏,回蕩在學生耳邊。老師又讓學生充當其中的角色,讓他們如同身臨其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老師在授課時,一般習慣做詳盡的分析,而那些無論從學生的生活背景還是時代背景來看,都是距他們久遠的文章,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因此,就需要老師在此過程中,補充一些相關知識,介紹相關材料,集合更多的感性認識,從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
在講授《歐陽海舍身救列車》一文時,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歐陽海的崇高品質,在教學中給學生讀了原著《歐陽海之歌》的有關章節。一篇短小的課文,由于受篇幅限制,會影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即使做不厭其煩的分析,也難以震撼學生心靈,使他們感到和孕育出深情。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可以結合課文適當補充一些內容,以擴大學生的認知領域,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情感也會隨之增強。學生從原著的情節中得到啟迪,特別是通過原文中的一些實際數據,更深入了解到當時情況的險峻,從而體會到歐陽海在如此危險的情況下舍身救列車的高尚品質,激發他們愛英雄、贊英雄、學英雄的情感。
綜上所述,“情感”在語文教學中起到了培養人、教育人的作用,對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李廷安.教育學[M].濟南:山東電子音像出版社,2001.2.
[2]姚念章.成人教育心理學[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3.3.
[3]李洪彬.心理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6.
[4]常汝吉.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2.
[5]于源溟.現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藝術[M].北京:科普出版社,2003.4.
[6]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編譯.給教師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