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芝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
◆李鳳芝
(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第三實驗小學)
關注生命,培養生命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個迫切要求。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對人性美的挖掘,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小學語文 生命意識 生命教育
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是的,奧斯特洛夫斯基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義。生命是短暫而寶貴的,在生活和學習中,每個人都必須把生命放在首位。因此,生命意識教育在語文教學中有著一定的重要性和意義。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以閱讀文本為例,教師在分析和講解文本的過程中,要尋找恰當的突破口進行生命意識教育,要熱情地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并積極地思考問題,提倡學生不一定要按照老師的標準答案進行思考。《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講解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也就是說,學生應對文本進行大膽的個性解讀,這是生命意識的體現。當前語文教育,正因為缺少人性的滋潤而逐漸地生硬,逐漸消逝了應有的溫情。面對當前生命異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識缺乏的現狀,在教學實踐中自覺地將語文教學與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來,實現語文教學“生命化”。
1.體驗生命。閱讀應該是一種生命的平等對話。這種平等對話包括教師、學生、文本三者間雙相互通的對話關系。教師應抓住學生對自然界的好奇,引導他們在無數或習以為常、或難得一見的生命動態中感受各種生命有聲有色的勃發;抓住每一個事件,讓學生嘗到生命的酸甜苦辣,明確地認識到有著生命教育精神滲透的語文閱讀才是一種生命的活動。
2.生命意識的培養。要更好地實現“生命”主題教育的滲透,就應該深挖文本,對教材中的生命資源進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來說,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詩的字面意義上,那么蘊涵其中的“詩仙”李白身上的那種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卻仍不放棄自我,在山水間尋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難以為學生體會感悟,也錯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機會。我認為,教師可引導學生通過對“孤”“獨”等古詩中關鍵字眼的理解體味詩中李白的孤獨,聯系李白在不同時期所作的詩,讓學生體會到每個人生活中都會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該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作文訓練,說到底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表達和溝通的訓練。”借著余秋雨先生的這句話,我們無疑應該在反思傳統寫作教學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將生命教育融入于寫作教學中,重構“生命化”的寫作教學。因此,保證寫作教學“生命化”的第一要務是教師必須明確寫作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寫作,自由的抒寫自己的生活,傾訴生命情感,表達生命意志,釋放生命張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摒棄過去寫作教學中對文章形式、章法、技巧等的過分要求和訓練,盡量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真實的生活和看法,并逐漸使在寫作教學中激發出的對生命的關注與思索成為學生生命的一種習慣,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才能熱愛生活,才能追求我們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人生的價值究竟該如何體現?這是我們每個人都在關注和思索的問題。發掘生命的深度,讓語文進入每個學生的生命,喚醒他們的生命意識,豐富他們的生命內涵,延伸他們的生命價值。
讓學生思考信仰與人生的問題,懂得如何善待自己、欣賞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并引導學生在課后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與家人和睦相處,通過寫周記的方式,寫出自己對生命的看法,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學生通過參與一系列的語文實踐活動,體驗著生命的意義,詮釋著生命的價值,表達著生命的激情。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給這個世界假造一份美好。誰都難免遇到不幸和坎坷,但我們沒有理由就此放棄生命。這也許正是命運給我們設置的磨煉機會,使我們的生命更加堅強。也許,“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挫折是我們的恩人”,只要有生命存在,就有希望存在,只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熱愛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說不定就會有人生的奇跡發生。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健康積極,充滿熱情的語文學習中展現自己生命的光亮。
總之,語文學科中蘊含生命教育的內容廣泛、方式多樣。這就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靈活處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的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滲透。讓語文課更多地和學生的內心情感、人生發展相關聯,讓正義與課堂同在,讓真善美與課堂同在,讓每一個生命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