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欽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學)
七年級英語課堂活動之小組競賽嘗試
◆陳秀欽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坂面中學)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開始就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日后的教學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初一新生具有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故在課堂活動中嘗試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力圖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英語 課堂活動 小組競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外語也一樣。想起自己教九年級時學生昏昏欲睡的樣子,班級死氣沉沉的氣氛,老師一廂情愿地想改變而又無從下手、束手無策的情形。今年剛好接手七年級的新生,決定要好好扭轉這種局面。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一開始就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那么日后的教學就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說初一新生還具有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于是,我決定在課堂活動中嘗試采用小組競賽的方式,力圖使學生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構建良好的學習氛圍。新課標中特別指出,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是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
小組競賽并不新鮮,每個教師都用過,但在我接觸的同事們中,能較長時間堅持在課堂中使用小組競賽的老師很少。一般只會在公開課上用一用。開學一段時間后,我對班級每個學生的課堂表現情況以及他們的基礎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參照學生小升初的英語成績,把學生分成六個小組,每小組約5~6人,每組選出一個比較有上進心,性格較為開朗且英語成績較好的學生當組長,組與組之間的男女生人數、個性特點及各組員的英語學習成績盡量做到均衡,以便競爭更加的公平。根據教學內容及問題的難度系數,設計成1分、2分和3分的題面,題面以必答題和搶答題這兩種形式呈現。題面設計總體上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由分值少至分值多、由必答題到搶答題這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而且題面設計時我特別注意以下幾點:(1)是否符合學生的學習過程。(2)是否能讓學生學以致用。(3)是否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4)是否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每天上課前由班長負責把競賽的表格畫在黑板上,以便不耽誤上課的時間。下課后班長把各組的得分記錄在專門的記錄表上,并根據他們的得分排出名次,排名第一的組得3分,第二的組得2分,第三的組得1分,其他組得0分。每個星期各組的總得分情況和每個月各組的總得分情況都會統計并粘貼在班級的布告欄上。因為采用競賽的機制,學生的積極性被最大程度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熱烈,這跟九年級的學哥和學姐們有著天壤之別。看著他們個個渴求的目光,盡量伸長的小手,我的內心也開始洶涌澎湃,激情油然而生,這種感覺仿佛又回到了剛剛畢業的時候,不過比當時對了份自信、從容與自如。通過一段時間的競賽實踐,我深刻感受到了小組競賽的好處:
首先,學生的思維變活躍了。大部分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看看學生的表情就知道,那些知道答案的學生臉上洋溢著喜悅的心情,還東張西望看看其他同學做出來了沒有,而那些想不出答案的學生還緊鎖著雙眉。看著學生臉上各種各樣的表情包,我時常心里偷著樂。
其次,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們舉手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只要認為自己懂得回答的學生都會舉起手他們的小手,以前在課堂上經常看到的那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不見了,而且有些學生甚至還要站起來,嘴里不停地叫到“老師,我來!我來!”看到那么多學生舉手,有時還真糾結要叫哪一個學生回答好呢。課堂上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一節課的時間總是不知不覺的過去了,學生們也在納悶地問“這節課怎么這么快?”一部電影有主角、配角和群眾演員,課堂上也一樣,一批活躍分子脫穎而出,他們爭當課堂的主角。
第三,組內合作密切,組間競爭激烈。當今社會,既有競爭,又有合作。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通過小組競賽活動,他們小組內的合作更密切了,有幾個小組長在上課前會和組員交流預習的內容,討論碰到的問題。同時小組間競爭也變得更激烈了,我甚至看到一小組長給隔壁的組員提供錯誤的答案。當時,第五組的一個組員對自己的答案不太肯定,旁邊第六組的組長告訴她答案,結果她就照著說了,沒想到答案是錯的。而第六組的組長臉上則是洋溢著幸災樂禍的表情,認為自己的機會來了,結果我故意不提問第六組,就是想告訴她“君子愛分,也要取之有道”哦。
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一樣,小組競賽在連續進行了一段時間后,我也發現了不少的問題:
第一,回答問題的學生始終是那幾個。每個組的組長積極性都比較高,可組員的能力水平參差不齊,隨著課程的深入,就不會那么一直配合了。有的學生是因為性格比較靦腆,有點害怕答錯而不愿意回答;有些學生是基礎比較差,不懂得回答而選擇沉默。所以,每次都是那幾個學生舉手。上課時,我本打算讓某個學生來回答的,結果她都沒有舉手。為了改變這種狀態,我后來補充了比賽規則,規定每個學生每節課回答的次數不能超過三次,結果發現他們又投機取巧了,會的學生干脆偷偷把答案直接告訴其他的組員,雖然如果被我發現,他們將失去答題的機會,但總有人這樣做。
第二,有少數學生事先抄答案。我發現部分學生上課反應挺好的,可是碰到一些課本沒有的題目,他們就不懂了。通過一段時間的特意觀察,我發現他們為了在課堂上能回答問題,把其他班學生的書借來或者買了有答案的參考書,甚至個別學生乘我在班級整理課件時探頭探腦的,以便抄些答案。為了自己本組的利益,也是“用心良苦”,可是這對他們的學習有百害而無一利呀。
第三,有的組員積極性逐漸下降。按照我制定的比賽規則,每節課都會算一次分,所以一星期中如果某一組有一次得0分,那么這一組想在本星期排名較前的可能性就不大了,因此,他們的積極性也就不那么高了。第五組的組長性格相對比較內向,看到自己的組已經無緣得到獎勵,自己舉手的積極性都不高了,怎么能帶動其他組員呢?當我注意到這個問題時,我把規則修改了一下:把一個星期所得的分全部加起來,然后再評出前三名,避免他們因為某一節課的失利而導致“滿盤皆輸”,并且規定得分最后的那一組要給予一定的懲罰。這樣一改,真有不少學生的積極性又回來了,當然,這是被“逼”的。由此看來,獎勵和懲罰要同時并存才行。
第四,學生過于看重比賽結果,而不注重比賽過程。老師在加分時難免會出錯,把第一組的分加到第二組之類的事情常有發生,這時學生特別在意,往往還會引起他們之間的口舌之爭,導致課堂教學秩序受到一定的影響,要收回學生的注意力又要花掉一些時間。為了均衡各組之間的成績,我在提問時也會特別關照分數比較落后的組,或把機會讓給比較少舉手的學生,而那些舉手卻沒機會回答的學生臉上則明顯呈現出失落的表情。
綜合考慮小組競賽的優缺點,以及自己對課堂的把控程度,小組競賽在嘗試了一學期之后,我還是決定放棄這種競賽方式。記得《靜悄悄的革命》中寫到: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么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能力。我覺得這話挺在理的,教師追求的不應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應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而小組競賽恰恰屬于前者。
[1]張洲.初中英語課程標準(2011)導讀與教學實施.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2]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