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琳琳
(臨沂市費縣馬莊鎮中心小學)
淺談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韓琳琳
(臨沂市費縣馬莊鎮中心小學)
問題教學法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動力,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從問題教學法的提出、理論依據、實際教學中存在問題以及改進對策四個方面著手,旨在落實新課改要求,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問題教學法 小學英語 問題 對策
問題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創設問題情景,將教材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思維活動中掌握知識,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由于問題教學法與新課標的要求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是貫徹啟發性教學的重要途徑,合理的利用問題教學法對提高教學方法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對教學工作具有深刻地指導意義。
問題教學法的起源要追溯到蘇格拉底的“產婆術”,他的問答法分為三個步驟:諷刺,定義和助產術。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在批判和繼承盧梭自然主義教育的基礎上,提出了“五步教學法”,強調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對問題教學法進行了研究和推廣,對其本質、理論體系和過程等都進行了細致的描述,強調學習者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培養。在中國,問題教學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強調要學思結合。孟子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鼓勵學生質疑。到了近現代,問題教學的思想受到了更多專家學者的關注。袁振國教授在《教育新理念》中談論了問題教學與創新能力的關系,問題教學法更加強調以學生提問為主體。隨著現代教育的發展,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明顯。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理論具有豐富的內涵,提倡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一種學習思考方法,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動探索、主動發現新知識以及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問題教學法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景,鼓勵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主動思考,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建構和發展自己的知識體系。
2.人本主義理論
以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理論,提出要使學生成為“學會學習的人”。他們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情感和態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問題教學法正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而更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能力的提升。
1.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目的性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雖然很多老師已經習慣借助問題來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但是多數問題的提出大都是圍繞知識本身,僅僅為了記憶單詞和句型而設計,為了學習而學習的現象還不同程度的存在,有時把對話課和閱讀課上成了單調枯燥的詞匯課或是語法課,沒有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英語。
2.教師設計的問題缺乏啟發性
在當前新課改的形勢下,教師也在嘗試將問題教學法運用到平時教學中。但在實際運用中,教師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關注和強調知識本身上面,或是為了單純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設計的問題多以事實性和封閉性問題為主,這樣的問題學生無需動腦,只需從課本中找出答案即可。教師只是一味地創設問題,忽略了這些問題本身是否具有啟發性、引導性,能否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3.學生提問的問題缺乏價值性
在課堂教學中,課堂上大部分時間都是以教師提問為主,學生回答為輔,學生需要做的就是完成教師提出的問題。施延霞老師指出:“‘學生提問能力弱’現象的成因除了學生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外,主要原因還在教師身上,是教師包攬了課堂上的提問權,話輪的起頭往往都是老師引發,學生被動做出應答,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學生沒有問題、提不出問題、不會動腦發現問題等令人憂心的現象。”
1.借助問題情境創設問題
新課標提出要“根據教和學的需求,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現實生活中鮮活的英語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施延霞老師提出“環境英語”的觀點,探索英語環境對小學英語教與學的促進作用。她指出“課堂英語環境是核心,教師通過語言渲染、畫面再現和場景設置,創設師與生、生與生共同參與創作的真實場景”。一個新穎的、適當切入的問題情景能夠快速的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以問題為導線,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景探索新知。
例如,江蘇省南京市沈峰老師執教的《A telephone call》一課中,在新課呈現環節,沈老師出示文本中主人公Nancy的圖片,讓學生猜測What is Nancy doing?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She is reading books. She is writing her homework.She is listening …ect.學生充分發言后出示完整的圖片,并在Nancy的名字后面畫了一條長長的電話線,進一步提問:WhoisNancyspeakingto?之后,沈老師用電話實物與學生進行了打電話的模仿活動。在這里,沈老師創設了一個打電話的場景,在真實的場景中通過問題層層遞進,引導著學生一步步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2.依據學生認知創設問題
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設計不同的問題。例如,在沈峰老師執教的《A telephone call》一課的Free talk環節,沈老師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介紹。當發現有學習程度較好的同學介紹完之后,她會緊接著追問一兩個問題。然后,再由教師做自我介紹,讓學生提問。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me?You can ask me.當談論到愛好時,沈老師不是簡單的提問,而是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Ilike reading books.Do you like reading?引導不同層次的學生說出更多的英語。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設計問題,既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交際能力,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
3.圍繞核心主體創設問題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以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為根本,為學生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施延霞老師執教的《Unit6 My e-friend》一課中,出示文本主人公王兵的網友Peter的照片,教師提問: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eter?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提出問題,預測文中網友Peter的個人信息。在學生提完問題后,老師出示自己所提問題,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找出異同,補上學生沒有提出的問題。這樣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的提問能力,也突出了教師的主導地位,實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雙主體。因此,運用問題教學法就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自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
[1]景愛華.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5,(36).
[2]李晴.問題教學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3]施延霞.優化英語環境,促進多元發展——“環境英語”的教學主張[J].江蘇教育,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