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評論員 趙光輝
人大還是牛大?
□《中國農資》評論員趙光輝
《幼學瓊林》中有句話“丙吉問牛,恐陰陽之失時”,說的是西漢宣帝時丞相丙吉的故事。有年暮春的時候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毆,傷者躺在路邊生死不明。然而,丙吉卻不管不問,驅車而過。這時,路邊過來一頭耕牛,步履蹣跚、氣喘吁吁,丙吉馬上叫停車,差人去問問農夫他趕著牛走了幾里路了。
下屬不解,問丙吉為啥重畜輕人呢。丙吉說:“行人斗毆,有地方官處理,我只要適時考察他們的政績,賞功罰過就行了。丞相要關心的是國家大事。你看入春不久,天氣還不太熱,如果那頭牛不是因為長途負重而喘息,說明今年的天氣可能不太正常,如果這樣農事勢必會受到影響。所以,我要問牛的事兒。”
中國歷史上一直是農業社會,農事不好就會影響百姓生活。這個故事說明丙吉還是具有大局觀的,抓住了農業的要害。不過還是被后人開了個玩笑:丙吉同志當然識大體了,人體哪有牛體大嘛?這個農耕時代的故事其實很值得玩味。西漢時期沒有大數據,政府官員在做決策時只能根據體之大小來取舍、判斷了。但丙吉的思維決策過程也存在兩個缺陷:一是容易忽略影響農業的諸多變量的動態性。
所謂大體其實指的是農業的制約因素,哪個因素成為制約環節,不是由它固有的“大小”決定的,而是由它表現出來的稀缺性決定的。比如天氣如果出問題了,風調雨順就成為稀缺的短板,自然它就上升成為“大體”。我們不妨來腦洞大開一下——丞相丙吉及時發現了農業存在氣候異常的問題,馬上找京兆尹來商量應對之策。開完會京兆尹又匯報說:“最近長安農村出現多起農民械斗事件,為的都是一件事:豪強把好的土地都占了,農民種糧很辛苦但生存壓力山大。這不為了爭奪膏腴之地拼個你死我活!”“嗚呼呀,怎么不早說?”丙吉責怪道。京兆尹囁嚅著說:“您這不是都關注大體去了嗎?”
今天中國農業的制約因素有很多,我們還遠未進入自由王國。土地數量與質量的制約、農業比較效益的制約、農民種田積極性的制約等,都在隨時成為制約農業的短板,甚至會同時短好幾塊板。比如當前農業就面臨著耕地污染與農業收益下降農民積極性不高多重不利因素疊加的挑戰。怎么辦?我們回到丙吉的故事尋找一下啟發吧。丙吉思維的第二個缺陷是把人體與牛體放在一起等量齊觀了。農民作為“三農”的經濟主體、生命主體,他們是諸多制約因素的樞紐,更是諸多發展動能的機芯。這是我們農業政策農業產業始終不移要聚焦的大體。農村改革前制約短板就是體制因素,因此一個分田到戶就迸發了億萬農民的生產熱情。30多年之后,農業又面臨著諸多新的課題,但核心仍然是農民的增產增收、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農民的農業創造力。
事實上,國家多年來的系列農業政策始終將出發點和落腳點放在農民身上,這也是中國農業近10多年保持平穩發展勢頭的根本經驗。我們早超越了丙吉的大體倫,但如何實現農業轉型的歷史性跨越,確實在考驗我們的智慧和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