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西那母莊小學)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張 穎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豐潤鎮西那母莊小學)
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興趣是基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閱讀方法會令閱讀事半功倍,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更應注意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充足的閱讀量既是過程也是目的,最大的眼界就是境界,培養學生必要的課外閱讀能力。
小學生 閱讀能力 興趣
“讓學生變聰明,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語言知識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日復一日的點滴積累。只有當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習慣,學生才會細細地品讀,深入地思考。因此,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是極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須從培養興趣入手。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才會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興趣是閱讀教學的源頭活水。
1.教師要善于多為學生創造閱讀環境。平時多創設一些閱讀、交流的空間,可開展一些有益的活動。如口語競賽、模仿對話,朗讀競賽、背誦比賽等。或充分利用教室的“圖書角”,讓學生快樂地接受自己想要學習的語文知識。從小在書香的校園環境中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
2.最好的示范就身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教育學生讀書、讀好書。教師要經常講述自己(或組織學生講)閱讀讀物后的收獲和體會,用“現身說法”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欲望。同時,有計劃有目的地搜集一些關于讀書的名言,進行評說、欣賞;講述名人讀書成才的故事,進行對比、教育,從而激起學生對讀書人的崇拜,對書的渴望,形成與書本交朋友的強烈意向。這樣學生就會在課余時間主動地進行廣泛的閱讀嘗試。
3.利用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以精彩的開場白或話題引發起學生濃厚的興趣,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之進入最佳狀態,為整堂課拉開序幕。在課堂教學中,要時刻注意保持輕松愉快的氛圍,充分滿足學生敘述的愿望,以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運用多媒體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閱讀興趣。使學生在樂中學、在做中學。此外,適時強化學生成功的喜悅感,鞏固興趣,從而形成穩定而持續的興趣。
4.把有意義的事做得有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養成閱讀的樂趣。故事人人都愛聽,尤其是從小就伴著奶奶的童謠、媽媽的童話長大的孩子,一聽到老師說要講故事,個個精神抖擻,雙耳立豎,喜悅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聽為快。隨著教師聲情并茂,娓娓渲講,被激化,被渲染了的故事情節早已把孩子們帶入了一個懸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當孩子們津津垂聽、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結局之際,教師嘎然收聲無不動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節交錯復雜,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請自讀原文。此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出相關的讀物。
在閱讀中,指導學生變換方法閱讀,并從閱讀中不僅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基本方法,還要培養學生一邊讀一邊動筆圈、點、畫、記的習慣。要求學生從小形成認真讀書的習慣,做到在讀中求知,在讀中求解,逐漸養成初讀—細讀—深讀—熟讀的好習慣。讓他們在閱讀中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新詞,理解作者的思路、寫作方法和課文中心,借鑒寫作技巧,還可以指導學生速讀—回讀—精讀—誦讀。如文章較長,可采用先“速讀”,大概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再根據課后的作業或老師的提問進行“回讀”,反復閱讀疑難部分,從中找出答案。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仔細閱讀,反復地“精讀”,并從中讀出味道,讀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背誦”。
在課后教師組織學生每周看一本好書、寫一篇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利用班級里的宣傳墻報和遠程教育網的班級主頁展示學生們精彩的作品,從而提高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
《新課標、新理念下的閱讀教學》規定小學第三階段的閱讀要“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不少于100萬字”。要讓學生根據其中的閱讀形式自覺并積極地投入到閱讀活動中,順利完成閱讀任務,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其中關鍵是要把好課中或課外的“牽引”關,讓學生在教師巧妙語言的“牽引”下,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外閱讀的世界,去感受更廣闊的天空。
比如,教師在上完《馬背上的小紅軍》《金色的魚鉤》這類課文時,由于時空的距離,當今少年兒童對中國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土地革命等歷史都比較陌生,覺得學生的思想境界不能達到預定的高度。課堂上教師有限的介紹講解,也只能讓學生“云里霧里”、不能達到“人同此心”的境界。這樣,課后教師可充滿感情地說:“同學們,你們知道有多少生命、多少英魂,為了革命、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被這茫茫草地吞噬嗎?二萬五千里長征的路上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等著我們去閱讀啊!”這番激勵性的語言一定會激發學生再探究的欲望。學生會利用圖書館、歷史文化博物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去尋找紅軍的足跡,更加真切地感受英烈忠魂、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質,能更深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讀書報告會、英雄事跡介紹會、英雄事跡網絡圖片展覽等,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相互學習,更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語文的學習貫穿小學、初中和高中,不同階段的學習側重點不同。在小學階段,有了一定的詞匯量以后,在閱讀一篇美文時,更重要的是對文章的整體把握。理解作者的意圖,體會文章的意境。而不是在老師引領下對文章的肢解性解讀。而無論是提到整體把握,還是大量的課外閱讀,都不得不依賴于學生的獨立閱讀。
首先,獨立閱讀并不是對教師的要求松懈。相反,它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素質要求,要求教師有精確的講述,巧妙的引導,能幫助學生對自己的閱讀感受和見解作出補充,或者對其進行調整和修正。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有自己的創造性閱讀,并且這種創造性閱讀在一定程度上還要能駕馭學生的創造性閱讀,但教師不能以自己對文章的感知代替學生對文章的感知,不能以自己的體驗代替學生的體驗,完全將學生的探索過程包辦,要讓學生運用自己已有的閱讀能力,并結合自己的接受水準去獨立自主的閱讀,去填補文章中的隱含意義,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閱讀層次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
其次,學生獨立閱讀創造的翅膀不可任意飛越文章所不及的界域,否則,將導致閱讀的謬誤,使其閱讀誤入歧途。故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除了讓學生發揮創造性,充分感知以外,教師要適時給學生提供必須的教學支持。尤其是在學生出現“誤讀”時,教師給予學生的支持顯得尤為重要,著名語文教師李鎮西也說過:“教師并不是以真理的壟斷或是非的仲裁者自居,發表一錘定音的‘最高指表’,而是充分行使自己也同樣擁有的發言權,以富有真理性的真誠發言,為學生提供一些更為寬闊的思路、更廣闊的視野、更加豐富的選擇”。教師的發言雖然是“僅供參考”,但由于教師的發言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光芒,教師的言論會在很大程度上打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的閱讀體悟更深一層。也只有這樣,學生才不會出現方向性的錯誤,學生的獨立閱讀才能達到最佳的水平。
小學階段是閱讀的啟蒙階段,同時也決定了一個人在閱讀的道路上最終能走多遠。因此,作為教師要準確地把握此階段學生的特點,有所作為,為學生閱讀習慣的形成播下良種,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教會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