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敏
(河北省廣平縣第一中學)
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何提高
◆劉洪敏
(河北省廣平縣第一中學)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課堂教學授課模式及教學方法都發生了變化,教師如何在新形勢下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效率,怎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幾個方面的闡述提供了幾個寶貴意見。
學生 學習積極性 新課改
新課標實施已經開始,教師的教學課堂授課模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前的教師主導課堂,一節課基本全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這種類似填鴨式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課標的要求了。新的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學習,現在“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開始在教學中廣泛應用。課堂上需要越來越多的學生的積極參與,那么怎樣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呢?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課堂上踴躍發言,建立高效課堂,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呢?
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比家長更高的地位,很多學生在碰到老師時都露出緊張或想逃走的想法,給人一種近而遠之的感覺。正如古人所說“親其師,信其道”,我們要想讓學生喜歡聽教師的課,就要放下那種“他們只是孩子,不能給他們好臉色,凡事自己決斷,唯我獨尊,整天拉著臉有好,心沒好臉,不能把心放平和學生做平等交流”我們要讓學生感到我們是他們最好的朋友,知己。學生在遇到事情時先想到和老師溝通,而不是先想到家長或同學,建立師生平等,融洽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這樣學生們才喜歡上我們的課,才能在我們的教學課堂上實現和諧氛圍下的“教”與“學”。
教師自身知識量儲備的多少,教學態度的和藹可親,知識面的寬廣,激情的語言,整潔的板書,都會在教學中影響課堂教學的效率,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起著重要作用。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重要條件。在教學中要克服自己的缺點,有的教師覺得板書不太重要,隨便寫一下讓學生明白所講內容即可,甚至在寫一些文字時簡單化,字不寫完整,而是用偏旁代替剩余部分,還告知學生不要學自己。這會造成學生在私底下模仿你的行為,有的在高考作文里都出現這種錯誤,可見教師的某些小細節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所以我們要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多學習,把自己生活或課堂上的小細節錯誤改正,努力給學生傳遞正能量,只要我們堅持,就會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上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就提高了。
1.學生課堂前的準備
學生在上課前要做好充分的預習,即“提前預習”一般在每天下午放學后預習第二天的新課程,把難點、不理解的地方標注,學生只有儲備充分了,在課堂上才有發言的資本和底氣。只有提前預習才能使學生主動掌握課程進度和內容。
2.教師課堂前準備
上課前教師要做許多準備工作,既要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掌握能力提前做好課堂安排,還要把握好教材的難點,結合自身的實踐案例來詮釋重點,用多媒體教學來深化學生的理解能力,多層次理解作者的用意。通過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一下幾點教師課堂前準備:
(1)教學方法要新穎。教學方法和手段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課堂上的積極性及課堂氣氛和學生活躍程度。好的教學方法或教育模式不是在書本知識里能學到的,教師必須經過長時間的知識經驗積累,和其他優秀青年教師互動教學來吸取好的教學方式,只有用心去實踐、總結、反復探索才能獲得。
(2)重視不同學生的知識接受水平,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分類管理,要把課堂時間很好的劃分出來,把講課內容根據學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分別描述,兼顧差生,又不能讓學習好的同學吃不飽。所以研究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是一個非常有趣,也非常難得事情。但只要用心去做,肯定會讓教師的教學更加輕松。
(3)不斷學習新知識通過函授等方法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掌握現代化科技在教學中的應用。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投影儀和計算機房,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設備在教學中怎樣應用,使平時教學和現代多媒體相結合,如在教學中,將課本內容和歷史電視劇相結合通過多媒體展現在學生面前,必將使學生學習積極性獲得極大的提高。
無論是好的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法,都離不開課堂情境的創建。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應通過課堂教學內容,增設幾個創意情境,該創意情境最好結合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如韓劇、熱播的綜藝節目等,引導學生積極去思考其中的議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和對知識、技能的渴望。
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對語文有了興趣,對文章有了深入認識,對自己有了信心,這是家長和教師對他及時準確的評價的結果。任何人無論是公司職員還是其他崗位上的職工,都希望得到上司的賞識和積極的評價,學生也一樣,因此我們教師要從不同層面去發現學生的優點,并給予肯定和鼓勵。教師要在課堂上鼓勵那些發言的學生,用和藹的語言對等的態度給予他們融洽的課堂氣氛。
“孩子是夸出來的”這是一句非常簡單有哲理的話,在課堂上敢于發言的學生尤其是差生,我們更要鼓勵,對那些不敢發言怕出錯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努力嘗試,培養自己的自信心。
[1]馬英輝.喚醒課堂生命力——淺談“少教多學”教育改革的啟示.課程教育研究,2012,(27):26.
[2]丁杭纓.對計算教學中“算用結合”的幾點思考.教學月刊(小學版),2008,(6):126.
[3]吳少玲,傅旭剛.新課程下小學優秀數學教師提問行為研究.現代中小學教育,2007,(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