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海洋 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上海 200001
?
我國開展城市游憩規劃的工作初探
文/胡海洋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200001
【摘要】本研究主要對游憩規劃的相關概念進行了梳理,歸納了當代城市游憩空間的發展特征,并提出游憩需求調查和社區基層游憩系統是當前開展城市游憩規劃的工作重點,為我國城市下一步推進游憩規劃奠定了理論基礎和工作方向。
【關鍵詞】游憩規劃;游憩空間;游憩需求
關于游憩這種休閑行為,加拿大學者斯蒂芬.史密斯認為,旅游、游戲、運動、娛樂以及某種程度上的文化欣賞都屬于游憩的范疇。[1]國內學者保繼剛認為,人們在閑暇時間里所進行的各種活動都可以稱作游憩。[2]本文綜合國內外研究,認為游憩可以界定為:在閑暇時間里進行的,離開居所一定范圍,除去工作,居住以及交通功能,參與者能夠體驗自然、鍛煉身體、放松心情的合法行為。
城市游憩規劃即對市民閑暇生活的規劃。游憩規劃是一項城市社會工程,是城市規劃向城市公共政策轉變的表現。游憩規劃應包括游憩資源梳理、游憩空間布局、游憩場地設計和實施管理機制等綜合內容,為社會公眾提供平等的公共設施和服務,是一項引導公平、正義、和諧的公共政策。游憩規劃有如下幾個特征:一是游憩規劃需要融合多重目標;二是游憩規劃需要統籌開發文化、旅游、生態、教育、體育等各類資源;三是游憩規劃需要站在人居的角度來規劃城市,確保城市的發展能夠滿足人類的生活需求。
2.1功能復合的游憩空間
博物館、公園、廣場、影劇院是我們以往通常認為的典型游憩空間,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游憩功能已經漸漸滲透到城市空間的各個角落,大多數的公共場所都要考慮人的游憩需求。在城市詳細規劃或者建筑設計時,城市日常功能空間,包括居住地、工作場所、商業空間、交通設施空間等,都可以通過巧妙的人性化的設計來實現游憩功能的疊加。城市可利用土地在不斷減少,尋找新的土地來建設游憩場所會變得越來越困難。而現狀游憩場所如城市公園等是有一定的容量限制的,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游憩需求。特別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已進入土地存量發展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城市建設會以城市更新的方式進行,這就要求規劃師在原有的功能空間中尋找附加游憩功能的可能,游憩空間的功能復合性顯著提升。城市不一定需要專門而獨立的游憩場所來開展活動,可以在其他資源上附加游憩資源,集約利用空間,增加游憩價值。例如美國將游憩規劃的內容寫進了許多其他城市規劃中,其高速公路規劃中寫明了關于滿足人們騎行和散步活動的要求,商務辦公和工廠的規劃中則要求為員工提供休憩場所和健身路徑。
2.2動態變化的游憩空間
游憩空間的類型隨著社會、經濟、文化以及人們休閑方式的發展是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的。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城市發展不斷變化,出現了郊野公園、城市商業游憩區、游憩墓地、城市綠道、建筑附屬游憩空間等新興游憩空間類型。而近年來主題公園和歷史建筑改造形成的文創園區成為我國游憩市場的熱點和趨勢。中國的主題公園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近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利好,主題樂園迎來了一個樂觀的發展前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共有包括上海迪斯尼樂園、韓國樂天世界、環球主題公園等21座主題公園已經開園,另外還有20座主題公園正在修建。從反方面來說,居民生活方式也會被游憩規劃引導,變得更加健康有活力。例如紐約中央公園的規劃設計就廣泛地影響了附近工作、居住人群的日常生活和休閑方式。
3.1啟動游憩需求和使用后評價調查機制
我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做過以游憩命名的全國普查,只有一些學者做過關于閑暇時間利用情況的研究。國家統計局從1982年開始抽樣調查城市居民生活時間如何分配。王琪延教授的課題組每五年會抽取6000個樣本進行生活時間分配調查。總的來說,中國關于居民閑暇時間利用的調查比較滯后,調查的范圍和信息量也不夠充足。
國外在游憩調查方面已經做過很多工作。美國游憩規劃的發展十分依賴于系統性和周期性的游憩調查。美國對游憩需求的調研工作從1958年就開始了。1958年,作為全國游憩規劃的一部分,美國第一次啟動了“國家游憩調查”(National Recreation Survey),即全國范圍的普查和游憩資源和機會的評估。調查內容十分詳盡,既包括游憩者的行為特征和需求,也包括現狀和潛在的游憩資源。未來游憩發展的政策和規劃建議將依據普查數據的分析結果來制定。[3]2015加州綜合戶外游憩規劃也將游憩相關調查作為游憩規劃的重要部分,編制全程引入公眾參與環節,在來自加州6個核心團隊的81位健康和游憩領域的專家團的基礎上,協同295個公共機構總監進行調研指導,對5421位成年人和410位青年人進行問卷調研,最終形成了《加州市民戶外游憩觀點態度調查報告》、《加州戶外游憩經濟調查》、《不同露營線調研報告》等多種類型的調查成果。
規劃前的調查對于游憩規劃的編制是十分關鍵的。游憩調查內容既包括游憩者的行為特征,也包括游憩資源的數量和結構。我家當前開展游憩規劃工作的第一步是要啟動系統性的游憩需求和使用后評價調查。
3.2強調社區規劃,建立基層游憩系統
游憩是社會服務的總體結構中的一部分,也是社區每日需求的一部分。基層社區游憩空間是指以綜合服務配套為主的游憩空間,其作用在于滿足城市社區基本的游憩需求,為居民提供綠地廣場、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多種游憩空間。基層社區游憩空間是以群眾日常休閑為出發點,滿足安全、可達、便利的特性,注重社會效益和均衡布局,多為居住區級、社區級游憩空間。基層社區的游憩空間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由于基層社區游憩空間的規模較小,日常使用頻率較高,與公園、劇場等大型公共游憩空間相比,其布局和功能調整更加靈活,所以在社區規劃時可以定期滾動評估。社區規劃應動員各年齡層和階層的居民積極參與,以所有居民意愿為基礎來營造社區,使基層游憩空間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斯蒂芬·史密斯著.游憩地理學理論與方法[M].吳必虎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保繼剛,楚義芳編.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The Recreation Roundtable.Outdoor Recreation In America1999.The Famil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