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京川子、周媛 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 四川成都 610000
?
土地利用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設計
文/ 宋京川子、周媛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土地利用是導致生態環境變化的最主要營力,兩者之間存在著復雜、動態的耦合關系,為了能夠更好地為土地決策、管理和規劃服務,需要將環境問題納入到對土地利用的系統分析中,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著重從滿足環評實際需要的角度出發,對這一問題作了深入分析,以期更好的為實際評價工作服務。
【關鍵詞】土地規劃利用;環境影響評價;評價方法
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旨在識別和分析土地利用所造成的生態環境效應,揭示其發展變化趨勢,并提出相應地預防或減緩措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的產生,避免不必要的損失。按時間先后,可劃分為回顧性評價和預測性評價兩種類型,前者是根據歷史資料,對某一特定區域過去一定時期的土地利用環境進行評價,后者則側重于對區域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后效應進行分析,是一種預見性的評價。
在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中應著重突出以下原則:
(1)科學性原則:以科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區域土地利用和生態環境的變化情況;
(2)全面性原則:在分析中需對各方面影響加以統籌考慮,反映出土地利用環境的完整狀態,提高評價的準確性;
(3)整體性原則:從系統分析的原理出發,強調與區域總體發展目標的一致性,追求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整體效益;
(4)動態性原則:土地利用變化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也是長期的,因此,在進行評價時應充分考慮其時空變化性;
(5)實用性原則:易于理解和實踐推廣使用,使理論與實踐得到較好結合。
3.1評價程序
根據我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并與結合土地利用特點相結合,其基本評價程序如圖1所示,但在實際評價工作中,評價程序可根據具體情況作相應調整。

圖1 回顧性評價程序
3.2影響影響因素識別
環境影響識別目的是為了提高環評的針對性和準確性,同時能夠辨識潛在的,有可能對生態環境造成重大影響(尤其是不利影響)的因素,在具體開展識別工作時可以參考以下流程:
(1)鑒別土地利用變化與環境密切相關的部分,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土地利用目標及方向,二是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
(2)土地利用是一種復雜行為,可參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的一般做法,由繁入簡,層層深入,將復雜的過程分解成具體的經濟行為;
(3)通過分析若干具體的經濟行為對地區環境的影響,找出影響環境的“源體”和“受體”;
(4)通過編寫土地利用的環境影響識別表,將各經濟行為對環境的影響按重要性程度進行甄別分析,選擇出其中對環境影響最顯著的直接、間接、有利或不利影響的因素。
3.3確立環境保護目標
根據環境影響識別結果,即可確立相應地環境保護目標。對于土地利用規劃而言,主要考慮以下六個方面的環境目標:
(1)國民經濟社會:有效控制人口增長,促進國民經濟社會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維護優質的社會經濟環境;
(2)氣:減少并有效控制大氣污染,維護優質的大氣環境;
(3)地表水:減輕并有效控制水污染,維護和改善水環境;
(4)土壤環境:保護土壤資源,控制土壤污染、退化和破壞;
(5)生物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
(6)土地復墾/植被覆蓋:增加農地數量和植被覆蓋,保護地表景觀和野生動物棲息地。
3.4評價指標構建
為準確反映環境影響這一多維矢量,設計和構建了由社會經濟、氣、水等指標組成的評價體系,其中既有反映現狀情況的描述性指標,也有用于與參照比較的規范性指標。
3.5權重測算
通過AHP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相結合,對各指標權重進行了測算。
3.6指標分值
以指標分級標準為參照,采用“標準位評分法”,對隸屬于不同等級的指標賦予相應的分值,以表示其對環境目標的影響大小。確定指標分級的依據為:(1)國家或行業制訂的環境保護標準;(2)相關科研文獻成果。
3.7評價方法
對土地利用規劃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采用加權求和法,計算公式為:

式中:E總為環境影響評價值,i為環境目標類型,j為指標類型,w為權重,e為分值。E總的值越小,表明土地利用對環境的影響越小,反之越大。該式不僅能夠分析土地利用對區域環境影響,也可分析對各單項環境目標的影響。
4.1評價方法
環境影響預斷評價是根據發展規劃,對未來環境狀況作出評價,由于土地利用具有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特征,造成一般數學模型運用的困難,推薦采用誤差反向傳播神經網絡模型來進行分析,其優秀的非線性信息處理能力為解決此類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4.2評價流程
誤差反向傳播網絡預測模型是以環境影響后評價為基礎,通過學習模型能夠對輸入輸出一個我們期望的輸出來進行分析推理,基本流程見下圖:

圖2 預測性評價流程
4.3構建網絡
建立三層拓撲結構的誤差反向傳播神經網絡:
輸入層主要反映地類面積變化,其神經元數為區域土地利用類型;
輸出層為環境影響預測值,其神經元數為1;
隱含層,在神經元數的確定上采用 。
式中,h、m、n分別代表隱含層、輸入層和輸出層神經元數,h為一個預估值,最終結果可在此數目附近進行調試,這樣以避免網絡設計時的盲目性。
4.4樣本選擇與處理
樣本好壞對于神經網絡而言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樣本要具有代表性,這樣網絡的容錯性才越高;其次,樣本也需有一定數量,這樣才能保證網絡學習的充分性。在現實評價工作中,輸入樣本可采用歷年土地利用變化情況,輸出樣本采用前述環境影響后評價結果。
4.5網絡學習與預測
在確定結構和樣本后,設置誤差等參數,可以對已建立的網絡進行訓練,對網絡進行調整和優化。之后,便可將訓練好的網絡應用于實際的環境影響預測,以驗證土地利用規劃方案的環境可行性。
目前,全國陸續展開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修訂工作,在此背景下,應該積極開展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相關研究。
同時本文立足于實際需求,對土地利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進行了全面設計,將其劃分為回顧性評價和預測性評價兩種類型,提出了相應的評價原則、評價程序、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并結合實例進行了應用,研究成果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適用性,能夠為實際評價工作提供具體的方法指導。